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武汉盘龙城遗址绝非商王朝的南土

已有 6954 次阅读 2022-2-10 12:05 |个人分类:夏商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因曾侯乙铜禁和尊盘的尺寸,写了一封短信给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到网站寻找地址,看到《江汉考古》对文[1]的介绍。北京大学刘绪教授说: 

“要强调的是,目前二里岗时期的大墓基本都发现在盘龙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目前皆未发现能与盘龙城相比的大墓。此外,二里岗时期的诸多铜器仅见于盘龙城地区,这是盘龙城的显著特点。当然,可以推测郑州商城应该也会有更多的铜器发现,但是仍有待进一步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在现有材料下,盘龙城是商代早期发现铜器数量最多,年代相对较早的遗址。” 

在现有材料下,能够说“盘龙城是商朝军事派驻机构”或“商王行宫”吗?笔者一年前已说,适用尺长15.8 cm的盘龙城铜钺早于且优于适用尺长19.7 cm 的殷墟妇好铜钺——尺长是朝代的制度而铜钺是权力的象征。

偃师二里头、武汉盘龙城、新干大洋洲以及汉中城固等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适用尺长15.8 cm,与安阳殷墟的尺长19.7 cm 不同。笔者据此猜测,使用尺长15.8 cm 的地域为夏朝,盘龙城是公元前1500年从偃师二里头南撤的夏都。

二里头尽管有青铜作坊揭露,但出土器物总重或许尚不足100 kg;夏人当然携走部分青铜器物;商人也能虏获许多重器——郑州窖藏出土青铜有夏商两种尺度,且适用夏尺者器形和纹饰皆精美盘龙城已经发现几处铸铜遗址[2-4],如小嘴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期至殷墟第一期[2],即商王武丁(~1192) 之前。商朝的青铜技术一定来自于夏朝。

夏朝南撤之后是否返身再作争斗呢,犹如宋朝在靖康之耻(1127年)的三十六年后有隆兴北伐(1163年),可惜只是“先胜而后败”;夏商共存,也为“商人窖藏青铜、放弃宏大的郑州商城而北迁”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二里头之前的新砦使用夏尺,或许也是夏都;而汤在公元前1600 年立国之时,作为政权属性的商想来早已存在。夏商共存至武丁南征——新干大洋洲出土礼器、乐器、兵器、用具和农具各类铜器475件,不少器物遗留使用和修补的痕迹,形体较大者更被人为破坏,其性质或非墓葬而类于南宋崖山之船。

黄河左右曾是商夏,商夏也因着黄河游荡而长期争斗。夏从未控制全域,尽管掌握了先进的青铜文化;商或许实力更强或气运更好,最终获得胜利,并继承和发展了夏之青铜技术。如果将夏类比于宋朝、商类比于北朝(辽金元),就很容易理解夏商关系。

注: 将盘龙城定性为“商朝南土”论文较多,仅列出代表性的数篇,或肇始于《文物》1976年第2期署名“江鸿的文章[8],其收入四十年后出版的李学勤文集[9] 时只是删除最后两段,其余内容未作改动。

文[10] 对比青铜器形制,判断商代早中期汉中盆地的青铜器来自盘龙城,是二里岗时期商人向外扩张的结果”,同样认为盘龙城是商朝南土。不过,汉中城固、洋县青铜器适用夏尺15.8 cm,与安阳殷墟的商尺19.7 cm 不同。 

[1]  刘绪. 商王朝的南土——在“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闭幕式上的讲话. 江汉考古, 2021,(4):13-16

[2]  邹秋实张昌平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嘴20152017年发掘简报考古, 2019,(6): 15-34

[3]  路晋东. 论盘龙城发现的铸铜遗存及相关问题. 江汉考古, 2020,(6):67-75

[4]  胡刚, 程小锋, 谢育武, 蔺诗芮. 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商代遗存. 考古, 2021,(7): 49-77+2

[5]  张昌平关于盘龙城的性质江汉考古, 2020,(6):53-56

[6]  高大伦论盘龙城遗址的性质与作用江汉考古, 1985,(1): 82-89+98

[7]  施劲松. 盘龙城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 考古, 2016,(8):75-85

[8]  江鸿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文物, 1976,(2):42-46

[9]  李学勤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见: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pp13-17 

[10]  曹玮. 汉中盆地商代早中期青铜器与盘龙城青铜器的对比研究. 江汉考古, 2021,(3): 52-57+107

TU3.jpg

TUB.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24722.html

上一篇:从曾侯乙墓器物说周尺21.5 cm 精度(附:尊盘的尺寸)
下一篇:南方青铜器之安徽六安和铜陵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9 李宏翰 周少祥 张叔勇 李学宽 刘全慧 宁利中 张晓良 史晓雷 谢力 杨学祥 郑永军 张鹰 程少堂 孙颉 刘炜 姚小鸥 代恒伟 史永文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