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研究论文,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通常都会在讨论部分涉及两个关系密切的问题:一个是该研究的不足,一个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亦即展望。说这两个问题关系密切,那是因为一些论文往往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写,先写不足,紧接着就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弥补不足。其实,很多论文的这两个方面,往往没有写好,呈现的内容只是套话。研究者需要清楚,心理学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究竟有何作用,相应地,到底应当写什么。
任何一项心理学研究都是有不足的,从而,不管有无明确地写出来,它的不足都是存在的。在论文讨论的靠后部分,研究者指出自己研究的不足,其实是提醒读者的,即,在学习和使用该文的研究结果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例如,该研究的操作定义、被试特征、实验范式、具体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免得被人误解误用。因此,尽管不用长篇大论,写出来的研究不足也应当是具体的、特殊的,而非空泛的、一般的。
如果翻阅心理学学位论文,在“本研究的不足”标题之下,就会看到“本研究的取样范围比较有限”、“本研究只是考察了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只用了问卷法,没有用实验法”、“本研究只用了实验法,没有用问卷法”、“本研究仅是横断研究,没有进行纵向追踪”、“本研究只是考察了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没有考察其他更多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
这类所谓的不足,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从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写出来仅仅是使论文看起来显得完整,并不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不应该的是:用问卷法的研究,把没用实验法当成不足;用实验法的研究,把没用问卷法当成不足。研究者总能找到指出自己研究不足的理由,例如,实验法考察的被试人数有限、外部效度可能较差,因此,需要实验室外的研究,比如,进行问卷调查法。在这种思路下写出的研究不足,只能是随意找的所谓不足。
也有一些论文,走了另一个极端,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直接写几条想要否定自己的内容,例如,“本研究的被试只是选自一所学校,可能不太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仅仅考察了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所得结论难免存在偏颇”、“本研究的问卷回收率较低,有效被试人数太少”。特别地,这些不足,是研究者可以也需要采取措施补救的,从而,不应该以研究不足的形式出现在论文中。例如,既然考虑到被试来自一所学校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那么,在开展研究时就得想办法在更多学校招募被试;既然发现问卷回收率太低,有效被试人数较少,那么,就得在统计分析之前,寻找并测试更多的有效被试。
研究不足怎么写合适呢?看个例子(Han & Kim, 2022):
本文有一些不足。首先,我们在研究中用的是短文。对短文中的道德意图进行评估,我们认为,想像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如何表现与其在现实情境中的真实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研究中所用的短文涉及中等程度的道德选择,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或不道德情境,它们没有包含那些像杀害等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其次,我们假定研究中的“他人”与“非我”是同一概念。不过,研究结果可能会随着被试感知的“他人”而有变化。研究结果可能取决于“他人”是谁(比如,家庭成员、亲密朋友、不喜欢的人)。
显然,这里呈现的研究不足,让人看了能够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想由此而开展研究,例如,该文用的是短文作为材料,如果用图片作为材料,会怎么样呢?该文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道德情境,如果用已经提到的令人发指的极端行为,又会怎么样呢?同时,与“自己”是确定的相对,正如这里指出的,“他人”是有不同情形的,那么,换用不同的“他人”,将会怎么样呢?
所以,心理学论文的研究不足,不是要研究者进行自我批判,而是要研究者提供有益信息的。读者获得这样的信息,能够得到研究启发,找到可能的研究方向。读者面对同类研究的不同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时,也能够快速想到可能的原因。这样的研究不足,看起来让人增长知识,不会令人生厌。
心理学论文的展望,是给那些对相应研究有兴趣的读者提供研究思路的,从而,也一定得有参考价值。例如,“未来研究可以研制更精细的避害需要测试工具”、“参照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推测存在特质避害需要和状态避害需要,未来可以开展这样的研究”、“未来可以考察状态避害需要的生理指标,探索这类避害需要的神经机制”。
相反,那些没有实际内容的提法,例如,“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被试范围”、“未来研究可以选取更多的指标进行考察”、“未来可以涉及更多的中介变量”、“未来可以进行纵向研究”、“未来可以进行脑电方面的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
总之,心理学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是为读者服务的,让读者由此获得有用、有益信息的,因此,适度的表述应当是有内容、有启发、具体而简约的,特别地,不能讲套话空话、不能自我否定。
参考文献
Han, K., & Kim, M. Y. (2022). Mechanism of the 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in moral issues: Asymmetrical causal attribution across moral (vs. immoral) contexts. Acta Psychologica, 226, 10357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