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基本理念之不知不畏 精选

已有 6287 次阅读 2021-11-3 23:5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几年前,流行一个句式:XXXX,整个人都不好了。例如,“出去走了一趟,整个人都不好了。”这里,“出去走了一趟”,当事人肯定耳闻目睹了让他/她不愿听说或看到的内容,从而,自己的心绪被扰动起来,难以达到身心平衡,处于烦躁等负性情绪之中,结果就是影响或者严重影响正常的活动。

显然,如果个体没有“出去走了一趟”,自然不会耳闻目睹有关内容,心绪至少不会被相应的情况所扰动,身心平衡也就不会由此而打破,自然不会因之产生负性情绪,个体可以维持原来的平静或者正性状态,有效乃至高效地处理事务。

本人认为,个体需要具有的第二个基本理念是不知不畏。一般来说,人们的焦虑、抑郁、自卑、恐惧、愤怒、敌对等消极情绪,都是在外界信息的冲击下产生的。个体的认识具有阶段性,心理承受能力因发展阶段而有不同的局限性,在某些阶段,获知特定的信息,对个体往往只有负性结果。同时,个体在特定阶段需要从事的主要任务也有时间性,个体应当把精力用于主要任务,而非其他干扰刺激。因此,许多事情或情况,个体还是不了解为宜,至少在某些阶段不了解为宜。

例如,高考、中考的备考学生,如果了解到同桌比自己早起一个小时学习,他/她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同桌比自己多学习了一个小时,自己又落后了一个小时。在社会比较的心理机制之下,这名学生也就很难平衡和平静,头脑中加工的信息,是对“不公平竞争”的幽怨,而非自己学习的材料。并且,这样的信息以后还会时时浮现在头脑中,成为干扰因素。由于存在干扰因素,自己的学习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可能诱发各种负性认知和情绪,陷入恶性循环。

原本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事实,居然可能对高考、中考备考学生产生这样的影响!倘若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当然不会受到这样的影响。

不知源于何时,太多的中学都会在最显眼的地方设置“距离高考/中考还有X天”的牌子。这原本是提醒学生,要有时间紧迫感。然而,这样的牌子很可能成为一个焦虑源,让学生看到就紧张:“啊,距离高考/中考仅有X天了,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掌握,能来得及复习吗?”其实,高考/中考焦虑,就是这类信息诱导出来的。

问题是,学生纵然知道“距离高考/中考还有X天”,他们能改变这个事实吗?显然是不能的。既然不能,每天让学生看到这样的牌子处于焦虑之中,有何益处呢?实际上,每所中学都有自己严格的备考安排,到什么阶段,复习到什么程度,都是早就计划好的,从而,“距离高考/中考还有X天”的牌子,在高三/初三年级主任的办公桌上设置一个即可,其他地方的,尤其是高三/初三年级各班教室里的均可去除。

当然,人们无法避免“出去走了一趟”,高考、中考的备考学生也不会“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不知不畏,不是说让人处于蒙昧之中,“不可使知之”,而是提示,人生和生活中有许多信息,个体不知道、不了解,对个体没有任何损失,知道了、了解了,反倒深受负性影响,很不划算。特别是,人们在每个阶段、每个时刻都有特别需要处理的事务,如果自己被那些“不知无损失,知之受其累”的信息裹挟,就会影响处理当前事务的效率和效果。

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时听到别人说:“我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或者为了表现出“虚怀若谷”的境界,很多人往往会说:“当讲,请讲!”显然,接下来出现的结果很可能是,“听他/她这么一说,整个人都不好了”。因此,遇到“不知当讲不当讲”的情境,个体不妨客气地回应:“以后再讲吧——我现在要考虑其他事情。”同时,每个人也该思索一下,如果认为有关内容讲出来对人对己都是利大于弊,那就直接讲,否则,还是不要讲了,更不要给别人设置一个两难情境:“不知当讲不当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10806.html

上一篇:基本理念之殊途同归
下一篇:基本理念之时间异质
收藏 IP: 113.13.46.*| 热度|

25 尤明庆 王安良 刘秀梅 闻宝联 胡泽春 李学宽 张晓良 农绍庄 黄永义 宁利中 程少堂 杨正瓴 姚伟 陆仲绩 武夷山 陈志飞 聂广 杜占池 李东风 鲍海飞 张鹰 王平平 孙颉 史永文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