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测量工具与研究深化 精选

已有 5509 次阅读 2021-10-28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理学研究,从观察日常现象到形成理论概念,是重要的和必要的。有了理论概念,也就有了系统研究相应现象的基础。到了这个阶段,通常需要进行量化研究。开展量化研究,可以采用实验法,也可以采用测量法。运用测量法,得有评定工具。在一个研究领域,良好的评定工具能够极大地推进相关工作,发现更多问题,从而,也就可以有效地引导研究不断深化。时间透视的研究,很好地展现了这样的过程和特点,值得考察和体会。

时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维度,更是人类形成经验、调整行为的一个框架。心理学家提出并研究了时间透视,认为它是考察人类个体诸多心理现象的便利镜头。津巴多和博伊德(Zimbardo & Boyd, 1999)认识到时间透视的重要地位,编制了一个自评工具——津巴多时间透视量表。这个测量工具是时间透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它为时间透视概念的操作化,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度量标准。津巴多时间透视量表,由5个不同的时间透视分量表组成,共有56个题目,用5点利克特量尺进行评定(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可以同时测量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定向。

过去消极(Past Negative)分量表,反映一种对过去的悲观、消极或厌恶的态度。涉及的样题如:“我想起了自己生命中错过的美好事物。”

过去积极(Past Positive)分量表,反映一种对过去的温暖情感、怀旧和积极建构。涉及的样题如:“想想自己的过去让我很愉快。”

现在享乐(Present Hedonistic)分量表,反映一种对时光和人生的享乐、冒险态度,认为当前的愉快和享受比未来的结果更重要。涉及的样题如:“冒险让我的生活不会变得无聊。”

现在宿命(Present Fatalistic)分量表,反映一种对现在无助、宿命和无望的态度。涉及的样题如:“命运决定了我的一生。”

未来(Future)分量表,反映一种一般的未来定向,个体追求未来的目标和奖励。涉及的样题如:“我认为每个人的一天都应该提前计划好。”

由此可知,津巴多时间透视量表是一个多维测量工具。它既稳健又可靠,特别地,有高的重测信度,有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对24个国家的研究显示,津巴多时间透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Sircova et al., 2014)。

有了测评工具,就可以研究时间透视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些理论家和研究者探索时间透视与人格类型之间的关系。津巴多与博伊德(1999)认为,虽然人们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进入3个时间区间(过去、现在、未来),但是,有些人可能常常特别指向一种时间透视,从而具有一种特定的有偏时间透视(biased time perspective)。如果是这样,相应个体的时间透视就是适应不良的。或者说,可以从时间透视来描述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化,津巴多及其同事又提出了平衡时间透视(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的概念,认为这样的时间透视是一种理想的心理框架,能使人们根据任务特点、具体要求、情境因素、个人资源和社会评价,灵活地在自己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进行转换。例如,博伊德和津巴多(2005)提出了“理想三重奏”假设,认为平衡时间透视应该是:过去积极、现在享乐和未来定向。

进一步地,津巴多和博伊德(2008)认为,个体理想或最优的平衡时间透视是,有高的过去积极得分(原始分为4.60)、稍高的未来得分(原始分为4.00)和现在享乐得分(原始分为3.90)、低的过去消极得分(原始分为1.95)和现在宿命得分(原始分为1.50)。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都试图用不同统计分析,对平衡时间透视进行实证操作,比如,采用聚类分析、分界点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不过,分界点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标准的选择是人为的。同样地,用聚类分析进行的平衡时间透视操作化的标准选择也是人为的。

总之,时间透视研究展示了心理学研究的通常模式,其中,测试工具的编制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化,不是问题越来越少,而是问题越来越多;就是同一研究者或研究团队,也会不断更新自己的观点。任何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Boyd, J. N., & Zimbardo, P. G. (2005). Time perspective, health, and risk taking. In A. Strathman & J. Joireman (Eds.), Understand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time: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 85–10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Sircova, A., van de Vijver, F. J., Osin, E., Milfont, et al. (2014). A global look at time: A 24-country study of the equivalence of the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Sage Open, 4, 1–12.

Zimbardo, P. G., & Boyd, J. N. (1999).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1271–1288.

Zimbardo, P. G., & Boyd, J. N. (2008). 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New York, NY: Free Pres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9928.html

上一篇:术语含义与历史追踪
下一篇:印象发展与道德优先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14 尤明庆 晏成和 杨正瓴 郑永军 孙学军 宁利中 黄永义 张晓良 张士宏 霍艾伦 李毅伟 马鸣 王平平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