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学习文献。目前,各个领域的文献通常都很丰富,不少人的学习捷径是,直接查阅最新文献,尤其是研究论文。其实,特别值得学习的文献,首先是经典的,其次才是最新的。如果涉及到应用研究,就更应该加强经典文献的研读。稍微具体地说,对于一些常见理论,人们往往以为过时了,不太值得学习。然而,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例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在心理学中就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49-1936)出生在俄国梁赞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是一个牧师的长子。他年轻时在家乡上过教会学校,学过神学。老师们传授知识的热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870年,巴甫洛夫放弃神学研究,他获得一笔政府奖学金,入读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化学和生理学。1879年,他在皇家医学院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883年获得博士学位。1890年,巴甫洛夫在圣彼得堡军事学院任教授,几年后到圣彼得堡大学工作。1895年,他组建了实验医学研究所,这成为他其后40年的研究机构。
19世纪90年代,巴甫洛夫研究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专注于消化腺的分泌。在实验前,他通过外科手术,在狗的脸颊开个小口儿,把一根导管插进去,从而,狗分泌的唾液可以顺着导管流入一个量杯。结果,巴甫洛夫意外发现,狗不仅在食物直接送到嘴边时分泌唾液,而且在送到嘴边之前(例如,当狗听到训练者下楼梯的脚步声)也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由此发现了条件反射。他因消化系统的研究成就,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我国东汉末年的曹操就知道,还留下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有什么稀奇呢?其实,许多科学研究和发现,就是科学家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系统考察的结果。
条件反射的理论要点是:
其一,一种反射必须有一个可确定的刺激,这种刺激自动地引起一个反应,即使没有进行过学习。例如,当一束亮光直射到个体的眼睛时,瞳孔自动收缩。这种情况,不需要学习或训练。类似地,当食物放在狗的嘴里时,也会自动发生分泌活动。因此,反射是由一种无条件刺激直接引起的。
其二,如果一个中性刺激(即,不能引发某一反应的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刺激重复相伴出现,那么中性刺激最终将具有引发反应的能力。例如,当食物直接放到狗的嘴里时,狗自动地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反射活动,是不需要学习的。如果在食物呈现之前不久,呈现一种2000Hz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快也能引起唾液分泌。
为什么呈现2000Hz的声音?或者说,为什么不呈现1000Hz或3000Hz的声音?因为狗对2000Hz的声音非常灵敏。
中性刺激成为条件刺激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conditioning)。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从技术上讲,食物叫做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对它的反应不依赖于先前的经验或学习过程。声音或信号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对它的反应必须经过学习。对食物的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叫做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或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条件作用,因为学生的许多自主反射能够在学校里被条件作用。学生可能被条件化地害怕数学、英语、化学、物理或者所学的任何一门功课。自主反应,比如,出汗、心跳加快或焦虑的一般感受,能够通过与学校情境中的许多层面相结合而成为条件化的,其中,学校情境成为特定的线索。显然,经过条件作用,单单看到一道数学题就被吓住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到多少数学知识的。这样的学生可能真的在努力学习这门功课,但是,由于极其不舒服、极其无能为力,结果他们就难以学好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有意地制造了这些恐惧。然而,有些教师却无意地为这样的条件作用搭建了舞台。例如,呈现一道数学题后,教师会有某一其他活动,而这一活动可能已经与学生的紧张情绪的过去经验发生了联系;从而,现在的数学题本身就触发了学生焦虑的自主反应。经过若干此类联结,单单是数学题的呈现(条件刺激)就开始引起焦虑(条件反应)。有时候,这种过程之所以发生,乃是由于教师本人对数学有一种条件化的恐惧,并且,无意地转给了自己的学生。
反射性条件作用具有多方面的效应。一个学生对数学题有了条件化的恐惧,就可能将恐惧泛化到其他课程,甚至是整个学校情境。
巴甫洛夫发现,解除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联结的唯一途径是消退过程。当条件刺激失去引发条件反应的能力时,就实现了消退。其做法是,重复呈现条件刺激,但不再跟随无条件刺激。如果持续呈现2000Hz的声音而没有食物,那么,狗最后在听到这个声音时,也就不再分泌唾液。要使消退出现,条件刺激必须单独重复呈现。然而,如果条件反应是害怕,受折磨的个体就会回避条件刺激,从而,永远不能使消退发生了。矫治学生怕数学、语文、英语、化学或其他学科的心理障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消退技术。
可见,就是这个众所周知得让人不屑一顾的条件作用理论,却可以完美地解释学生中的怕数学、怕语文、怕张老师、怕王校长、怕见男生、怕见女生等复杂的常见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普(Joseph Wolpe, 1915-1997)用这个条件作用理论治疗恐怖症,成效显著。美国西部的草原狼经过条件作用之后,见到小羊不再猎杀,而是逃之夭夭——这样,不仅保护了牧民的小羊,而且保护了生态中的狼。
所以,再熟悉的理论,再显得陈旧的理论,人们往往都没有充分地理解,更没有充分地利用。当前,加强经典文献、经典理论的学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尤为重要和必要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