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增长各种能力,而且习得各种规范。在这样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参照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期望调整自己,向前发展。他人的种种期望,其实就是角色设定。随着经验的积累,个体既会接受他人的角色设定,也会形成自己的角色设定。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部,这些角色设定都可能对个体产生重要作用。个体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受到角色期望影响的现象,称为角色设定效应。
做父母的,大概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宝宝乖,宝宝是个好孩子!”“宝宝真能干!”或者:“你怎么不乖了?”“你怎么成了不听话的孩子?”这些表扬或批评,是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更是父母对孩子的角色设定,即孩子是“乖宝宝”、“乖孩子”、“能干的孩子”、“听话的孩子”。显然,这样的角色设定是很有用的,一句“宝宝真能干”,就足以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愿望而连续去说有关的话、去做有关的事。
当年的小学生,几乎都在作文或日记里写过:“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个雷锋式的好学生。”也就是说,那时的小学生普遍把自己的角色设定为“雷锋式的好学生”,从而,“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亦应承认,这也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宣传特别是教育系统的风气有关。
一些中学生,会在作文里写道:“我要以XXX为榜样,成为一名为祖国贡献终生的科学家。”这样的表述,正是角色设定,即“献身祖国的科学家”。能够写出这样文字的学生,也往往能够做到刻苦学习、努力拼搏。那些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访谈中也往往提到,自己从中学开始就树立了远大志向,要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科学家。
2017年07月18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大力培养和造就黄大年式优秀教师》。[1]2018年01月03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这是国家层面对高校优秀教师及教师团队的一种角色设定,指导着我国高校的教师发展,也吸引了很多高校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从另一方面来看,个体的角色设定也可能是负面的。例如,一些小学生自称:“我就是差生。”一些中学生自嘲:“我就是学渣。”一些大学生感叹:“我都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了!”——成了迷茫者。这样的角色设定,对个体发展具有极强的暗示作用,导引着他们不断地变得更差、体验更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或个人不能为了表示谦虚而做出不当的角色设定。一名教育硕士学员YYY反映,她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工作6年,从来都是极普通的一个人,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奖励。原来,当她还是幼儿的时候,有天妈妈带她回家,路遇一个熟人,对她们说:“囡囡在幼儿园很能干吧?”她妈妈连忙回答:“我家囡囡很普通,很普通。”此后,每当有人跟她妈妈说到YYY,她妈妈都要说:“我家女儿很普通,很普通。”
因此,了解角色设定效应,人们应当为他人和自己设定积极的、合理的、有效的角色,避免设定消极的、混乱的、无效的角色。
注释
[1] https://edu.qq.com/a/20170720/036244.htm
[2] http://www.gov.cn/xinwen/2018-01/22/content_5259244.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