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我们来谈谈学术规范在具体规则层面的问题。
前面说过,文献[1]指出,学术规范包括: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学术论著撰写规范、学术论著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
先谈谈学术研究的程序规范。
“研究”这个词的中文来历我没有考证过,而“research”不就是找东西嘛。所以科学研究从头到尾就是在找东西。先是找问题,然后是找方法(解决问题),最后是找规律、找结论。
所以,对于一个研究生,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划分为这么几个部分:
1、提出问题(你自己或者和导师讨论)
2、文献查阅(对研究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了解并形成文献阅读报告)
3、问题确定
4、制定计划(形成选题报告)
5、解决问题(具体的研究活动,做实验,编程,做硬件等)
6、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及学位论文)
这几个步骤当然不可能一条道走到底,中间遇到问题你随时可能要返回前面的某一步。
在文献阅读报告中往往会要求列出一个参考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有国家标准(GB7714-2005)。
选题报告一般应该包含这么些内容:研究内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技术路线、预期结果等。
也有蛮多的人对这么严谨的步骤不以为然,干嘛这么麻烦,特别是选题报告不写也可以,觉得差不多了,就先做再说。对此,我是抱着高度开放的态度。科学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时种瓜得豆;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你想用某种方法去解决某个问题,得到的结果是,这样做完全行不通。
科学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就拿导电塑料的发明来说吧,其起源完全是一次错误的操作的结果。
1967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进修的韩国边衡直博士于实验室制作聚乙炔时,加入超量的一千倍催化剂,使得本来该得到黑色粉末聚乙炔(顺式聚乙炔),却变成了银白色的薄膜(反式聚乙炔)。时任池田研究所助理的白川英树博士即据此结果开始研究聚乙炔[2]。
1976年,在美国化学家艾伦·麦克德尔米德(Alan G. McDiarmid)与物理学家艾伦·黑格(Alan J. Heeger)的邀请之下,白川到美国宾州大学进行访问。他们利用碘蒸气来氧化聚乙炔,……使聚乙炔能够导电,提高实用性[2]。
1977年的夏天,白川、麦克德尔米德与黑格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
还有更神奇的传说,说是两位艾伦到白川实验室访问时,发现了玻璃柜里有银白色薄膜的聚合物,就像金属。他们问起白川,白川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他的一个学生错误操作的结果,他放在这里是作为警示学生。然后,……。是不是这样,就不具体考证了。
因此,科学研究该如何作,有时完全是因人而异,因问题而异的。不过,如果你是刚刚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建议你还是按步骤来。不要因为牛顿在苹果树下获得灵感,我们就什么都不做,天天躺在苹果树下;或者别人因实验误操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你也一天到晚误操作。还是那句话,“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对于文献的阅读,应该至少这么两点要求:
1、应该尽可能查阅到最原始的文献;
2、未阅读的文献不应放入参考文献。
为了这些,我和我的某些研究生没少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1] 叶继元. 学术规范通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维基百科. 导电聚合物[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BC%E7%94%B5%E5%A1%91%E6%96%99 (2012/07/29)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