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知音圈开栏

已有 3510 次阅读 2009-5-25 19:53 |个人分类:学术现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五月, 知音圈, 知音圈, 开栏, 开栏

  大约是1985年前后,在武汉东湖边诞生了一个期刊<<知音>>。这个杂志的销售量,在同类期刊中属于名列前茅的。后来发展成了一个期刊集团。原因之一就是,最初她选准了定位,为正在寻找知音的年轻人提供帮助。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类期刊中,他属于成功运做的一个范例。

1980年代末叶,笔者曾经对《知音》很欣赏,对河南河北等省的同类期刊也有所关注。关注比较多的是期刊的最后几个页码。那里有许多人的自我介绍和想法。字数不超100,言简意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记得1990年的版面费为50元,接近我两个星期的工资。当时,我还在西北驻军奉献青春。由于某种机缘,奉终身和子孙的计划没有实施。不过,我去那里报到的时候,的确是有那种思想准备的。

通过《知音》,我认识了若干个人,有老乡,有“外地的”;有高学历的,有文化低的。有真诚的,有虚伪的。这些都是多年后才反思出来的。

多年后,《知音》还是我不讨厌的期刊,尽管阅读的兴奋点和出发点不一样了。但是,由于在1980年代末叶,她曾经协助我度过了最寂寞和最无助的时段,所以,当我现在路过报刊亭时,我还会浏览她,至少看封面文章的标题是什么。

我是知道寂寞的滋味的,知道孤独的滋味的,也知道无奈两个字怎么书写。尤其是一个人书写。

所以,《知音》是一个向导,可以指引许多人走出迷津。尤其对于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男子和女子们尤其如此。对于坚持守侯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年轻人更是如此。

《知音》也许不是纯粹的文学期刊,也在券首刊登经典的动人的爱情诗;她也不是法律专业期刊,可是一些在婚姻和爱情误区中迷惘甚至沉沦的案例,耐人寻味;她也不是社会学词典,却也可以折射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里程。

那末,笔者在5月开办知音圈栏目的想法就是可以理解的啦。

而且,五月是我最喜欢的三个月份之一。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234106.html

上一篇:屈子《思美人》中的美人到底是谁?
下一篇:汨罗龙王屈大夫对话录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