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读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123259241

博文

在今天,阅读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生,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图书馆呢?

已有 2567 次阅读 2022-10-29 12:52 |个人分类:圕人心语|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在上图东馆开幕,刚好也是上海图书馆东馆开馆满一个月的日子。

几天前看到预告,因为有余秋雨的演讲,特意记下。

第一次知道了余秋雨还有这么一个身份:上海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就像主持人说的,今天余秋雨先生又为上图圈粉很多,我也是期待早点能去上图东馆看看。

余秋雨先生说,二十年前,上图国际图书馆论坛以他的建议开始,他希望上图国际论坛与其他论坛不同,要“愉快、活泼、个性化”。尽管这样,上图国际论坛还是透着独有的高贵气质,气象宏大。

喜欢余秋雨的书,更喜欢他的演讲和在一些电视节目里的点评。余先生今天的演讲倒是符合他说的风格,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余先生说,图书馆的功能是和人类的未来走向相关的,它首先是帮助人们寻找文化气场,图书馆是一个能量足够的神秘空间。

人们为什么愿意去图书馆,喜欢去图书馆?余先生分享了他的经历。几十年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饿着肚子,不顾上班的劳累,走三个小时的路,到图书馆后只能看半小时的书,但他却乐此不疲,图书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神秘力量?

由此也想到了三十年多前的自己,考取大学后,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到省城,来到被称为“象牙塔”的高等学府。

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新奇的。那条流向北方的小清河,旁边就是有着红瓦屋顶的图书馆。当我的同学还在笑谈这个四四方方的大平房,是那么的土气时,它对于我,却犹如最华丽的宫殿,展开了最为神秘、壮美的一面。

“犹如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由此,开始了我的阅读生活。那时的图书馆还是闭架管理,要借书先要查目录,写索书条,然后交由图书馆员到书库中找到取出,再填写卡片借走。

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有时我们得以借助这个特珠身份,进入到书库中。那么多的书,一排排,一架架,扑面而来的,纸张的味道,墨迹的味道,还有一种因为不太通风而混杂着的,一种沉闷而略带霉变的味道,对我来说都如饮甘怡。当时曾暗暗发誓,要从第一架开始,一架架把这些书全部读过去。

尽管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多么天真幼稚,当时满腔热情,只管一摞摞的书抱回宿舍读,读过些什么几乎都不记得了。印象很深的是读《穆斯林的葬礼》,几乎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沉浸到书的世界里,看到伤心处,半夜蒙着被子哭得喘不上气来。

再后来读《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对我的求学之路,人生之路都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工作以后,我又多次重新阅读。一直到现在,我仍然会推荐给身边的人阅读。

图书馆与别的场所有什么不一样呢?由人类知识宝库组成的空间,包围着你,影响着你,塑造着你,这是大学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品质和基因了吧。

余先生还说,图书馆是书的聚合、人的聚合。他讲到了图书馆的起点,讲到了老子,讲到了甲骨文,讲到了殷墟;他又用三个小故事讲到了图书馆的终点,德国柏林大学广场的“剥夺图书就是剥夺人类”,澳大利亚墨尔本地震后留下的带有“LIBRARY”字样的大屋顶残缺的一角,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未来世界能留下来的东西”的房间。

耶鲁大学图书馆去过了,被那种写满历史的人类文化的厚重震撼到了,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看到那个传奇的、神秘的房间。至于柏林大学广场和墨尔本,人生的余年,会有机会去到吗?

在今天,图书如此容易地获取,数字阅读如此方便,阅读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生,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图书馆呢?

是去寻找自己啊,至少是去寻找自己的一部分,那里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关链接:

在今天,阅读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生,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图书馆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20440-1361407.html

上一篇:这十年:还记得十年前的梦想吗?
下一篇:斑驳的十月
收藏 IP: 222.175.172.*| 热度|

6 张学文 王启云 农绍庄 郑永军 周忠浩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