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下最后一周,2022,即将与我们告别。
这一年
有险阻,有疲惫,有难过,有沮丧,
亦有前行,有坚强,有治愈。
生活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工作
这一年的工作创新性不高,缺乏宏大的叙事,跟病毒的战斗占据了主旋律。
这一年听过了最多的闭馆音乐;看过最多的星星、月亮,朝阳和晚霞;
这一年,图书馆门前的花儿开了又谢了,窗外银杏树的叶儿,绿了又黄了,黄了又落。
这一年,在封控管理期间有两段经历特别难忘。
10月24-11.5日,凌晨接到通知,学校紧急封闭,想到两万人的校园,图书馆不可能闭馆,费尽千辛万苦辗转几个村庄后逆行进校驻馆,其他同事迟了一步,没能返校。
一个人,一座馆,坚持了12天,也算创了一个纪录吧。
白天是熙熙攘攘的读者,夜晚空荡荡的六层大楼,只有机器的屏幕上透出蓝莹莹的光。真的是体会到了什么是度日如年。一天一天盼不到头,既有工作时的疲劳以及特殊情势下带来的身心压力,也有闭馆后独自守候的孤独、惶恐和压抑。也曾在心理防线崩溃时掩面而泣,但天亮后又擦干眼泪,投入新的一天的战斗。
好在一切都坚持过来了,感觉整个人的心态甚至是人生观都发生了改变,回望时,完全感受不到当时的艰苦和焦虑,只有那段经历给予我的感动和温暖。哪有白走的路白流的汗,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筑路的基石,呵护你未来的路途。
另一次是在11月22日至28日,学校静默管理期间,我们七名驻馆同志组成图书馆抗疫先锋队,负责学校新8号B座宿舍楼的同学们一日三餐配送。从来没有淌过那么多的汗,抬过那么重的筐,六层楼,每一级台阶就像难以逾越的天梯,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两餐之间的短暂间隙,累的瘫坐在地上,睁不动眼,开不了口说话。但是送餐车一来,大家又像是打了兴奋剂,忘却疲劳和疼痛,一趟一趟楼上楼下将饭菜、水果、牛奶、热水送到每一个房间。
以上两段经历,在一言难尽的2022,体验尤为深刻,终生难忘。在这里也感谢我的同事们,困难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图书馆人的责任和担当,大家相扶相携渡过了难关,友谊同样终生难忘。
现在,虽然仍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但是看到了希望,和疫情不断拉扯战斗的三年,应该是真的要成为历史了。挺住,度过,就是胜利。
运动
随着年龄渐长,健康提上了日程。
总是在每次身体敲响警钟时,提醒自己要加强锻炼,可总是执行得不好,断断续续,反反复复。
今年是个例外,封控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很多事干不了,运动倒是坚持下来。从九月一日到现在,每天运动,一次都没有间断,从酷暑到寒冬,连刮风下雨都没停下脚步。
其实也不是必须每日跑步,只是对自己的自律不自信,唯恐一次间断,就会有第二次第三,这次发誓不能半途而废,有时一天工作很忙很累,就算再晚也要出去跑一跑,补上这一课。
运动方式也很朴素,快走与慢跑结合,走走跑跑,循序渐进。
打球需要同伴,游泳需要场馆,只有跑步最容易实现,随时随地进行。
跑步时,不喜欢戴耳机,不听歌也不听有声书,有时连眼镜也不戴,就单纯享受跑步的过程,看看蓝天,听听小鸟唧啾唧啾地鸣叫。
常常会想起那个一直不停奔跑的阿甘。有些事其实很简单,只管去做就可以。
总的来说今年是个很好的开端,无所谓运动量大小,运动强度高低,主要是养成习惯。
坚持运动带来了什么?受益超出想像。至少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腰疼和颈椎疼痛缓解很多。
一圈又一圈的跑动中,感受到的是力量、信心、坚韧和释然,丢弃的是疲劳、焦虑、压抑和迷茫。
坚持到底,必有好处。
学习
这一年的学习也还令人满意,似乎又回到了2020年的情景。
首先是听课。封闭在学校,没有了每天两三个小时车程的来回奔波,没有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突然多了许多安静学习的时间,多了许多线上听会听报告听讲座的机会。
统计了一下今年听过的报告,认真做过记录的就有68场,连我自己都有些意外。做记录已经成了习惯,线下听课时喜欢拿纸笔写,不喜欢举个手机拍拍拍,因为拍下来的大概率不会再去看,而记在笔记本上的倒是常常翻阅。
线上听课,喜欢用PPT的方式记录,打字还是比手写要快,更多的时候直接截图贴过来。有些也及时成文,写了听课感受。
线上的报告也好,会议也好,基本上只看直播,不看回放,喜欢直播时的那种氛围和感觉,不看回放,也让自己能够更专注听讲。
说到每年的任务“学习一种新技能”,今年也算有点收获。主要是学习了科研方法,从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开始,初步学习了SPSS、AMOS、CiteSpace、Nvivo软件,跟着B站上的视频做了练习。
每晚十点闭馆后,喧嚣远去,灯光渐次熄灭,全世界似乎都安静下来,只剩下我的书桌和我的夜晚。
以前总是觉得自己这个文科生的脑子,对数字和技术有关的东西,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先天性地有抵触情绪。而真正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啃,一点一点巩固,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了。看着自己一页页写下的一大摞笔记,也找到了些乐趣,希望接下来利用寒假时间继续巩固,再分别实战一下。
学术
这一年学术上几乎没有什么产出,有点“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感受,感觉头脑空空,业务上和学术上都遇到了一堵厚厚的墙。
今年把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完成了结项;去年出版的著作获了一个市社科二等奖,这都是去年的耕耘,与今年没什么关系。《图书馆报》上发了两篇公共文化方面的小文,只能算“业余爱好”。
痛定思痛,也促使自己下定决心,从零开始,不怕笨,不怕慢,克服惰性,老老实实当个小学生,利用一两年的时间,把基础性的理论和方法打打基础,补一补。
写作
这一年论文虽然没写多少,闲文仍然自得其乐。
除了继续写科学网博客外,仍然继续打理我的自留地儿---“欣然来读书”微信公众号,有空就来写上两笔,记录一下生活。
全年原创推文92篇,比去年略少;一共有2.3万人光临;总关注人数增加了296人。不知不觉已经噼噼啪啪敲下了9.7万字。
今年还加入了民间图书馆中心的研究团队,兼做“图书馆中心”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和资料的整理。
不论是民间图书馆的创办者、经营者,还是民间图书馆的研究者、推动者,他们都是令人敬佩的人,是播撒火种的人,也希望能尽己所能,贡献一份微光。
其他
这一年,没有走出过学校驻地和生活居住地,有些事情耽误了,有些事情没能做,生活总有遗憾和无奈,不必沮丧,生活也终会归于常态。
这一年家人平安和顺,孩子学业进步。生活更加简单,内心更趋平静。
期翼2023
现在写下2023的字样,还不太习惯,但是过不了几日,它就会走入你我的生活。
2023,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动荡,希望我们的国家都能够运筹帷幄,行稳致远,许我们一个繁华盛世。
2023,希望学校能够加速发展,追赶同类院校的脚步再快一点,补上这一年来因疫情影响而延展的工作。
2023,希望自己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坚持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和平安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礼物。
2023,牢记心底的声音,无论何种情况,都不放弃对专业的学习和精进。有余力多做一些志愿的事、公益的事、公共的事,助力的事。
2023,坚持读书学习写作。年龄、忙碌都不是理由,相信勤能补拙,相信水滴石穿,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保持求知欲,珍惜每一天。
2023,继续磨炼意志,涵养品质,拓宽视野,提升效率,坚守内心,不忧不惧。
冬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相约2023,期待崭新的202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