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n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enan

博文

我在卫星地图上在巫山县发现一个疑似陨石坑地貌

已有 5678 次阅读 2018-10-29 05:32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观点(发现)

 

我在卫星地图上在巫山县发现一个疑似陨石坑地貌

      今年9月中旬,部门组织去神农架景区游玩,去看了神农架景区好几个地方,群峰耸立的神农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一向有个习惯,去过的地方经常会在地图上再去回味一下,回来后,我常在谷歌卫星地图上浏览了神农架地区的地貌,看看在神农架景区看到的风景在卫星地图上是什么样子。当我在地图上扩大浏览范围时看到一个坑形地貌,这个地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很难忘记。地貌见图1:

         image.png

                                              图1:谷歌卫星地图上的斜坑状地貌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巨大的坑状的地貌,将地图转为2D图示,依次旋转90度可以看出此坑是

个斜面坑状地貌:

                      图2:2D显示的地貌(从南部方向看)在此角度看坑,坑的外环呈近似椭圆形状

          image.png

                                            图2:2D显示的地貌(从南部方向看)

            image.png

                                                图3从西上方角度查看显示的地貌

          image.png

                                          图4    从北上方角度查看的地貌。

          image.png

                                               图5:从东上方角度查看显示的地貌

          下面给出此斜坑的详细数据(数据根据谷歌卫星地图推算):

斜坑中心地理位置:重庆市巫山县东北,北距神农架大九湖景区13公里,其地球坐标为:北纬:31.353876  N   东经:110.045397 E

斜坑东西最大宽度:2.5-2.8公里,斜坑南北斜面宽度:1.7-2公里 (计算的误差是由地图的测量造成的,笔者使用的是免费版的谷歌地球地图,测量的距离与根据地球坐标计算的有误差)

斜坑海拔高度:约 700M  700米)

斜坑斜面角度:与水平呈24-30

斜坑深度: 大于200米。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呈斜坑状的地貌,周边可以清晰地看到环状岩石边沿,最底部的岩层厚度约有300-400米左右,当看到这个地貌时,第一感觉这不像是一个自然形成地貌,似乎是由外部物体撞击爆炸而形成的地貌,疑似一个倾斜的陨石坑。本人在网上搜索公开的资料,未见对其记录及资料,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坑状地貌人迹罕至,斜坑山下有一拦水大坝(或许是发电站),也未见有路能到此斜坑中心,但从卫星地图可清晰见到有水沟从山上到山下,因此坑位于巫山县,笔者未查到此坑所位于的山名,笔者称之为巫山斜坑。

      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斜坑状地貌的宽度约2.5-2.8公里宽,南北斜长约1.7-2公里,几乎与上海陆家嘴核心区面积相等。见图6所示:


            image.png

                                           图6:浦东陆家嘴核心区域长宽距离

        这么大面积的斜坑状地貌不太可能是雨水冲蚀而形成,在重庆武隆地区有著名的天坑地貌,但在学术界对天坑的形成有严格的定义,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1)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2)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3)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4)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5)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6)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从这几个条件来对比,巫山斜坑地貌并不符合天坑地貌的条件。笔者更愿意相信这就是一个陨石撞击而形成的斜坑。

     关于陨石坑形成机理见图7:

                    image.png

                                                    图7:陨石坑形成过程

       在地球上陨石坑形成的条件是一个物体以11.6km/s的速度从外空与地球相撞。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物体的动能转换为热能,重的陨石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达到相当于上千吨TNT爆炸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这个能量级相当于核爆炸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假如陨石的质量超过1000吨的话大气层基本上对它没有减速的作用,那么陨石表面的温度和压力会非常高。球粒陨石和碳质球粒 陨石在这种状况下会在它们与地面撞击以前就被破坏,但是铁-镍金属陨石的结构足够强,可以与地面撞击造成巨大爆炸。

        不论是在陆上还是海上撞击的结果总是一个陨石坑。陨石坑有两种形式:“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简单的陨石坑直径一般都小于四千米。复杂的陨石坑一般比较大,中央有一个中心山,周围环绕着沟,还有一或多个边。中心山是由于撞击后地下的反射造成的。这样的陨石坑有点像冻结在地面上的滴入水池里的水滴。

 根据对陨石坑现场的实际调查和对主要造岩矿物冲击效应的研究,结合核爆炸和人工冲击模拟试验研究的结果。判定陨石坑的主要标志有:

①陨石坑一般为圆形构造。②大多数陨石坑都保存有较好的坑唇,即环形山坑缘。它是由抛射物沿坑的边缘堆积而形成的。③坑底结构较复杂。④常有陨石碎片或铁-镍珠球等残留物存在于冲击产物中。⑤角砾岩和震裂锥的存在大量的角砾岩,大都是杂乱无章地与不同的岩性碎屑混合在一起。这些角砾岩含有大量熔融的或部分熔融的玻璃质击变岩。⑥矿物的冲击效应标志,造岩矿物均显示冲击效应。

地球上最著名的陨石坑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见图8所示:

  image.png

                                     图8:巴林杰陨石坑照片

       巴林杰陨石约形成于5万年前,直径约1.2公里,是美国境内确认的第二年轻的陨石坑。

    image.png

                              图9:卫星地图所示的巴林杰陨石坑

2010年以前,中国还没有一个陨石坑被国际学界承认,在2010年的7月,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鸣博士等人有关岫岩陨石坑中柯石英发现的论文,自此中国首个陨石坑被国际科学界承认。

 图10为卫星地图的岫岩陨石

   image.png

                                         图10:卫星地图所示的岫岩陨石坑(2D)

    笔者在维基百科查到俄罗斯和亚洲地区的已被确认的陨石坑名单如下:

        image.png

   共计有31个陨石坑被确认,其中包括中国的岫岩陨石坑。

        国内被认为是疑似陨石坑的地方有不少,如海南岛白沙坑、贵州息烽环形构造、内蒙古多伦县环状水系、江苏太湖、黑龙江依兰县源峰山等,这些疑似陨石坑还未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2018年2月,白沙陨石坑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拟授予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此坑直径3.7公里,在海南白沙黎族自制县东的白沙农场境内。图11为白沙陨石坑卫星地图。

           image.png

                                     图11:海南白沙陨石坑卫星地图地貌(2D):

        笔者认为, 与岫岩陨石坑和白沙陨石坑相比,巫山斜坑的地貌更像一个陨石撞击坑,它像一个外来的陨石撞击到高大的山坡面而形成的,由于坑面是斜面,环形坑缘不像平面陨石坑那样容易形成,陨石撞击形成的碎末堆积在坑外的底部很容易被雨水冲刷掉,所以它没有坑缘。当然巫山斜坑是不是陨石坑还得经过严格的科学确认,需要研究的证据。希望地质专家们给出确切答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6581-1143316.html

上一篇:神农架印象:花之绚
收藏 IP: 183.131.109.*| 热度|

2 尤明庆 刁承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