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拂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kuan15 拂去杂尘,干干净净

博文

猫狗为啥易感新冠病毒?它们应该受保护,而不是被遗弃!

已有 8083 次阅读 2020-4-7 06:1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宠物, 新冠病毒, 中间宿主, 流浪猫, 流浪狗

          "有研究,为之前香港和欧洲发现的宠物感染提供了部分证据,猫狗是潜在病毒宿主,主人该怎么办?"

       这几天,有几篇关于新冠病毒和宠物的研究又把宠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甚至,有一些人,看到相关报道后开始把一些无辜的宠物猫狗给丢弃掉了。

        这事儿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说是野生动物是携带者,当时就有过一波丢弃了,后来有专家专门辟谣后才停止了。再后来,香港检测出了几个狗能检测出阳性,然后,欧洲那边又出现了猫被感染,人们一直怀疑新冠病毒也会感染这些宠物。

猫狗.jpg

Cats and dogs have high levels of "expression" of the ACE2.Tiernan Ray for ZDNet


雪貂和猫可以被新冠病毒感染

       3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国家动物疾病防控中心,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些发表在预印本bioRxiv上的发现,病毒在狗、猪、鸡、鸭的都有一定的复制能力,但是在雪貂和猫中,病毒复制能力非常高,也就是说,新冠病毒有可能感染两种家养动物。

       这个研究里,他们选择了两个新冠病毒毒株,一个是在武汉海鲜市场采集的病毒,另外一个是从感染的病人体内采集的。然后,他们把这个病毒接种到动物的鼻子里,来模拟病毒的感染,这个动物体内的细胞里是能够检测到病毒。


狗,猪,鸡,鸭几乎无新冠病毒感染


       他们发现在给雪貂感染后,雪貂的上呼吸道确实能检测到病毒,但是在身体的器官检测不到,同时,在猫体内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比如说在猫的鼻腔,肺中都能检测到病毒。他们还检测了狗的情况,发现狗的各个器官都几乎不能检测到病毒,只是在直肠拭子中检测到,其它器官中没有检测到,所以,他们认为雪貂和猫是病毒的潜在宿主。

雪貂.jpg

雪貂的鼻甲,软颚,扁桃体均有病毒RNA,其他脏器如气管,肺,心,脾,肾,胰脏,小肠

猫.jpg

猫易感新冠病毒

猫的感染率占到了14.7%?

        在4月3日,石正丽研究组发表在预印本bioRxiv上的研究发现在武汉地区确实存在猫感染的现象。他们在武汉地区找到了143例猫的血清,其中的102份是疫情爆发之后采集的,有39份是疫情爆发之前采集的。他们对比了两组之间的病毒学差异,就发现39只在疫情发生之前的样本确实没有检测到病毒,而在102例疫情爆发之后采集的样本中15只猫是阳性的,占到了全部的14.7%。

        随后,他们就对这15只猫的血清进行了分析,发现在11份里能检测到病原抗体,其中,有三例抗体表现非常强,而这三只猫的主人就是新冠患者。但是,这个结果还没法回答到底是猫传给了人,还是人传给了猫?

15例子.jpg

15例ELISA检测阳性的猫与COVID-19病人的接触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采集的这些样本本身都比较可疑风险,比如说,采集的大部分来自患者家庭,康复家庭中的猫,或者是在疫情期间被遗弃、收养的猫,以及宠物医院里的猫,所以,采样时已经做了筛选,超过14%的阳性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猫的感染率能达到这么高。


为什么猫、狗等等动物也会感染新冠病毒呢?

       冠状病毒感染动物的报道早就有了,在不同的动物身上是能够发现各自独特的病毒的,比如有猫冠状病毒,狗冠状病毒等。也就是说,这些动物本身就能被冠状病毒感染。实际上,早在SARS的时候,就有研究表明,猴子、雪貂,猫,狗等都有可能感染SARS冠状病毒。也就是说,2003年,能感染人的SARS病毒也可以感染这些动物。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是通过ACE2受体的。之前的研究发现,蝙蝠、果子狸等动物体内,都存在冠状病毒的ACE2这个受体。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会不会也通过这个受体进入其它动物体内呢?
       同样在3月31日,一篇来自深圳湾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也在预印本bioRxiv上发表了,他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发现,ACE2作为冠状病毒受体,在不同动物体内都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也就是说这个受体的保守型很强。通过对受体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猫和狗与人的受体相似性最高。

ACE2.jpg

ACE2病毒受体序列相似性分析

      同时,通过单细胞测序的基因表达数据分析发现,在猫和狗的体内,不同器官里都检测到了非常高的受体基因表达,特别是在猫和狗的肾脏、肝脏、皮肤、耳朵以及眼睛上,表达量都非常高,远远超过肺脏,这跟在人体器官观察到的类似。

      此外,这个研究还发现,在一些家养动物,比如猪、牛和羊等养殖动物体内也都检测到了ACE2这个病毒受体的表达。

       这项研究,能够部分解释哈兽研和石正丽课题的发现,病毒可以侵染猫,是因为猫的ACE2受体跟人的最接近,并且在猫的不同部位都存在较高比例的受体表达。当然,这几项研究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狗,无论是香港的感染案例,还是这篇文章的分析,狗的ACE2与猫和人的也都非常接近,理论上也是高风险的,但是哈兽研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

ACE22.jpg

ACE2在不同动物的各组织中的表达


宠物得到的应该是保护,而不是遗弃!

        上述几项研究,到目前为止只是发在了预印本上,仍没有正式发表,具体宠物猫和狗是不是中间宿主,仍有待更多的实验证据。

       从现有的结果来看,人类身边经常能碰到的这些动物,很有可能也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特别是对于流浪的猫狗,跟野生动物的接触机会更大,非常有可能是中间宿主,也是病毒的感染对象。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研究团队正式发出表明,这些研究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验证,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抛弃宠物。另外,即使猫狗是潜在宿主,作为它们的主人,在明知道它们在外面更有可能被感染时,你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遗弃它们。当你将猫和狗遗弃时,相当于让它们暴露于病毒,它们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会更大。宠物,可以看做是你的家人和朋友,在这个关键时期,你应该做的不是抛弃,而是保护它。

团队.jpg

赛先生公众号声明:https://mp.weixin.qq.com/s/uAdsR7FDTKh1StLUK3vpqQ


       这些研究传达给大众的信息应该是,这些宠物也跟人类一样会被病毒感染,它们并不是病毒的来源。针对目前的情况,有几条建议可供养宠物的人士参考:

  • 迄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猫会把病毒传染给人。

  • 宠物被抛弃之后,它们在野外更有可能作为传染源继续扩散病毒。

  • 停止遗弃宠物,保护好它们,自己做好防护,除了要对你自己进行隔离和防护,也要对你的宠物进行隔离和防护。

  • 如果你已经被感染,那么请务必远离你的宠物,因为它们也可能是潜在感染对象。

  • 对于流浪的猫狗,希望你和你的宠物都要远离它们,因为它们是有潜在的风险的。

  • 远离野生动物,远离流浪动物。

  • 必要时,对人类经常接到这些宠物进行检测,确定它们的健康状况,进行排查。


好消息是:深圳立法了禁止食用猫狗

【#深圳立法禁食猫狗#】3月31日,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以白名单的形式明确规定:猪、牛、羊、驴、兔、鸡、鸭、鹅、鸽、鹌鹑10种动物可以吃,可食用的陆生动物还包括“该目录所列其他以提供食用为目的饲养的家禽家畜”,猫狗禁止食用。深圳也由此成为大陆第一个立法禁食猫狗的城市。


参考资料:

  1. Zhang, Q., et al. (2020). "SARS-CoV-2 neutralizing serum antibodies in cats: a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bioRxiv: 2020.2004.2001.021196.

  2. Chen, H. (2020). "Susceptibility of ferrets, cats, dogs, and different domestic animals to SARS-coronavirus-2." bioRxiv: 2020.2003.2030.015347.

  3.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30.015644v1

  4. https://www.zdnet.com/article/chinese-researchers-cite-clues-that-cats-and-dogs-may-transmit-covid-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00-1227182.html

上一篇: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是个啥意思?有用吗?
下一篇:牛奶还能喝吗?肠道菌群与乳制品摄入影响健康人对重症新冠肺炎的易感性
收藏 IP: 183.198.25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