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科学实验结果的解释问题

已有 4792 次阅读 2015-6-16 09:42 |个人分类:科学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云计算, 理论假设, 科学研究, 预期结果

日前听了一场文献报告,介绍某领域的若干脑机制研究。报告人说,在针对该领域的几种不同的实验范式下,都观察到了某几个脑区的活动。其中由实验范式A诱发的脑功能活动,可以用a来解释;由实验范式B所诱发的同样脑区的活动,可以用b来解释;类似地,由实验范式C所诱发的这些同样的活动,可以用c来解释……


我听得目瞪口呆。明明是同样一批脑区激活,由不同理论出发设计的不同实验范式来产生这些激活,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释……这样的话,岂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脑机制研究还有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分子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许多种明星分子,在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频繁地在期刊上看到它们的身影。似乎在每一种功能活动中,在相关的重要细胞上,都有它们参与的影子。而且在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提出这种分子可能作为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如果真的开发了针对这样的明星分子的药物,吃下去恐怕会带来全身每一个细胞的每一种功能的改变。


科学研究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理性重新焕发青春,而不是仅仅流于尘俗的随机解释?


最近,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比较奇葩的期刊。它们要求作者在实验设计阶段,就把文章的前言、方法、理论假设和预期结果投给杂志留存。待实验完成后,再把结果和讨论投过去。这样或许可以避免根据结果来设计理论假设的弊端,促使研究者们真正地重视理论思考。至少,不要把意外的结果说成是符合自己假说的现象。


这个办法的另一个好处,或许就是可以避免结果解释的偏差。因为理论已经事先说出去了,那么结果究竟符合还是不符合理论的预期,一目了然,不必再含糊其辞地解释过去了。


另一个或许有益的做法,就是在以上办法的基础上,进而采用杂志出版社的云计算来分析数据。让研究者自己分析数据,那么就有可能有意无意地舍弃某些不大符合自己预期结果的数据点。这种“美化”结果的倾向,或许是许多研究难以重复的原因。据说NIH所资助的研究项目当中,结果无法重复的比例相当的高。如果让研究者事先把研究假设和预期结果都交给出版社,然后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随时把数据也提交给出版社,最后再把分析方法所采用的计算工具(通用工具可以直接利用出版社的,特殊的可以由作者提交)提出来,由出版社的云计算服务器来实施。


如果这样做,那么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由此产生的实验结果,就更加可信,其解释也更加科学了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898338.html

上一篇:科学与经济的一点折射
下一篇:评价人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第一/通讯作者?独立完成/国际老板?
收藏 IP: 159.226.113.*| 热度|

1 陆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