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点缠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nthon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博文

最近审稿据同胞文章的感受 精选

已有 23638 次阅读 2011-3-19 07:21 |个人分类:科教评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审稿, 催化

最近几个月来审了些文章,很有意思,不是同胞的就是韩国的。期刊应该还算不错,都是因子在4-6之间的材料类和化学类期刊,用我老板的话来说,都算是decent journal。

我不得不说,同胞的文章,质量比韩国人的文章,差的很远。审了3篇韩国人的文章,研究做得好不好暂且不论,但是至少没有错误。而同胞的4篇文章,则是漏洞百出。有篇文章虽然立意很新,催化剂活性也很好,但是中间在做催化剂表征的过程中,对各种谱图的解释漏洞百出。鉴于结果不错,我给出的审稿意见是小修,但是写了长达两页的修改意见帮助他们修改各种错误。这篇文章现在已经发表,我的意见基本上还都是被采用了的。

其他三篇同胞的文章,我给出的审稿意见都是据稿。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文章的introduction部分,作者着意强调的,都是“XX还没有被报道过,所以我们做了XX”。同学啊,XX还没有被报道过,有可能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压根没用,所以没有人去研究啊。。。你得给我个更好点的理由啊。(当然,XX还没有被报道过,也可能有别的理由,比如XX已经被产业化50多年了,学术期刊上早就不报道了。。。我审稿还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然我们理解,在学校里面,除了应用研究,我们也要做基础研究,但是基础研究也需要有理由好不好。。。比如有文章这样说:在XXX反应中,催化剂可以被负载在各种载体上。其中,载体A、B、C等都已经被报道,但是,A和B的混合物做载体还没有被报道过。本文中,我们用首次报道了A和B的混合物负载的催化剂催化XXX反应,发现其活性刚好在单独使用A和单独使用B之间。这种文章有意义么?至少我不觉得。

当然,类似的文章我也写过,但是我做这种实验是有个清晰的目的的,我也把这个目的写在了introduction里面,文章最后也发表了。比如说,如果从应用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使用A做载体,初始活性高,但是催化剂失活快。而使用B做载体,活性不高,但是稳定。我们使用和A和B的混合载体,发现活性比B提高了很多,但是稳定性又比A好很多,所以混合物载体可能是该催化反应产业化的较佳载体。这,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么?

也许有朋友会说,我是做基础研究的。好啊,基础研究也可以,但是你证明A和B的混合物性能在A和B之间,这算什么基础呢?但是你如果像我这样做,就不一样了:我们发现,A的活性比B高很多,同时也发现A的表面羟基浓度比B高很多。是否是表面羟基的浓度决定了活性呢?为了研究这一点,我们制备了各种不同组成的AB混合物,随着B含量上升,我们发现,表面羟基浓度随之下降,同时,活性也随之下降。我们的研究清楚的表明,羟基浓度是影响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为了证明我们的观点,我们对A进行了热处理以降低其表面羟基浓度,发现热处理之后的A,活性显著下降。为了证明我们的观点,我们又尝试了另外一个反应,同样发现了羟基浓度和活性之间的关系。这,不就是一篇很好的基础研究的文章么?

当然这三篇文章,除了研究意义不明确之外,还都有其他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在我的手里都被拒了。下面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常见的:催化剂A和催化剂B,电镜照片见图3和图4,他们的电镜照片有显著不同,这也是他们活性不同的原因。同学啊,你至少给我描述一下图3和图4到底有啥不同好不好?我看起来这俩图的不同点多了去了,到底哪个不同点导致了活性的差别呢?您是打算让读者猜么?

顺便说一下那三篇韩国文章的命运:
第一篇:全文我找不出问题,正当我打算给publish as is的评语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张表格作者忘了上传。。。我后来给的comment是如果作者能上传这个表格,而这个表格又能够支持作者的相关论点的话,我看此文可以发表。此文现在也已经发表了。

第二篇:全文我也找不出问题,但是这篇文章是作者之前一篇文章的延续,把之前一篇文章(IF>10)里面的材料换了一种,所有试验重做了一遍。我把两篇文章一对照,嘿,性能反而下降了。同学啊,并不是说性能好的材料你发个IF=10的,换了个性能不好的材料,你就能发IF=5的。。。你想发这个IF=5的,至少得告诉我为啥性能下降吧?于是这哥们杯具了。

第三篇:小修,有些试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建议在严格控制下重做。

再顺便说一下,我写这个文章,是因为正在审一篇三哥的文章。其实,三哥的文章更不靠谱啊。。。对比起来同胞好多了。。。


补遗与勘误:
1.标题讲拒同胞文章,是为吸引眼球。实际上不仅仅是同胞文章有这个问题。我今年以来审的这些文章,只有同胞的文章有这些问题,韩国同行没有,我相信是个巧合。事实上,我博客的一个主题,就是试图跟大家交流,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有概率的,你看到的国外情况不一定就是国外的普遍情况。所以,特此说明。
2.标题中的“据稿”应为“拒稿”,特此更正。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1-424021.html

上一篇:科学网十大流星
下一篇:拒稿还是据稿?巨搞!
收藏 IP: 130.132.177.*| 热度|

54 武京治 徐迎晓 刘全慧 胡锋 刘璐 王德华 张天翼 肖重发 徐耀 王桂颖 江万寿 郭桅 李晓俊 张晓锋 王晓峰 孙学军 王有基 郭向云 田灿荣 滕元君 曹贺贺 孙庆丰 谢鑫 曹雁冰 郑永军 张乾兵 唐小卿 王金亮 李谦 孔晓飞 梁建华 魏强 高建国 何学锋 迟菲 王永林 李冰 佟冬 王江艳 赵星 胡江波 卢芸 方茅 史耀君 金小伟 孙卓华 xqhuang zzjtcm kuyuhuashi wayyybn xiaxiaoxue86 daxuyu100 wgq3867 sz1961sy

发表评论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