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几年没正经写博客了,今天脑子被驴踢了打算写上一篇。
我早年算是热爱科学的,从04年来美那会儿就广而告之我以后要当教授啦。后来06年换了个方向换了个学校重新读博士,但是想做学术的心情是没有变的。记得那会儿北美著名的MITBBS上开了个faculty版,里面都是大仙们在美国找教职的,我一个一年级博士生一直在里面上蹿下跳凑热闹貌似也没人发现,至少发言里面没让人看出我资历浅的马脚,说明我对这个职业还真是有兴趣,当时已经做了很多相关的调查研究。直到四五年后我博士毕业真正开始找教职的时候在上面问面试问题,才有人奇怪的说以为你是前辈呢,没想到刚博士毕业。。。
anyway,博士毕业之后俺没做成教授,而是去了一个公司继续做科研。当时找了一圈教职没找到,俺觉得也很正常,毕竟小同行里面有比俺更出色的嘛。当年俺们催化圈子里面有个哥们发了篇Science,基本上拿到所有想在这个方向招人的美国高校的offer,俺就顺利成章的被鄙视了。好玩的是两三年后俺又找了一圈学术界的工作,这哥们还面试了俺一把,两人称兄道弟一番说以后一定要好好合作把这个学校的催化的科研和教学搞起来,结果俺没去那个学校把这哥们涮了一把。
当时也考虑过在学术界继续呆两年,做个博士后再找。于是考虑去哪儿做博士后能学到新的东西,当时俺考虑在导师门下,催化材料特别是金属催化已经学了不少,所以要学习新东西主要考虑几个方面,一个是酸催化,一个是光催化,一个是催化反应动力学,于是在这几个方向联系导师。另外也在找工业界的工作,以防我心仪的导师们没名额招人嘛。当时很巧,有个做酸催化的大牛看上了俺的简历,说愿意收俺当博士后。同时俺也拿到了一个公司的offer,做环境催化。当时仔细想想,当时学术界主要都做化学催化,但是实际上看看催化剂的市场,差不多四成是环境催化的,所以觉得这或许也是个挺好的学习机会。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地理位置,公司在新泽西州,博后在加州,而老婆已经在新泽西州签下一份工作,所以没做太多考虑的就签下了公司。
于是就误打误撞的进了最大的化学公司,同时也是环境催化领域的行业老大。公司的环境还是很好的,而且遇到了目前为止除了导师之外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万先生。万先生算是我的老师兄,我导师的第二个博士生,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环境催化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从clean air act之后的第一代机动车尾气催化剂一直到最新的欧六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催化剂,都有他的贡献在其中。尽管不直接跟万先生工作,但是跟他学习了很多,从科研方法到眼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一点很幸运的是,由于工作关系我跟学术界接触非常多,经常嘲笑他们的研究不接地气,连工业界的最新进展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号称做应用基础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也交了一些朋友,在美国催化研究的圈子里面小有名气,也有了一些社会兼职,总之,一切都很舒服。
当然不舒服的地方也有,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公司的大企业病。作为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我们的大企业病一点也不比中国的国企少,决策过程拖沓、论资排辈等问题,也都一直困扰着我。于是决定回学术界看看有没有机会。某年夏天回国转了一圈,去了我的母校和另外几个单位了解了一下情况,大家的态度都是欢迎的,但是感觉大家希望我做的方向跟我自己想做的方向还是有差别。当然我理解大家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说,你往这个这个做,在国内的学术界比较容易survive,等拿到杰青之后,再考虑你真正想做的也不迟。但是,既然我另外的选择也不坏(留在美国,公司做的东西还是我很感兴趣的),那么暂时我没有想放弃自己的兴趣。
同时也在美国找了一圈教职,就是我前面说的,跟我几年前的竞争对手有了一次面试,面试过程非常顺利,整个系、包括工学院和研究生院的领导都非常欢迎我过去,可以看出他们确实非常希望加强这个方向,但是另外一方面,这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学校,但是最近十几年有些没落,可以看出他们重振学校学术声誉的决心很强,但是困难重重。我面试过程中询问每个我见到的老师,你觉得你在这个学校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致的:研究生招生质量不好。这最后也成为我最终没有去这个学校的最主要原因。
鉴于科学网上对此有不少误解,顺便说说我拿到的助理教授offer的具体内容。当时我拿到的化工系助理教授offer,工资是学校付9个月95000美元,暑期三个月的工资,前三年由学校按照同样的月薪补齐(也就是说12个月的年收入是126667美元),三年之后由自己的经费解决。启动经费是设备和耗材费用48万美元,另外给我8个学年的全额奖学金我可以支配,就是说我可以招两个博士生,每人给四年的全奖,当然如果对自己拉项目的能力有信心的话,理论上说也可以一次招8个博士生,第一年用我手里的奖学金名额,之后用项目经费支付他们的奖学金。
总之最后没有去这个学校,除了学生质量的担心,还有个原因是在公司内部有个机会,去另外一个部门做团队负责人,觉得也是个不错的机会。如果能在公司内部慢慢影响别人,至少在自己周围改变大企业病的一些问题,貌似也是不错的。上任之后,确实有很多收获,也见到了一些改变,但是我自己确实感觉仍然有不满,不希望在大公司的机器上做一个螺丝钉。
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