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论文写作: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视角 精选

已有 23356 次阅读 2015-8-31 23:41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指导研究生和过去的院系管理工作中,关于论文写作,我是这样建议的:(1)研究生要多写论文,同时也要追求高质量的论文;(2)新上岗的专职队伍人员和教师,订立合同时要提高标准,多发表论文;(3)单位考核时论文篇数并不重要,应建立注重质量的考核标准。这些主张一方面鼓励多写论文,另一方面又说考核不应设置较高的数量标准,似乎有一点矛盾,因此有进一步说明其内在逻辑的必要。

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为何要多写论文?有多方面的理由。从内涵上说,写作论文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苦练基本功,尽快掌握。正如一位英国科学家所建议的,年轻的科学家必须多写作。写作,可以使人思维连贯,当有好的想法产生时,就应开始写作,随着研究的进展,可产生一系列的阶段性论文,最终可以凝练为一篇重要论文。如果长期不写,即使有了好的成果也难以表达到位,这在许多研究领域都是如此。有人说,爱因斯坦也没有许多论文,其实不然,爱因斯坦曾经发表过三百多篇论文,如没有这样的基础,代表性论文从何而来?所以,多写论文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即便没有考核制度,研究生们也要这样做。虽然写作不是为了考核,但在现实世界里,考核很常见甚至严厉,最终会影响升学、求职,因此,从功利的角度看,多写论文对于求职也是有利的,论文多的人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以上两个方面综合地看,就能理解为何我们说研究生要多写、多发表论文,而且要追求其中有好的、代表性论文。

新上岗人员往往喜欢在合同中填写一个较低要求的目标,为的是考核容易通过。但是,如果目标过低,就往往会松懈工作的劲头;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工作不够努力,最终影响了学术发展,专业水平难以提高。有一个心理学理论,说是目标远大者获得的成绩也大,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我主张要订立稍高一点的、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并且写入合同,这样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此外,与毕业研究生求职相类似的是,这些人员未来还有职务晋升的问题,对于那些有提职愿望的人员而言,晋升所需要的条件必然应该是他们的目标,否则晋升从何谈起?我们可以批评,说晋升职称的条件定得不公平,但那是既定的规则,只能遵从;规则的修改是可能的,但必然是渐进的过程,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对于现实而言,我们首先要遵守规则,然后才能谋求改进。因此,合同的高标准对于年轻人才成长是有利的,无论从学术水平提高和生涯发展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解释了这两个主张后,现在我想论述第三个主张的依据。一个问题是,既然我们要求研究生多写论文、要求年轻学者订立高标准合同,那么以论文数量来考核不是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吗?在考核中,让论文最多的人获得最高的评价,不是可以鼓励大家多写、多发表论文吗?答案是否定的,考核是一种管理活动,而一种特定的管理活动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能否与管理目标相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论文篇数这个指标就是如此。从形式逻辑上说,提高学术水平需要多写论文,但不能说多写论文就说明学术水平高。所以,用论文篇数来考核业绩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在这个方面,历史上有过惨痛的教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争相报道高产消息,为的是得到一个好的评价,弄到后来,水稻亩产12万斤的数字都出来了。虽然是假的,但还是受到了表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最终酿成了一场灾难。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亩产数字并不代表农业生产水平,数字可以有不同的办法来编造,决非农田里的实际生产那么简单。经济发展中的GDP”指标也是类似的,所以现在提出,不能把GDP看成是考核官员业绩的唯一指标。同样的道理,考核不能用数量多少来定胜负。当我们采用这个指标时,必然有人有办法把数字提高到惊人的地步,有报道说,有人每年发表上百篇SCI刊物论文,就是明证。因此,我主张对数量的考核要放弃,改为对质量的考核。在操作层面上,考核时可规定一个数量的底线,例如在海洋科学领域,一位教授每年应发表三篇以上的论文,其中选一篇或两篇代表性论文供专家评审,这样的方式兼顾了数量和质量,是比较合理的。没有数量便没有质量,一位教授应该有一定数量的成果,而且从国家资助获得资源,也理应向纳税人汇报自己的成果。但是,由于不再有论文越多越好的标准,单纯追求数量的倾向就能得到遏制,就可避免类似于大跃进的那种现象。用代表性论文作为质量评价的材料,是符合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水平的衡量是根据长板效应的,即它是用最高水平的论文来衡量,而不是用平均水平或最低水平的论文来衡量的。我们常说要改革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而论文数量评价法的改革最具有迫切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36082-917458.html

上一篇:湖水泛蓝(小小说)
下一篇:论文代写:因何而起、如何遏制?
收藏 IP: 49.77.102.*| 热度|

26 彭真明 陈楷翰 陈智文 张强 余洪波 李建国 李天成 吴辉 李土荣 但海均 崔小云 吕洪波 熊李虎 刘克 刘俊伟 姚伟 黄永义 韦玉程 毛秀光 谢焱石 杨阳 吴立 zhangling chengjianchue ghzhou5676 kexuegz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1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