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如何获得最大收获 精选

已有 3943 次阅读 2024-4-22 16:13 |个人分类:研究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从2023年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uropean Geoscience Union)发起了“教学相长计划”(Mentoring Programme)。在EGU年会召集期间,与会者可报名成为教师或者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目的是帮助年轻学者发展早期学术生涯。

在今年的年会上,我报名加入教的一方。经过配对流程,学的一方有两位,他们是刚入学不久的博士研究生。在年会上见面时,他们均表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且讨论的问题也首先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何受益开始。我虽然参加过很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但早年对这个问题还没有认真考虑过。现在我认为,年轻学者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主要应该在三个方面力争最大的收获。

第一,做口头报告或墙展,都应有利于论文发表。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具有很大的意义,至少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有些人比较害羞,也可以通过这项锻炼得到改变。宣读论文还可以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展。然而,最大的收获还是让它成为发表论文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报道一个已经发表的研究结果,是有些亏损的。既然研究已经完成了,论文已经发表了,就没有必要再来展示。相比之下,宣读一篇尚未完成的论文,能够得到更大的收获。年轻学者写一篇新论文,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解译等方面的问题均有难度,甚至经常成为论文写作的卡点。这时,利用宣读论文的机会来向听众求教,是很有效的。学术会议上可能有几十、上百位听众,他们有着不同的能力。研究者遇到的某个难题对他们来说可能不难解决。所以,在宣读论文之后,通过提问环节,或在茶歇时间,可以向一些提出问题的人们进一步请教。每开一次学术会议,都能落实一篇论文的完成,这对于一个人的学术生涯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利用学术会议的环境,寻找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研究的核心,学术思想是在试图回答科学问题、建立工作假设的时候酝酿出来的。国际学术会议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所,在我们平时的环境里,获得学术思想的灵感主要依靠单位里所接触的人和事,包括来访做学术报告的学者,其次是依靠文献阅读。但国际学术会议可以让这种机会得到极大的扩展,关键是要掌握获得信息的方法。像维也纳EGU年会这样的场所,有成百上千个主题,分会场和召集人非常多,涵盖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开会期间,不宜拘泥于少数几个会场,而应在整个会议的日程中仔细搜寻每个分会场的信息,把与当下研究有关的一些主题、可能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发言的题目记下来,安排时间到现场听取学术报告。在学术报告进程中,通过向专家请教,也可以获得很多新的想法。资深科学家,他们写作论文的时间不太够用,然而在学术思想上往往是处于溢出状态,通常他们也很乐意帮助年轻人提升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能力。所以,跟他们的交流是很有价值的。如果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能够带来一些可供未来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想法,这将会很好地体现参会的收获。

第三,应通过参会寻求国际合作。学术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合作能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科研成果。因此,年轻学者应该有计划地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合作研究队伍,最好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确定10位左右的潜在国际合作者,他们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能让我们佩服。潜在合作者地名单可通过平时的文献阅读来加以确定,然后争取在国际会议上面能够当面见到他们,跟他们面谈。一次次地抓住这样的机会,久而久之就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科研成果产出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在技术层面上,推进合作研究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将正在写作中的论文初稿带到会议现场,就论文初稿中的问题与潜在的合作者进行讨论,进而邀请他们参与论文写作。这就是合作研究的开始。研究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志同道合的合作研究可以行延续很多年,一些早期共同合作写作科学论文的合作作者几十年后仍然保持着这种关系。这份友谊不仅体现在科学成果的产出上,而且对于科学研究者本人地心态也很重要;除了物化成果之外,科研让人愉悦的一面同样值得拥有。

如果在以上三个方面加紧努力,那么参加几天学术会议之后,就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实现参会时效的最大化。

为何强调以上三个方面?这是考虑到早期学术生涯发展的需要。一个人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开始的阶段应该要尽量多地研究问题,尽量多地发表论文,这有益于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研究岗位。在这个阶段,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最重要的,而研究成果的内涵质量居于较次要地位置。如果拿到了岗位,有了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再来提升研究的质量,这是目前显示中比较切实可行的一个方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际学术会议这个渠道应充分发挥作用。

未来,超越早期学术生涯发展阶段之后,再来参加学术会议,就会有新的目标和任务。成熟的科学家应该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研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要通过日常工作的培养,而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机会。例如,研究者提出分会场主题建议并担任分会场召集人,会后将在本人召集会场宣读的论文做成学术论文专辑,而本人担任专辑的客座主编,这对提高科研组织能力大有好处。因此,前面所提的三条是基本的,随后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还有大展宏图的前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36082-1430814.html

上一篇:警惕高校年度考核的不良倾向
下一篇:《海洋沉积动力学原理》序
收藏 IP: 180.102.54.*| 热度|

5 杨正瓴 郑永军 冯兆东 高峡 李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