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皮VS毛:研究生写学位论文和发表文章 精选

已有 10246 次阅读 2008-3-4 04:21 |个人分类:导师和研究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师生关系

VS毛:研究生写学位论文和发表文章
 
是先写学位论文,还是先发表文章?对研究生来说,这是个问题,而且还是个重要的问题。
学位论文是一个系统的东西,章节之间相互关联,就像是一块皮,有了这皮,很容易生出几根毛。研究生为满足答辩条件而发表的一篇篇文章,就相当于是几根互不相干的毛。
是皮重要,还是毛重要?
是先生长皮,还是先生长毛?
显然,应该先生长皮。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比其在攻读学位时发表的文章重要的多,因为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或工作需要)梳理出一个更适合于未来的知识结构体系。非常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空壳模式”(先发表门槛文章后凑合学位论文)使研究生整天忙于应付发表门槛文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推敲自己的学位论文。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也是研究生迈向更高一级学术平台的一块跳板。(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应该超越其导师的知识(结构)范围,否则就会一代不如一代。
 
在讨论学位论文之前,先分析一下“研究生道路”的两种模式。

路线1的模式是: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发表文章(或发表文章的过程与答辩同时进行)。
在路线1的模式下,署名发表文章的作者不会很多,除研究生自己外,顶多再挂一个导师的名字。这种模式显示了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而且学位论文是门槛文章的唯一源泉,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做法。
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导师(大导师二导师三导师)混水摸鱼,也不利于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之间互相混水摸鱼。因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的“独创性声明”宣布这论文是这个研究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如果这“独创性声明”算数的话,在发表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时就不应该再挂其他人的名字,否则,这“独创性声明”就是假的,那学位论文的内容是不是假的也就很难说了。
 

路线2的模式是:发表文章  写学位论文  答辩
在路线2的模式下,文章1、文章2和文章3的作者可能有一大堆,课题组越大,署名挂名的人就越多,而且还美其名曰为团队精神、大科学大合作。
在路线2的模式下,研究生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发表文章的过程中,其学位论文往往是文章1、文章2和文章3的“有机合成”,究竟是怎么合成的,只有他们团队内部知道。
研究生用文章“合成”学位论文之后,仍然要在第1页写一个“独创性声明”,这个“独创性声明”和论文后边的“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因为那些文章明显是署名了好多人,而当事人往往又不愿意挑明任务的分工。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混水摸鱼的模式,这也是此模式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一个原因。
 
Harvard 何毓琦先生认为评价博士论文有三条标准:
a) 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必须被一流学术期刊接受或发表。
c) 导师不应当在公开场合羞于承认自己指导了这篇学位论文,因为论文本身也是导师自己标准与能力的反映。
请参看何先生科学网的博文:
 
现在的问题是,研究生不是从他们的学位论文中拿出一部分来公开发表,而是先凑出要发表的文章(凑,这个字解释起来一言难尽),然后再用发表的文章来拼凑他们的学位论文(由于第一个凑字,导致了第二个凑字),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何先生说的是“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必须被一流学术期刊接受或发表”。
没有博士论文,哪来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先写学位论文,然后抽出一部分来发表。
研究生(博士生)只有把功夫用在学位论文上,才能达到何先生所说的第二条:“导师应当从这篇学位论文中学到一些新知识”。
何先生接着说:
不可否认,上述三条标准中的两条都是主观的,而且可能被滥用。只有建立了基于同行评审与严格自律的健康系统,才能防止滥用。现在获得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需要发表4篇期刊、会议论文。如果都按a)的标准,这一要求就过严了 。但我理解其中的原因,待所有博士生导师的水平相差不大时,这一要求就不再需要了。在此之前,定量的要求有助于保证博士毕业生的最低质量。
由此可见,何先生是以清华大学为例,谈论的是中国的情况。
 
需要提醒的是,本文的观点可能和读者所在单位的行政要求不一样,你不先发表文章可能就不能按时毕业,甚至毕不了业。但是,你的学位论文确实比你发表的文章重要,你的学位论文是一个系统的东西,反映了你的意志,而发表的文章却要受到刊物和编辑的限制。我自己是先按照我的观点实践了之后,才写了这篇文章的。等到将来行政要求改变之后,本文的这个观点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把一件事情谋到一定的程度,它不成也难。
我本人没有读过博士研究生(没有博士学历),但是我写过博士学位论文,我用我的博士论文在清华大学申请了一个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我开始策划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在清华大学没有一个熟人。我最先和清华大学学位办的人接触,他们告诉我,你要先完成博士论文,然后才可以开始办理申请学位的手续。
我自己拜请清华大学陈南平教授担任我的导师,我和陈先生没有共同署名发表过任何文章。我们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陈先生确实是我在清华大学的博士导师。
沉痛悼念陈南平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采取哪种路线模式发展,研究生可能没有权力进行选择,但是研究生在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自己走的是先学位论文,后发表文章的模式,感觉这种模式很好,主要的好处体现在学位论文上,因此,重点要讨论学位论文(主要讨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技巧,像策划选题、构思实验和梳理知识结构等问题,这里只简单提一下,等以后有机会再专门讨论)。
 
先开门见山地谈谈写和改的技巧,然后简单谈谈如何梳理知识结构。
图示写(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目的
 
举例说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知识结构的梳理
Ⅰ.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
(论文的格式满足2000年清华大学学位论文的格式)
研究生毕业后无论将来干什么,写作本领是绝对有用的。
最好先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里。因为手写容易跟上思路,也容易把思路表达出来。手写可以不受场地的约束,写一段是一段。要一字一字地写,一段一段地改。最好保留所有的草稿纸,以便以后修改时核对。
要始终记住自己的论点(也是创新点),围绕论点组织文献资料和实验数据。一般要先叙述性地铺垫,然后议论性地概括,之后得出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
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的主要事实和论据:
一个实验结果:拉伸Zn-5Al合金,得到了5000%的延伸率
实验对象是ZnAl共晶合金系列;
论文主题定位:分析和讨论5000%延伸率的机理;
知识结构梳理方向:两个原子的界面(相界面的最小单元)。
 
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的篇法和逻辑发展关系
第一章    言(篇幅为18页,占正文16.6%)
   本章为文献综述:第一主题词为超塑性;第二主题词为Zn-Al合金;
强调的概念是延伸率,因为自己有个延伸率为5000%的实验结果。
突出未解决的问题:超塑性的物理机理?
 
第二章 Zn-Al共晶合金的超塑变形特性(篇幅为12,占正文11.1
   本章主要从力学的角度,概括自己的超塑性拉伸的实验结果,用种合金(共晶、亚共晶、过共晶)展示Zn-Al超塑性的特点。在本章打下伏笔:5000%的延伸率对应着α/β界面特性。
 
第三章 Zn-5Al合金超塑变形的能量分析(篇幅为12页,占正文11.1%)
   本章从宏观热力学的角度分析超塑性的变形特点,描述体系的一个控制参数,使样品的延伸率达到5000%,而不会轻易断裂。(扩散-溶解层的耗散结构
 
第四章 Zn-Al合金超塑变形前后的组织变化(篇幅为12页,占正文11.1%)
   宏观5000%的延伸率,对应的微观组织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本章详细解剖Zn-Al合金微观结构。从微观结构(纳米/微米)层次为“扩散-溶解层”在下章出场做好铺垫。
 
第五章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晶界滑移(篇幅为12页,占正文11.1%)
   本章是整本学位论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创新点的核心内容。从几个方面来定义“扩散-溶解层”并且竖起一个论点:Zn-Al合金的超塑性机制是由一个“扩散-溶解层”来控制的,即Zn-Al合金在超塑性拉伸过程中,通过“扩散-溶解层”的控制,实现了5000%的延伸率。
 
第六章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结构演化(篇幅为16页,占正文14.8%)
这一章是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而梳理出的内容,实际是价键电子理论和电子密度理论的有关内容。相界面是异类原子组成的界面,相界两边的原子如何作用?这种作用对超塑性有什么影响?通过TEM照片(实验)实现了这个目标。
与上章主题的呼应:与拉伸方向成~90度角的α/β界面(扩散-溶解层)虽然不容易滑移,但是,在外力和α/β界面张力的作用下,α条将断开成若干段有利于滑移的短的α条。
 
第七章 Zn-Al共晶合金负的电塑性效应(篇幅为12页,占正文11.1%)
电场(微弱的电流)使α/β界面的扩散-溶解层增厚,不利于α/β的滑移,表现为应变速率降低。
本章的写作技巧是画龙点睛10页的篇幅来讨论“电塑性效应”,从字面上看,10页的内容与论文的创新点没有关系,但是最后1页进行了点题,即把效应的机理归纳到扩散-溶解层上来。
 
第八章  稀土对Zn-5Al合金超塑性的影响(篇幅为10页,占正文9.2%)
稀土抑制ZnAl中的扩散和溶解,阻碍扩散-溶解层达到饱和,有利于α/β的滑移,从而增强了Zn-5Al合金的超塑性效应。
本章的写作技巧也是画龙点睛9页的篇幅来讨论“稀土超塑性”,从字面上看,9页的内容与论文的创新点没有关系,但是最后半页进行了点题,即把稀土的作用机理归纳到扩散-溶解层。
 
第九章    论(篇幅为4页,占正文3.7%)
9.1 Zn-Al共晶合金的超塑变形特性
9.2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宏观热力学分析
9.3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前后的组织变化
9.4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晶界滑移
9.5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结构演化
9.6 Zn-Al共晶合金反常的电塑性效应
9.7 稀土对Zn-5Al合金超塑性的影响
结论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可以不受章节的限制。
(学位论文正文共108页)
如果按时髦的做法,这篇学位论文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章的内容,都可以独立发表,有的还可以进一步拆分。但是我不想这么干,我也不会允许别人这么干,因为这篇学位论文从头到尾100%都属于我自己。还真有人阴差阳错地把我学位论文的某些章节给发表了,其中把第五章发表到了2002年第6期的《科学通报》,题目为《超塑变形中相界滑移的扩散-溶解层控制模型》,这篇文章和我学位论文的第五章的内容几乎一字不差,对不起来的段落来自我学位论文的其他章节。他们不但抄了论文,还把我的名字也抄上去了。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博士论文象征着主权,因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学问之皮”。
这件事在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解决后,我又给《科学通报》主编周光召先生写了信,在周光召先生的帮助下,20047月《科学通报》第49卷第14期第1355页发表了一个声明(英文版的声明发表在第49卷第14期第1535页),声明说署名的他们不是本文的著作权人,但是,《科学通报》的电子版(中英文)却把这个声明给删除了,因此,只有纸版的《科学通报》才能看到这个声明。能在纸版的《科学通报》刊登一个收版面费的声明,已经很不错了,这还用了18个月的时间。
本来我不想再提起这件事了,可是我的观点偏偏又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学问之皮”,而且还要求学生这么做,或者尽量试着去做。此外,还有学术打假人士,当他们看到我的博士论文和别人的文章一样的时候,或者看到那篇文章有那么多作者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这博士论文是你的吗?如果不是,你还奢谈什么“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学问之皮”。
本文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只有真实才有参考的价值。
 
 
Ⅱ.摘要(完成全部论文后再写摘要,最后写英文摘要)
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的摘要共有6个自然段:
1:概括选题目的,点出创新点。(忌用“首次”、“领先”之类的词)
“超塑性是材料能呈现出巨大延伸率的一种能力,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但是,超塑性的物理机制在材料科学中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选择……,其延伸率可达5000%,试样的绝对伸长量为500mm。……提出了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相界滑移的扩散-溶解层控制机制。”
红色字体是点出的创新点)
2:概括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部分结论,定义性地阐述创新点(尽管创新点是在第五章才提出的)。
……350,α/β界面间容易形成扩散-溶解层α′非均匀固溶体,若β端的含Zn量小于65at%,有利于α/β界面的滑移。
蓝色字体是定义性地阐述创新点
3:概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部分结论,详细地描述创新点
……扩散-溶解层厚度增加,扩散-溶解层α端的含Zn量为1at%,β端的含Zn量为65at%……饱和的扩散-溶解层不易滑移。……,对应于扩散-溶解层两端达到饱和, ……。
红色字体是详细地描述创新点
4:概括第六章的结论,拓展创新点的内涵和外延
α/β界面上,由于Al原子和Zn原子价键电子密度的差别,…………结果在弯曲部位附近直的地方α条越来越薄,……。”
蓝色字体是拓展创新点的内涵和外延
5:概括第七章的结论,创新点的扩展(应用)
电场(包括微弱漏电流)有促进原子扩散的作用,使α/β界面的扩散-溶解层增厚,不利于α/β的滑移,表现为……,是一种负的电塑性效应。
6:概括第八章的结论,创新点的扩展(应用)
Zn-5Al合金中添加0.050.2wt%的稀土,可提高合金超塑变形的延伸率,…………,稀土抑制ZnAl中的扩散和溶解,使α/β界面间的扩散-溶解层不饱和,有利于α/β的滑移,从而增强了Zn-5Al合金的超塑性效应。
 
   摘要是学位论文最重要的部分,被置于论文的前面,相当于整本论文的门面。因此,写摘要是名符其实的“门面工程”,要多花费时间,巧用笔墨。
 
以下是《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的摘要的全部内容(2000年原版):
 
   超塑性是材料能呈现出巨大延伸率的一种能力,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超塑性已在工业上得到应用,但是,超塑性的物理机制在材料科学中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选择Zn-5wt%Al共晶合金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延伸率可达5000%,试样的绝对伸长量为500mm。对超塑变形前后的试样进行了DSCSEMTEMX射线衍射等分析研究,提出了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相界滑移的扩散-溶解层控制机制。
   超塑拉伸前的储能释放,对应着超塑变形抗力的增加和延伸率的下降。成分偏离共晶点时,合金中α/β界面减少,超塑拉伸的延伸率下降,变形抗力增加。在350,α/β界面间容易形成扩散-溶解层α′非均匀固溶体,若β端的含Zn量小于65at%,有利于α/β界面的滑移。
   增加超塑变形前的保温时间,α/β界面间的扩散-溶解层厚度增加,扩散-溶解层α端的含Zn量为1at%,β端的含Zn量为65at%。这种饱和的扩散-溶解层不易滑移。保温时间对延伸率和变形抗力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临界点后,继续保温对超塑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应于扩散-溶解层两端达到饱和,继续保温只使得扩散层厚度增加,两端的界面结合方式不变。
   在α/β界面上,由于Al原子和Zn原子价键电子密度的差别,α相承受压力,β相承受拉力。当α/β界面平直时,α相所受的合力为零。在外力作用下,α/β界面将发生弯曲,由于曲率半径变小,α相在弯曲部位承受的压力增大。为减少所承受的压力,α相将增大曲率半径,途径是Al原子扩散迁移至曲率半径小的地方,结果在弯曲部位附近直的地方α条越来越薄,并最终断开,使取向不利滑移的长α条断开成若干段有利于滑移的短α条。
   电场(包括微弱漏电流)有促进原子扩散的作用,使α/β界面的扩散-溶解层增厚,不利于α/β的滑移,表现为延伸率下降、变形抗力增大、应变速率降低和表面空洞增多,是一种负的电塑性效应。
   Zn-5Al合金中添加0.050.2wt%的稀土,可提高合金超塑变形的延伸率,当变形温度在350℃以上时,稀土增强Zn-5Al合金超塑性效应非常明显。在350℃以上,稀土抑制ZnAl中的扩散和溶解,使α/β界面间的扩散-溶解层不饱和,有利于α/β的滑移,从而增强了Zn-5Al合金的超塑性效应。
关键词:超塑性,共晶合金,扩散-溶解层,电子理论,稀土元素
 
ABSTRACT
    Superplasticity, the ability of certain materials to undergo very large tensile strains, becomes the subject of active research. The superplasticity has clea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but also retains fascinating scientific challenges in understanding its physical mechanisms. (一般现在时态:表述的客观事实)
   This dissertation has researched on the superplasticity in Zn-5wt%Al eutectic alloy,whose elongation can reach 5000% and the specimen's displacement 500 mm. A new model, phase boundary sliding controlled through diffusion-dissolution zone has been proposed about the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for Zn-5Al eutectic alloy. The deformed and undeformed specimen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DSC, SEM, TEM and X-ray diffraction.(第一和第二句:现在完成时态;最后一句:一般过去时态)
     To release stored energy in the alloys makes the stress increase and the elongation decrease in the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process. Whe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lloys drifts off the eutectic point, the amount of interface α/β in the alloy will decrease, and as a result the elongation decreases and the stress increases in the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SPD). At 350, a diffusion-dissolution zone(DDZ) will form in the interface α/β, and it is nonhomogeneous solid solution, the solute Zn of its end nearα being 1at% and that of its end nearβ being x at%. When x <65at%, the DDZ is advantageous to the interface sliding; otherwise, disadvantageous to the sliding. The effect of annealing time on the elongation and the stress in the SPD has a critical point, and the annealing time exceeding the critical point no longer affects the superplasticity remarkably. This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state that DDZ reaches satur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annealing only makes DDZ's thickness increase and its bonding to α and β has no changes. (表述一个事实:一般现在时态)
    Within interface α/β, the α bears a compressed stress and the β bears a tensile stress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electron densities between Al atoms and Zn atoms at the interface. When the interfaces are straight, the resultant force subjecting α phase is zero.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load, the interface α/β would become bent and the force subjecting α increases.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stress, α will increase its radius of curvature by means of migration of Al atoms to the places with smaller curvature radius. This process makes the α bar break at the straight position near its bent parts, and the long α phases are changed into short ones benefiting the superplasticity. (表述一个事实:一般现在时态)
   The electric field helps the atoms with their diffusion and makes the thickness of DDZ increase, which obstructs the α/β from sliding. All these lead to a negative electroplasticity that the elongation and the strain rate decrease, and otherwise, the stress and the voids on the specimen's surface increase in the SPD of Zn-5Al in the electric field. (表述一个事实:一般现在时态)
   Rare Earth can restrain the diffusion of Zn in Al and the increase of thickness of DDZ. This action is very remarkable at 370, and the superplasticity in Zn-5Al is obviously improved by adding 0.05-0.2wt%RE into the alloys. (表述一个事实:一般现在时态)
 
Key words: Superplasticity, Eutectic alloy, Diffusion-dissolution zone, Electron theory, Rare earth
 
Ⅲ.章法和各级标题及其过渡
   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的第五章为例,谈谈章的开头和节的开头。一般要尽量避免把章的标题、节的标题和小节的标题连着排在一起。在这些标题之间最好写一个自然段,作为承上启下,或作为铺垫和过渡。
(注意双引号,引号里的内容来自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
 
  “第五章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晶界滑移
   Zn-5Al合金在350℃超塑性变形时,可得到5000%的延伸率,这与合金中的α/β界面及其滑移行为有关。本章先介绍超塑性的晶界滑移模型,然后叙述观察晶界滑移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最后讨论Zn-5Al合金晶界(相界)滑移的扩散-溶解层控制机制。
   
5.1 超塑性的晶界滑移模型
   自发现超塑性以来,人们已经研究出上百种超塑性材料(包括多晶体陶瓷材料),针对不同的材料,提出了各种超塑性变形机制。例如,溶解-沉淀理论[134],亚稳态理论[135],扩散流动机理[136],位错蠕变理论[137],晶粒换位模型[138],晶粒转出模型[139]等,并且把等轴细晶粒作为实现组织超塑性的基本条件。目前,超塑变形理论集中于晶界滑移(GBS)模型。超塑性的晶界滑移模型中有两个值得一提,这就是位错调节的Ball-Hutchson模型和扩散调节的Ashby-Verall模型。
 
5.1.1 位错调节的晶界滑移模型”
(章的过渡和节的过渡)
 
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里大量的文献综述放在第一章里,但是,以上却出现了6篇文献,是讨论超塑性变形机制模型的。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章的文献综述里,作者并没有叙述这6篇文献,所以才放在这里。此外,这6篇文献放在这里,既为铺垫“扩散-溶解层也为比较和区别“扩散-溶解层”。
点出6篇文献,实际上只重点叙述了两篇,篇幅不到2页。
作者用9页的篇幅来叙述自己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模型—“扩散-溶解层”。
 
Ⅳ.文献综述和本研究工作的意义
   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研究》为例,谈谈文献的分类和归纳。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把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类,再对属于同类的文献进行归纳,这就是文献综述。例如:
第一章    言(文献综述)
   1.1 超塑性研究概况
   1.1.1 超塑性的概念
   1.1.2 超塑性拉伸的延伸率
   1.1.3 材料超塑性变形的应变速率谱
   1.1.3.1 岩石材料
   1.1.3.2 陶瓷材料
   1.1.3.3 铸锭材料
   1.1.3.4 粉末冶金材料
   1.1.3.5 机械合金化合金
   1.1.4 材料超塑性变形的温度
   1.1.5 超塑性的状态方程
   1.1.5.1 Zn-22Al合金
   1.1.5.2 3Y-TZP陶瓷
   1.1.5.3 机械合金化合金
   1.1.6 超塑性变形的微观特征
   1.1.6.1 晶界滑移
   1.1.6.2 位错运动
   1.1.7 超塑性的物理特征
   1.1.7.1 超塑性与内耗
   1.1.7.2 超塑性的电效应
   1.1.7.3 电子对超塑性的作用
   1.2 超塑性Zn-Al合金研究简介
   1.2.1 超塑性Zn-Al合金的种类
   1.2.2 Zn-22Al合金研究的主要超塑性问题
   1.2.2.1 晶粒长大
   1.2.2.2 空洞
   1.2.2.3 激活能
   1.3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
   1.3.1 Zn-Al合金的应用背景
   1.3.2 Al-Zn-Mg合金的应用背景
   1.3.3 稀土在超塑性材料中的应用
   1.3.4 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机理问题
   1.3.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文献综述18页,占全论文的16%,其中两页的篇幅论述“本研究工作的意义”。作者是根据“超塑性”的特点和变形条件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例如,延伸率,变形速率,变形温度,等等。
(梳理知识结构需要读很多的文章,在文献综述里只写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
 
1.3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
1.3.1 Zn-Al合金的应用背景
   Zn-Al系合金具有高的阻尼特性,……。但是界面的作用还不太清楚。超塑性和形状记忆合金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功能性高阻尼合金。
 
1.3.2 Al-Zn-Mg合金的应用背景
   ……。Al-Zn-Mg-RE超塑性合金的室温强度与低碳钢的相当,可用于成型加工仪器仪表罩件、塑料制品的成型模具和复杂形状的构件等。
 
1.3.3 稀土在超塑性材料中的应用
  ……。本论文尝试用稀土来改善材料的超塑性,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我国有着丰富的稀土资源,……,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1.3.4 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机理问题
   ……。Zn-5Al共晶合金的巨大延伸率与合金中的α/β界面的形态、数量和结构有关。深入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1.3.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Zn-Al合金的研究历史和应用背景以及Zn-Al共晶合金的特殊结构(共晶后共析),选择双相型的Zn-5wt%AlZn-2.5wt%AlZn-10wt%Al合金与单相型的Al-4Zn-1Mg合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第二章)对Zn-Al共晶合金进行了超塑性拉伸实验,得到了5000%的延伸率;第三章接着从宏观热力学的角度分析了轧态合金的储能及其在超塑变形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研究了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前后的组织结构;第五章研究了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晶界滑移特性,提出晶界滑移的扩散-溶解层控制机制;第六章研究了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前后α相和β相晶格常数的变化,估算了α相原子承受压应力和β相原子承受拉应力,分析了α相承受压力在超塑变形过程中的作用;第七章研究了Zn-Al共晶合金在电场中的超塑变形特性,进一步论证了扩散-溶解层控制机制;第八章在扩散-溶解层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稀土对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影响。”
从应用和机理两个方面交待了研究工作的意义,应用方面实际上只谈了应用背景,将来的潜在应用。
 
Ⅴ.本章小结和结论(还有重点章节的目录)
   学位论文的正文内,每章的末尾一般都要有“本章小结”。除重点内容的那一章外,本章小结一般都是一两个自然段。要注意本章小结和结论的区别,结论绝对不是简单地把几个“本章小结”合并在一起。一般“本章小结”只是就事论事,最好把所涉及的结论只局限在本章,其他内涵和外延留到结论一章里。
 
第五章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晶界滑移┄┄┄┄┄┄┄┄┄┄┄┄┄55
   5.1 超塑性的晶界滑移模型┄┄┄┄┄┄┄┄┄┄┄┄┄┄┄┄┄┄┄55
   5.1.1 位错调节的晶界滑移模型┄┄┄┄┄┄┄┄┄┄┄┄┄┄┄┄┄55
   5.1.2 扩散调节的晶界滑移模型┄┄┄┄┄┄┄┄┄┄┄┄┄┄┄┄┄56
   5.2 观察晶界滑移的实验方法┄┄┄┄┄┄┄┄┄┄┄┄┄┄┄┄┄┄56
   5.2.1 表面抛光试样的观察┄┄┄┄┄┄┄┄┄┄┄┄┄┄┄┄┄┄┄56
   5.2.2 表面电镀试样的观察┄┄┄┄┄┄┄┄┄┄┄┄┄┄┄┄┄┄┄59
   5.3 相界滑移的扩散-溶解层控制机制┄┄┄┄┄┄┄┄┄┄┄┄┄┄60
   5.3.1 Al/Zn界面上的扩散与溶解┄┄┄┄┄┄┄┄┄┄┄┄┄┄┄┄60
   5.3.2 Al/Zn界面间的扩散-溶解层┄┄┄┄┄┄┄┄┄┄┄┄┄┄┄┄62
   5.3.3 相界滑移的扩散-溶解层控制机制┄┄┄┄┄┄┄┄┄┄┄┄┄63
   5.3.3.1 易滑移的扩散-溶解层┄┄┄┄┄┄┄┄┄┄┄┄┄┄┄┄┄63
   5.3.3.2 不易滑移的扩散-溶解层┄┄┄┄┄┄┄┄┄┄┄┄┄┄┄┄64
   5.4 本章小结┄┄┄┄┄┄┄┄┄┄┄┄┄┄┄┄┄┄┄┄┄┄┄┄┄66
第六章 Zn-Al共晶合金超塑变形的结构演化┄┄┄┄┄┄┄┄┄┄┄┄┄┄67
   6.1 合金电子理论┄┄┄┄┄┄┄┄┄┄┄┄┄┄┄┄┄┄┄┄┄┄┄67
   6.1.1 余氏经验电子理论┄┄┄┄┄┄┄┄┄┄┄┄┄┄┄┄┄┄┄┄67
   6.1.2 改进的TFD模型┄┄┄┄┄┄┄┄┄┄┄┄┄┄┄┄┄┄┄┄┄68
   6.1.3 晶格常数和电子结构┄┄┄┄┄┄┄┄┄┄┄┄┄┄┄┄┄┄┄69
   6.2 X射线衍射实验与结果┄┄┄┄┄┄┄┄┄┄┄┄┄┄┄┄┄┄┄69
   6.2.1 实验方法┄┄┄┄┄┄┄┄┄┄┄┄┄┄┄┄┄┄┄┄┄┄┄┄69
   6.2.2 实验结果┄┄┄┄┄┄┄┄┄┄┄┄┄┄┄┄┄┄┄┄┄┄┄┄73
   6.3 晶格常数变化的解释┄┄┄┄┄┄┄┄┄┄┄┄┄┄┄┄┄┄┄┄75
   6.3.1 轧态合金晶格常数变大的解释┄┄┄┄┄┄┄┄┄┄┄┄┄┄┄76
   6.3.2 再结晶和超塑变形态晶格常数的变化┄┄┄┄┄┄┄┄┄┄┄┄77
   6.3.3 TFDC模型的解释┄┄┄┄┄┄┄┄┄┄┄┄┄┄┄┄┄┄┄┄┄78
   6.4 电子效应在超塑性中的显现和作用┄┄┄┄┄┄┄┄┄┄┄┄┄┄79
   6.4.1 电子和点阵相互作用举例┄┄┄┄┄┄┄┄┄┄┄┄┄┄┄┄┄80
   6.4.1.1 层错能问题┄┄┄┄┄┄┄┄┄┄┄┄┄┄┄┄┄┄┄┄┄┄80
   6.4.1.2 Vegard定律┄┄┄┄┄┄┄┄┄┄┄┄┄┄┄┄┄┄┄┄┄┄80
   6.4.2 α/β界面作用的观察┄┄┄┄┄┄┄┄┄┄┄┄┄┄┄┄┄┄80
   6.4.3 α的界面张力在超塑变形中的作用┄┄┄┄┄┄┄┄┄┄┄┄┄82
   6.5 本章小结┄┄┄┄┄┄┄┄┄┄┄┄┄┄┄┄┄┄┄┄┄┄┄┄┄82
 
论文的修改
我们一般人写出的论文草稿,还不是论文,就像是一块璞玉,看起来像一块丑陋的石头。璞玉通过仔细的雕琢才能成为宝贝(如佛像),雕琢的过程就是修改的过程。写文章也一样,第一稿的论文,只是一堆汉字、数据和图表堆积在一起,需要一遍一遍地修改,直到雕琢出某种形象。
艺术家雕琢佛像的时候,是因为佛的形象已经在艺术家的心中(大脑),这就是胸有成竹。我写论文的时候,要表达的思想在我的头脑里,要把论文修改成什么样子,只有我自己知道,因为论文的样品(佛)在我的大脑里。你们(研究生)写论文也一样,你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只有你们自己知道。特别是在提倡创新的今天,强调自己修改自己的论文具有重要意义。你想表达你自己的新思想,新思想在你的大脑里,别人还不知道,他们如何来微观地帮你修改文章,表达你的思想呢?
几个具体的修改方法(有的高级写作软件不需某些步骤):
1)目录和章节名称的对应(专门检查核对一回);
2)图题表题及其编号和正文的对应(专门检查核对一回);
3)公式的名称和正文的对应(专门检查核对一回);
4)参考文献及其编号和正文的对应(专门检查核对一回);
5)字体和格式(专门检查核对一回);
6)排版和版面设计(专门检查核对一回);
7)从头到尾,至少通读三遍(鲁迅的方法)。
 
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研究生(博士生)要发表文章,还要写学位论文,有的还要找工作,等等,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是,千头万绪,研究生如何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从长毛的外表看,鸡和鸭子差不多,但是,鸡被雨水淋湿就成落汤鸡了,而鸭子却不怕雨水。为什么呢?因为鸭子善于梳理自己的羽毛。
研究生把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好之后,就相当于长了一身“鸭子的羽毛”,不怕风雨,而且梳理好的知识结构体系随研究生而去,对培养研究生绝对是一件好事。
在写学位论文的同时,就要开始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1985年,我在吉林大学读硕士的时候,在完成一年的课程之后,其他两年的唯一任务就是写我的学位论文,当然了,我自己同时也进行梳理我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我的导师赵友昌老师不爱说话,我不去找他,他从来也不来找我。我们协商把题目确定之后,他干的他工作,我干我的学位论文,可以说,又是一次“君子之交”,师生关系清淡如水,清澈透明。
在写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期间,我梳理了些什么内容呢?
1)晶体学和群论(准备描述魔方)
这和学位论文似乎没有关系,但是和我(研究生)有关系,后来的《魔方及其应用》和《魔方的科学和计算机表现》,其数学理论和模型都是在这个时候梳理出来的。
2ODF(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理论
梳理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解释我的实验结果。
3)研究(调研)超塑拉伸的设备和工具
梳理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毕业后另起炉灶。
 
在写我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梳理了些什么呢?
1)电子理论
   这个主题太大,需要梳理好多年,开始的时候,只梳理了国内的分支流派情况。只要深入下去,必然就扩展到国外了,开始在国家图书馆复印了很多纸版文献,后来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完全电子化(电子版)了。电子化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归纳和综合的过程。
2)群论及其应用
  群论是研究电子结构时不可回避的领域,也是把“点”推广到“面”和“体”的数学工具。我的“两个原子”先要推广到晶胞,然后再由晶胞推广到块体的材料,还有原子坐标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群论。因此,我必须结合我将来的问题,先梳理群论及其应用的问题。
 
我对我的学位论文是这样计划的:
先用中文出版(2006年实现),然后英文出版(也许今年,也许明年),最后才梳理出一篇文章来发表,投稿时,把已经出版的书作为一个背景资料附上,说明工作的实际背景。
等计划实现之后,再写篇博文贴出来。
 
Ⅷ.结束语
北宋画家文同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胸有成竹。
佛家石匠说:我能把石头雕刻成佛像,是因为我心中有佛。
我是学物理的,既不懂机械制图,也不懂画法几何。但是,我能够造出一台拉伸机,因为我的心里先有了这台已经运转起来的设备。请参看《土设备里的科学思想
 
希望有研究生说:我能把学位论文写出来,是因为我心中有一个蓝本。
研究生的心里如何才能有一个学问的蓝本?如何把这个学问的蓝本表达成你的学位论文?在表达的过程中,如何梳理你的知识结构体系?
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以上的问题,因为你想象的未来的蓝图在你的心里,你的学位论文的蓝本也在你的心里,如何在写学位论文时,结合你的未来梳理你的知识结构体系,最好的答案也在你自己的心里。
(我用一个实际的案例,试图说明我的一个观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16802.html

上一篇:“两会”能确定周老虎的猫系数吗?
下一篇:管中窥豹:中国大学30年
收藏 IP: 119.166.142.*| 热度|

1 李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