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管中窥豹:中国大学30年 精选

已有 6099 次阅读 2008-3-7 00:54 |个人分类:背景和内涵|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管中窥豹:中国大学30
1978377级入学到今年3月,30年来中国的大学有什么变化呢?
从下面的“入学须知”、“粮票”、“课程表”等历史资料,似乎可以窥视出30年前大学的某些面貌。
 
本人是77级的,197712月高考,19783月入学。
19783月到20083月,正好是30年。
 
30年前的入学须知:
 

到校第一天:
1978313日,我在吉林大学的学生宿舍(二舍)度过了第一天。由于行李未到,我是铺一个草垫子盖一个草垫子过夜的。屋里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我来早了。783月的长春还是很冷的,特别是深夜暖气(气暖)停了之后,屋里冷冰冰的。
 
30年前上大学需要多少钱?
大学四年伙食费(助学金)为每月15元。
学费住宿费等:免收
书费:学生自己交纳,但那时书很便宜,一般教科书都不超过1元钱。
由于我是来自大毛忽洞(农村),属于贫穷地方的贫穷家庭,因此,享受最高的奖学金,每月21元,15元吃饭,6元为其他开支,助学金假期照发。四年大学,每月21元就足够了。
 
30年前大学毕业能挣多少钱?
   当时大学毕业后,工资为每月46元,单位给分配房子,单身两人一间,不收任何(水电)费用。单身职工食堂排骨4角一份,足够吃一顿的。本人每天吃饭开支至少1元,每月最多能存钱10元,打算买一块“上海”手表(120元),需要1年的积累。
 
吃饭按定量,超额要粮票
粮票加钱,才能买粮食或者到饭店吃饭。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粮票,国家有国家的粮票。全国粮票可以吃遍全国,地方粮票不能出省。
 

 穷则思变,首先要在吃饭上做文章
我们寝室住7个人,都喜欢回寝室吃午饭,我们都围坐在两张并摆的桌子旁。我每天都吃高粱米,他们(特别是三个饭量小的)几乎每天都吃大米饭。当时食堂做的是大锅饭,一锅高粱米,一锅大米饭,菜的花样也不多。由于我解决不了全国粮票问题,家里有粮(内蒙粮票)也没办法吃。吃饭是头等大事,因此,我必须进行思考和想出办法。经过观察,我选择过点去买饭,即等开饭20分钟后再去买饭,不但高粱米给得多(4两饭票至少给6两,有时能给8两),菜也给得多(做饭的人讨厌剩饭剩菜)。
我满心欢喜地端着我的饭菜回到寝室,还要和他们吃大米饭(菜也不错)的凑合在一张桌子上,我把高粱米吃得一点也不剩,还要加点水喝个汤,他们多数人顶多吃4两米饭,如果碰上考试,他们最多吃2,但是,我仍然能够吃6两高粱米。本来是吃高粱米的应该羡慕吃大米饭的,然而事实却相反,是吃大米饭的非常羡慕吃高粱米的。不仅如此,到晚上,吃大米饭的要数到500个数才能入睡,而吃高粱米的用不着数一个数就进入梦乡了。
由此可见,吃饭还真是一门学问。
 
课程表(大学进化的晴雨表):
大学的课程表,既反映历史,也反映现实。从30年前的原始资料可以看出当时的课程、学时和学生的知识结构,30年的跨度太长了,还是读者自己比较吧。
30年前,大学要求毕业生写一个毕业总结,正本交到了系里。那时没有复印机,自己需要一份,只有了了草草地再草写一遍。
30年前的大学课程表(从当年的毕业总结里截取的)如下所示。

 

 

教材:
30年前,我们的教材多数都是油印的自编教材,教材的水平取决于编写者的水平。
当人们争论“大师和大楼”的时候,却忘记了教材。中国大学落后的方面很多,但是最要命的地方,也是最落后的地方,就是教材。教师水平差,讲不清楚或者讲不深入,没有关系,我们学生自己看书就可以,意外的收获是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可是落后的教材把学生的这点希望也化为泡沫,这是差的教科书最不可饶恕的“罪行”。
现在,各种没用的评比强调“自编教材”绝对是一个鼠目寸光的策略,如果师资是(世界范围)一流的,强调自编教材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师资是二流三流或者不入流的,其编写出来的教材的水平是可想而知的。
我见过很多北美的(大学和中学)教材,真是令人羡慕啊。大16开,彩色,少则500多页,多则上千页。完全能够满足“讲一看三考二”的原则(老师讲1份,学生看3份,考试考2份)。
很多基础课教材,有不少修订5次以上的版本。有的书(CRC Standard Mathematical Tables and Formulae, 31st Edition)修订再版31次,如果1年修订再版一次,就是30多年啊。
大学教材,绝对比大楼和大师重要。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容当以后专门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17225.html

上一篇:皮VS毛:研究生写学位论文和发表文章
下一篇:黄土的思想、黄土的精神和黄土的方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