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补充的是,刘东生院士研究黄土的动力不是一般的动力,而是核动力。这种核动力来源于他自己的研究兴趣。
刘东生院士真正实现了把自己的兴趣转变成了国家的需要。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核动力。
大毛忽洞相信,中国绝大多数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在国家需求的驱动下工作着)。有一颗红亮的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不是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
科学家成功的充分条件是什么呢?
大毛忽洞的回答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对于刘东生院士来说,就是黄土的思想、黄土的精神和黄土的方法。
下面谈谈刘东生院士的化石兴趣以及如何把对化石的兴趣转变为对黄土的兴趣,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产生他的黄土思想。在黄土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形成他的黄土精神;在黄土思想和黄土精神的共同作用下,如何产生他的黄土方法;在黄土精神和黄土方法的共同支撑下,如何又综合地实现了他的黄土思想。
刘东生院士曾经对化石(鱼化石)感兴趣,后来黄土成为刘东生院士生命里的一部分。不但如此,刘东生院士说他离不开黄土了,也做不了别的了。
“离不开黄土了,也做不了别的了。”
这句话也表明了他的黄土思想已经形成。实际上,思想就是一个目标的选择,是研究方向的选择,也是人生的选择。
大毛忽洞认为,他的黄土思想来自他的化石兴趣向黄土兴趣的转变之中,换句话说,他的黄土思想是将化石兴趣和黄土兴趣对接之后产生的。请看大毛忽洞给出的论证:
化石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是就化石的年龄,一般在几十万年到几亿年之间。
黄土的年龄是多少呢?
这应该是刘东生院士朝思暮想的问题。
他细细地算了算,每次的风沙若带来0.01毫米厚的尘土,每年若10次就能积0.1毫米,10年1毫米,100年1厘米……到现在,黄土高原上最厚的地方已经达250米,也就是说,现在的黄土高原已经存在了250万年。(引用原文报道)
在刘东生院士的脑海里,黄土的年龄正好落在化石的年龄段。然而,化石曾经是他得心应手的科学研究兴趣的载体。
难道这是一个巧合吗?
请看另外一个例子:
一天晚上,一名考察队员拿着一块捡到的石头来找刘东生,并告知是在海拔5900米冰川旁的岩石里拾到的。刘东生左右前后细细分辨着这块冰冷的石头。他突然发现,这是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善于思考的刘东生很快联想到,阔叶树在西藏通常生长在海拔3000米处是上限,可这块石头却出现在高于这个上限几乎1倍的地方。这石头里面隐藏了什么?国际地学界一直以为青藏高原隆起已久远,可隆升的时间究竟是何时?
结束考察后,刘东生在北京找到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对化石进行了鉴定,结果证明:这块化石属于高山栎,只有200多万年!它充分证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在200多万年中的事情,而且上升了3000米!
由此可见,刘东生院士真正实现了把自己的兴趣转变成了国家的需要,此时此刻,国家的需要又成为他科学研究的核动力。
在从化石兴趣到黄土兴趣的转变过程中,刘东生院士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黄土思想。
思想是最重要的,有了黄土思想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坚持。怎么坚持呢?
历尽艰难,痴心不改,决不见异思迁。这就是黄土精神。
有了黄土思想和黄土精神之后,必然会产生黄土方法: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请参看科学网的专题报告,就可以读出黄土精神和黄土方法:
更多阅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17733.html
上一篇:
管中窥豹:中国大学30年下一篇:
生子当如孙仲谋,道歉应像陈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