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bo12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bo1210

博文

我的广播情缘

已有 3737 次阅读 2015-2-25 21:4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的广播情缘

马方波

2015225日)

记得10岁那年,伯父的一台袖珍型中波收音机,让我与广播结缘。那时候,由于家住偏远的山区,小小的收音机只能收到有限的几套电台节目,并且信号不太稳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湖北电台男播音员播出的呼号:“中波774千赫,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在小小收音机的帮助下,我逐渐认识了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黄鹤楼等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上初中那年,舅舅有一台可以收听中波、调频和电视节目的收音机。通过它,我认识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是每天早上六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收听颇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报摘》依然是我最爱收听的广播节目之一。

上高一那年,我终于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收音机。那是一台德生牌的收音机,由于不慎丢失,再加上年代已久,早已记不清它的型号。它是一台集中波、短波、调频于一体的高灵敏收音机。那时班上还有几个收音机发烧友,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收听广播的问题。渐渐地,我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过主要是用抗干扰能力强的短波收听节目。通过它,我认识了中央台的一批批节目:《新闻纵横》、《小喇叭》、《午间一小时》、《长篇连播》、《全国新闻联播》、《现在开庭》、《国防时空》等。印象最深的是每晚830分播出的《长篇联播》节目,记得当时每次节目之前还有两句定场诗:醒木一敲风雷动,折扇轻摇论古今。在《长篇联播》节目里,我陆陆续续听完了《红楼梦》、《雪山飞狐》等评书,也认识了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等一批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在此期间,我开始利用广播学习英语。最开始收听中央台二套的早间和晚间的英语学习节目,陆续听完了赖世雄的英语教学节目,收获很大。然后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听得最多还的是Voice of America (VOA) Special English节目,因为在晚间它比较好接收,英语语速也比较慢,同时也尝试收听BBC的英文节目,不过基本上听不懂。

高中毕业那年暑假,我买了一台银灰色的德生R909收音机,到现在,它依旧是我重要的用电器之一。虽然它身上银色的漆基本上掉光了,天线也断掉了,外音喇叭也失音了,现在我仍然每天在使用它收听晚上630播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收音机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了解祖国的窗口。

2003年到武汉上大学后,我主要依靠收音机来获取新闻资讯。在武汉可以用调频收听中央台的两套节目:中国之声(FM95.6MHz)和经济之声(FM97.8MHz),收音质量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对省台的一些节目有所关注,比如湖北电台每晚的《今夜不寂寞》节目等。

2004年伊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采用中国之声的全新呼号,对节目形式和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推出了一些听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早报早读》、《人物春秋》、《天地喜洋洋》、《神州夜航》等。自那时开始,我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关注亦有所提高。用短波收音机可以收听到国际台的汉语普通话和英语节目,不过国际台好像每个小时的收听频率是不一样的。好在经过长期的收听,我基本上掌握了国际台汉语和英语节目在早晚间高峰收听时段的频率规律。

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也较多地收听VOABBC的英文台节目。长期收听,让我的英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记得那个时候,尤其是早间时分,VOA的信号非常好,各种英文资讯十分丰富。晚上,VOABBC都非常容易接收。而现在,外语台貌似不太好找了。现如今,我们还可以通过下载CRIVOABBC精彩英语节目的音频文件,这比收音机收听的效果要好很多。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之声的一档《直通雅典》节目,让我认识了著名体育评论员梁宏达先生。梁先生妙语连珠,知识渊博,风趣幽默,让我这个不太喜爱体育运动的小伙子对体育兴致倍增,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体育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后来中国之声又开办了一档体育节目——《体育评书》,是在周六《体育沙龙》之后播出。梁先生仿照评书的形式,作了一首定场诗:日月如梭天天天,寒来暑往年年年。指点江山侃侃侃,体育评书谈谈谈。这档节目相当精彩,听众通过手机短信积极参与主持人与嘉宾的讨论。可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这档精彩的节目被取消了。

以前,中国之声在每晚630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之前,有一档20多分钟的《晚报浏览》节目。主持人有望远、梓君,子文、邵丽丽等。该节目汇集全国40多家晚报的精彩内容,是一张可以听的报纸。节目风格诙谐幽默,同时又富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可惜在2009年新版节目中,这档节目给删掉了。不过,《晚报浏览》的美丽和芳香,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汶川5•12地震后,我去了一趟北京,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我们的首都。在走马观花地看完故宫、天安门广场、圆明园等经典旅游胜地之后,我来到了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地址是我脑海中再熟悉不过的了。站在门口,望着中央台高大的业务楼,还有那鎏金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几个大字,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听了十几年中央台的节目,第一次来到国家电台的台址,感觉非常亲切,如同见了一位神交已久的挚友一般。

中央台建台70多年来,有两档王牌新闻节目:每天早上630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及每天晚上630的《全国新闻联播》。两档节目一早一晚,是中国广电新闻中开办最早、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节目。于芳、忠诚、文琦、方亮、杨波、李辉等播音员,用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普通话,及时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听众传递着中国的声音。

2009年伊始,中国之声又进行了一轮全新的改版,更加突出了新闻频率和作为国家电台的作用和功能。每天大时段的《央广新闻》,更多的现场连线,让听众能第一时间知晓天下大事。中央台以其一贯的大气、浑厚、细致的风格,为中国的广播业树立了一面旗帜。全新推出的《全球华语广播网》,华人视角观天下,世界眼光看中国,借助于全球华语广播协作网这个平台,第一时间汇集全球热点和焦点。新版《新闻观潮》,风格清新,妙语点评国内重大新闻,引人深思。新节目《今晚听吧》,为听众夜间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鲜的佐料。

除了日常播音之外,中央台还承担了大量大型活动、会议等的直播工作。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事直播,神五、神六、神七的发射和回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开幕式,每年的两会开幕式,总理和外长的记者会,奥运火炬传递接力、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全国的听众通过电波,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尤其是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台的电波给处于废墟中的灾区人民以生的希望和勇气,也体现出了广播在应对和处理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在电视、互联网等其它媒体的冲击下,手持收音机收听广播的人似乎比较少了。但是,看看今天的汽车、MP3、手机等设备,其间装备的收音机设备,都是灵敏度很高的。所以,广播的市场和空间依然十分广阔。而且,收听广播基本上不耽误人们出行,而且还能在第一时间方便地获得资讯。这些优势是电视所不能比的。

如今,广播成了我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认识世界,增长见识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天,我在手机内置收音机的新闻节目中醒来,在下载的CRIBBC等英文节目中入眠。单调的学生生涯,在丰富的广播节目的点缀下,变得格外的丰富多彩。而我与广播的情缘,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我爱广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14991-870154.html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收藏 IP: 49.52.46.*| 热度|

1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