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今年可能有较强厄尔尼诺现象:高温、干旱、强震、流感等灾害多发

已有 4409 次阅读 2015-3-19 15:0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流感, 干旱, 强震, 高温

今年可能有较强厄尔尼诺现象:高温、干旱、强震、流感等极端灾害接踵而来

                 杨学祥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记者林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18日介绍,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发生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

   3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厄尔尼诺最新报告,预测中性偏暖状态至弱厄尔尼诺状态将在今年4月和5月持续。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ABM)周二(3月17日)称,国际气象模型显示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增加。

   早在2015年1月25日我们就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62543.html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早在2015年1月25日我们就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高度关注2015年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709.html

    2014年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年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厄尔尼诺在7月形成的预测还需要新的大的动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通常发生在12月25日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为“圣婴”。

   2月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厄尔尼诺的形成。

   这两种因素使厄尔尼诺发生在2015年初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4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2015年的灾害多发可能性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相关报道:

 

中国气象局专家:今年可能有较强厄尔尼诺现象

2015-03-18 19:44:11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记者林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18日介绍,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发生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

  丁一汇18日当天在中国气象局举办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现场介绍,从2014年秋季开始,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温度开始缓慢上升。到今年2月份,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已经上升了0.5至0.6摄氏度。

  “如果升温超过0.5摄氏度,我们就认为是弱厄尔尼诺。”丁一汇说,目前的预报表明,海水升温现象在今年春季不会停止,还将持续到秋季或者更晚时候,升温幅度可能在0.5至1摄氏度之间,“所以可能会面临着一个更强一点的厄尔尼诺。”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本周发布的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最新简报,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已持续5个多月,大多数气象模型预测今年中期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给全球带来极端气候事件。就中国而言,可能造成夏季风减弱,雨带偏南,形成北旱南涝现象。

(责任编辑:UN660) 原标题:中国气象局专家:今年可能有较强厄尔尼诺现象

http://news.sohu.com/20150318/n409981594.shtml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年可能持续弱厄尔尼诺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8日13:41分享到: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永报道 3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厄尔尼诺最新报告,预测中性偏暖状态至弱厄尔尼诺状态将在今年4月和5月持续。

  报告指出,自2014年10月后期以来,热带太平洋地区仍然维持在接近弱厄尔尼诺水平的状态。多数模式预测,到今年年中,热带太平洋地区温度将超过厄尔尼诺阈值,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然而,模式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多种可能性仍然存在。

  监测显示,至今年4月初,太平洋中东部表面温度已经有5个多月超过平均温度0.5℃至1℃的情况,达到了弱厄尔尼诺状态的标准。尽管海洋变暖,厄尔尼诺的大气特征反映并不十分明显。例如,云和降水直到2月早期才显示出厄尔尼诺的特征,即使如此这些特征也转瞬即逝。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超过平均降水量将被视为是触发厄尔尼诺全球气候影响的重要指标。近期,由于弱信风,热带太平洋表层之下的海洋温度在持续升高,这将有助于在未来数月提升太平洋地区的表面温度。另一方面,3月和4月通常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消散期,因此在未来数月,可能降低厄尔尼诺出现的可能性。

  最新的气候模式预测和专家意见表明,今年4月至5月,出现中性偏暖状态和弱厄尔尼诺状态的几率各占一半。多数模式预测,到今年年中,将出现厄尔尼诺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气候模式在第一季度进行的长期预测水平通常低于在其他时间的预测。因此,厄尔尼诺展望存在不确定性。2015年,从中性状态至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目前,需要密切监测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变化。

  WMO指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并非是影响全球气候的唯一因素。在区域层面,季节气候预测还需要评估这些事件和地区气候驱动因素对地区的综合影响。

  (责任编辑:唐淼)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503/t20150318_276960.html

澳大利亚气象局: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可能上升

2015-03-18 08:08:00 来源:我的农产品网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ABM)周二称,国际气象模型显示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增加。

   澳大利亚气象局称,所有的8个国际模型均显示到今年年中时,海洋水温将会超过厄尔尼诺临界值。不过在2月份到5月份这个传统的厄尔尼诺天气转换阶段,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要低于今年其他时间出现的几率。南方涛动指数(SOI)为-2.8。如果该指数持续高于+8就表明出现拉尼娜天气,如果持续低于-8就表明出现厄尔尼诺天气。如果在-8和+8之间就表明中性状态。

   上周二(3月11日)日本气象厅(JMA)曾表示今年夏季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超过上月预测的50%。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给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带来干旱天气,给南美地区带来洪水灾害,影响棕榈油、小麦、稻米等农作物的产量前景。

http://futures.jrj.com.cn/2015/03/18080818979222.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5601.html

上一篇:智利附近海域和马鲁古海北部发生6级地震:关注20日最强潮汐组合
下一篇:干旱信息:潍坊旱情形势严峻 面临建国以来罕见的连年干旱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3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