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东北地区“接棒”强降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带来北方暴雨

已有 1064 次阅读 2023-8-1 08:0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东北地区“接棒”强降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带来北方暴雨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我们在2014年4月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相反。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潮汐南北震荡的振幅减少三分之一,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月亮赤纬角变化还会产生27.3天和13.6天的大气潮和海洋潮南北震荡幅度变化周期,对形成雾霾的静稳天气有重要影响(LiG Q, 2005)。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初的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雾霾天数均创下历史纪录。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达到52年来的峰值。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2013年雾霾高发,并将在今后三年持续高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003.html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1-2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 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1)。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780

  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60.html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厄尔尼诺指数下降区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

       NASASABER卫星首次观测到因周期性的高速太阳风而产生的地球上层大气层的呼吸”——一种膨胀和收缩的活动。根据美国最新的卫星观测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有序地扩大和收缩,平均每九天就有一个周期!地球似乎在缓慢地呼吸,地球每天都在波动,在0.50.8米的范围内波动。

   随着太阳的27天的自转周期,这些太阳风通常以9天为周期冲击地球。高速太阳风有时候显示出的是七天的周期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87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强潮汐南北震荡、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强潮汐组合。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赤道太平洋海温最暖;9月最大,赤道太平洋海温最冷,南极半岛海冰开关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导致深海冷水上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太阳风7-9天周期对厄尔尼诺影响在2023年7月最为显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97129


nino34 (3)2023-07-30-06.png

图1 2023年07月30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943,比2023年07月30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942,增速0.001,减速变增速,进入上升区间和+0.5以上的厄尔尼诺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夏至增加对应(秋分达到极大值),与7月23-25日弱潮汐组合向7月30-8月2日强潮汐组合转化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有关。全球变暖可能导致9月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变小,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在本周期(7月24-28日太阳黑子峰值时期),太阳风7-9天周期对厄尔尼诺的影响最为显著,超过潮汐周期(7月23-25日弱潮汐组合),值得特别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nino34 (3)2023-07-30-12.png

图2 2023年07月30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945,比2023年07月30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943,增速0.002,增速变快,进入上升区间和+0.5以上的厄尔尼诺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夏至增加对应(秋分达到极大值),与7月23-25日弱潮汐组合向7月30-8月2日强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强震频发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有关。全球变暖可能导致9月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变小,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在本周期(7月24-28日太阳黑子峰值时期),太阳风7-9天周期对厄尔尼诺的影响最为显著,超过潮汐周期(7月23-25日弱潮汐组合),值得特别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2023年7月29日太阳黑子减少和强震频发,导致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23年7月30日-8月2日最强潮汐组合导致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危地马拉5.7级地震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30日太阳黑子相对数139,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本周期厄尔尼诺发展较快。

      潮汐组合A 2023730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7.94度,81日为日月大潮,8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太阳黑子最大值时期,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暖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3301.html


  气温变化、雾霾、地震和拉尼娜指数的13.6天周期

 

李国庆发现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13.6天、27.3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影响天气变化[10]

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潮汐组合对气候影响的检验对比工作,部分对比结果发表在2011年第4期的《地球物理学报》[11]

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气候变暖、强震频发、地球自转变慢、中国雾霾高发和严重旱灾高发。

详细的雾霾、气温、海温、地震的13.6天周期对比数据可在科学网查找。

13.6天和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影响地球固体潮、海洋潮和大气潮,对应地震活动、海温变化和大气涡旋的形成(如飓风和台风)[12,13]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2.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211):44~47

3.  E. 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04年,11819109, 122130158

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5.  解朝娣, 吴小平, 雷兴林, 冒蔚, 孙楠。长周期潮汐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0):3425-3433.

6.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7.  刘国华,王一博,高泽永,文晶。1957-2012年青藏高原五道梁盆地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03):410-416.

8.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9.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10.              Li Guoqing. 27.3-day and 13.6-day 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Adv.Atmos.Sci.2005,22:359-374.

11.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12.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13.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3):90-91.

     14.           杨冬红, 杨学祥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黑龙江气象. 2017.34卷第4P13-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5199.html

相关报道

东北地区“接棒”强降雨,局地需警惕极端降雨+强对流

2023年08月01日 04:52 央视网

  7月29日,华北、黄淮一带的极端强降雨过程开启,到31日已经持续了三天。气象监测显示,29日08时以来,北京大部、天津、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山西东部、山东中部和西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多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目前,华北黄淮的强降雨仍在持续。31日晚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预计,7月31日20时至8月1日20时,河北中北部和南部沿山地区、北京、天津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四川盆地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北京西部沿山地区、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云南东北部和西部、河南西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江西中部、海南岛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分散性大雨或暴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好在今天,华北、黄淮的雨终于要减弱了,本轮过程也趋于结束。8月2日,上述地区的雨水会短暂休息,但之后阴雨天气还是会频繁上线,提醒华北、黄淮地区的小伙伴本周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出门携带好雨具。

  降雨此消彼长,华北的雨虽然消停了,但东北地区地区等地将加入强降雨“接力”。受低涡影响,预计8月1日至4日,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多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吉林、黑龙江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

  从累积降水量来看,此次东北地区的降雨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大家要警惕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而且此次过程局地还将伴有强对流天气,甚至不排除有出现龙卷的可能,一定一定要提高警惕。

  除了北方的降雨,受季风气流影响,在西藏东南部、云南、海南、广西、广东等地,本周也可能出现强降雨。而随着第6号台风“卡努”的路径调整,周后期,华东沿海等地的雨目前仍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卡努”未来继续北上,台湾、浙江等地的降雨可能会调弱,大家仍需多多关注临近预报。

  登陆?不登陆?超强台风“卡努”路径成谜

  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的残留云系还在兴风作浪,6号台风“卡努”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究竟能否登陆我国的伏笔。31日下午,“卡努”由强台风级加强为超强台风级。从云图上看,目前“卡努”整个形态非常完整对称,核心云系更加紧凑,台风眼区也更清晰。


  8月1日开始,受副热带高压变弱、形态改变的影响,“卡努”的引导气流将变得不太清晰,其移速也将减缓。最新预报显示,“卡努”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还将有所增强,8月2日夜间移入东海,逐渐转向偏北方向移动,移速明显减慢。

  南方闷热天气发展增多 长沙南昌再现连续高温

  连续多日的台风、暴雨狂轰滥炸,高温仿佛变得没有存在感。本周,它又要回来了!

  总体来看,周初的高温不是很多,但8月2日以后,新疆地区的干热型的高温将再次发展增多。

  在南方,就算没有高温的地方,由于湿度较大,本周也将是以闷热为主,体感胜似高温。而周后期,随着“卡努”靠近,部分地区还可能吃到台风西侧的下沉增温,高温将成片出现。城市中,像是长沙和南昌,8月2日后都将出现连续5天的高温天气,大家不要只顾着防雨、防台风,也要记得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来源:中国天气网

责任编辑:刘光博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8-01/doc-imzertsh8630091.shtml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和拉玛德雷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https://baike.sogou.com/v54814275.htm?fromTitle=7%C2%B721%E5%8C%97%E4%BA%AC%E7%89%B9%E5%A4%A7%E6%9A%B4%E9%9B%A8

中新网2016年7月25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7月25日9时统计,华北东北黄淮强降雨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62市(盟)382个县(市、区、旗)1476.2万人受灾,164人死亡,125人失踪。http://news.sina.com.cn/c/2016-07-25/doc-ifxuifip3162919.shtml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回顾争论过程和展望最终结局很有意义。根据我查询的资料,赵振国研究员最早提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各30年并周期转换的观点,其他研究人员也功不可没,希望能汇成合力,为中国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483.html
       邢台大贤村洪灾表明,中国北方大洪水已经为期不远,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7423.html

上一篇:2023年7月31日夜报:最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3年8月1日早报:最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