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拉尼娜警报正式拉响!冷冬概率增加到90%:2021年变冷

已有 2783 次阅读 2021-11-17 03:3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拉尼娜警报正式拉响!冷冬概率增加到90%,11月新一轮暴雪来了?

202111/1416:54趣味探索企鹅号


尽管地球处在“全球变暖”的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改变,一直在升温之中,但眼下,全球气候正受拉尼娜影响,拉尼娜是一种让气候变冷的现象,11月我国出现了首轮暴雪、大暴雪,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今冬或会迎来更极端的雨雪天气。

9月,美国NOAA气候预测中心预测,今年冷冬概率为80%,10月预测,冷冬概率增加到87%,11月预测,冷冬概率增加到90%,基本上可以确定了是冷冬,这意味着拉尼娜警报正式拉响,北半球气温越来越趋向异常。

事实胜过雄辩,根据太平洋Niño-3.4区域数据显示,8月太平洋中部水温为26.35℃,低于平均值0.5℃,9月水温26.16℃,低于平均值0.56℃,10月水温在只有25.77℃,低于平均值0.95℃,现在可能在进一步走低之中。

拉尼娜现象在一步步增强之中,NOAA预测:从今年11月至明年1月,太平洋Niño-3.4低于平均值1.0°C概率提升至66%,低于平均值1.5°C概率为14%,太平洋Niño-3.4预计要到明年4月至6月期间,夏季快到的时候,才恢复到ENSO中性条件,即全球气候恢复正常。

拉尼娜现象出现后,证明太平洋中部水温更低,这使得太平洋中部/东部海洋表面的气流活动变得更加活跃,更加强烈,增强了沃克环流,给太平洋西部地区带来了大量降雨,太平洋东部地区则变得少雨。

沃克环流就是太平洋大气环流,太平洋东部产生的气流贴近海平面向西移动,抵达太平洋西部后遇热上升,在高空中被风吹到太平洋东部,遇冷后下降,然后再次向西移动,形成一个闭合的、连续的循环,这就是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增强,即代表着拉尼娜现象增强,对我国和亚洲的气候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气旋增多,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冬季更加寒冷,寒潮增多,南方较容易出现雨雪天气,北方较容易出现暴雪和大暴雪天气。

而新的气象预测数据显示,又有一个大冷涡正在我国以北的地方酝酿,有向我国来袭击的趋势,11月新一轮暴雪要来了?基本确定11月还有新一轮雨雪天气。

刚进入11月,我们就到来了一轮影响全国的寒潮,西北,东北,内蒙,华北,华南,华中,西南等都受到了寒潮的影响,很多地方实在是太冷了,尤其是东北和内蒙,下起了大雪和暴雪,秋季才刚结束就出现今年最强的一轮寒潮,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有的地区积雪厚度达到了60厘米,很多家庭被大雪封门了,车被雪覆盖得看不清楚了,交通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圈养的牲口也被冻死了好多只,创造了近70年来的最强降雪记录。为什么这波寒潮这么强?跟拉尼娜现象是有很大关系的。

11月首轮寒潮已经过去了,多地天气在逐渐回暖之中,暖和的阳光照射的大地令人十分惬意,但根据最新气象消息,又有人冷空气正在我国以北的地方酝酿之中,根据气候模型结果显示,冷空气预计在11月18日前后出现。

这一波冷空气影响的主要区域是我国北部地区,西北、内蒙,华北和东北,到时又会出现大范围的降温,降个5到6摄氏度肯定很正常,局部或可达到9℃,当然冷空气活动,最明显的情况就是降雨降雪,所以以上这几个地方可能又会降雪,局地说不定还有暴雪。

拉尼娜警报正式拉响了,全球气候越来越趋向异常,所以,每一轮冷空气的到来都极有可能发展成大寒潮,我们要提前做好防备,尤其是北方的朋友,大寒潮的到来可能会出现,封路的情况,建议建议平时多准备一些过冬的物资,一方面是吃的,另一方面是取暖用的。

在这波冷空气结束之后,时间就已经到了11月下旬,会酝酿出多个冷空气团,强劲的冷空气有能力直接南下,与海洋热空气正面交锋在华南沿海一带,加上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全面降温一触即来,冷冬就要正式到来了。

这次到来的拉尼娜,有人将它称为“双峰拉尼娜”,是因为2020年也出现了一次拉尼娜,一直延续到今年4月才宣告结束,2020年的冷冬很多人是深有体会,当寒潮到来后,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有城市都快变成冰城了。

那么今年即将要到来的冷冬又冷到什么程度呢?现在还不得而知,到时我们还是用事实数据来说话

https://new.qq.com/rain/a/20211114A05JJF00


        根据潮汐组合预报,11月上旬潮汐组合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已被证实),中下旬不利于拉尼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01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0289.html

nino34 2021-11-15-18.png

图1  20211115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807,比20211115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791,减速0.016,减速变快,进入下降区间。南极半岛海冰923日(秋分)左右最大,加强秘鲁寒流,逆转了913-15日潮汐组合的变暖效应。在920-21日潮汐组合中,23日秋分时下降速度将达到峰值,致使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最低谷值。这一预测继续得到证实。2022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将结束厄尔尼诺指数的下降趋势。目前这一趋势非常明显。

2021年11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已有 1363 次阅读 2020-9-12 08:20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日月大潮, 近地潮, 月亮赤纬角

                          2021年11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2021年3-6月、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1-2月、7-10月(异常多的4个月,值得关注)为弱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11月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3度,11月4日为日月大潮,11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潮汐组合B:11月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6.35度,11月11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C:11月1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24度,11月19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D:11月2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6.36度,11月19日为日月大潮,11月21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E: 11月30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7度,11月27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0228.html

      11月上旬潮汐组合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已被证实),中下旬不利于拉尼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2675.html


2021年变冷:拉尼娜现象将带来大温10年最冷冬天!

已有 4038 次阅读 2021-10-23 07:4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1年变冷:拉尼娜现象将带来大温10年最冷冬天!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早在8月的时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就表示,BC省今年秋天会比较极端。暴雨、寒潮、洪涝、泥石流,可能一个都不会少!很多地区的降雨量将会刷新纪录。 

       果不其然,从9月到10月,三倍、四倍于往年的降水,已经证明了这个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看来,冬天的极寒和暴雪,是躲不过了!

       在2020年、2021年,很多所谓的十年一遇、百年一遇都已经司空见惯: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千年一遇的高温……如今,又有十年一遇的极寒,为2021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34941970&ver=3391&signature=1AxXK8hlz*AoHD63TyNrE7MWxtoAEdxGFx0z9HJwubqSgcVcEi2d3N6i0gZYMIx1SDvMhc6bfSa-an1gtC-q36-4qPa6HRdHzPKTWZt7yZUbLZhYgZYN0MZ9iys3tYRS&new=1

       2021年10月17日,北京气温跌破冰点,不少车辆被厚厚的霜冻覆盖,市民车身写字感受这份属于秋日的寒冷。受寒潮天气影响,今晨北京很多地方最低气温首次跌破0℃。截至早晨8时,观象台最低气温为-0.2℃,为观象台站1969年以来10月中旬同期最低值。(西部决策)

https://video.sina.com.cn/p/news/2021-10-17/detail-iktzscyy0137820.d.html

       2019年美国和日本两国都在同一时间段遭遇了极度深寒的现象。美国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竟然达到了零下五十二度!民众被冻的几乎不敢出门,因为一出门就可能被极寒低温冻成冰雕。其次,日本一个沿海城市,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竟然也达到了零下三十多度,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而在同一时间段的澳洲却怪异无比。当地气温竟然能高达五十二度!民众是被热的不敢出门,因为一旦出门就可能瞬间中暑!

       据全球气候中心的最新报道,2019年就是赤裸裸的厄尔尼诺元年。也就是说,今年将会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开始,而且未来一整年的时间都会出现极端的气候现象。尤其是到2020年冬天,可能会比今年的气温更加寒冷!全球气候中心的最新报道,今年就是赤裸裸的厄尔尼诺元年。也就是说,今年将会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开始,而且未来一整年的时间都会出现极端的气候现象。尤其是到2020年冬天,可能会比今年的气温更加寒冷!

       我们在2014年5月19日指出, 根据准200年冷暖周期,2020-2021年极寒爆发。

2020-203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气候变冷的三个重要因素。短期变冷将持续70年左右。

目前处于潮汐变化1800年周期的变暖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200年和拉马德雷60年周期的变冷期,18.6年的月亮亮赤纬角极值变化的变暖周期2021年已进入变冷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达到变冷高峰。潮汐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18-19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17-18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62.html

实践检验将在几年内得出结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进入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6025.html

     52年之最!北京气温创新低:2020-2021年极寒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83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856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9073.html


短评:


      在本次暴风雪之前,辽宁省的最强降雪,是我们之前多次提及、很多辽宁人特别是沈阳人终生难忘的2007年3月的“元宵暴风雪”。当时,一个强烈的黄海气旋扑向辽宁,造成丹东、大连暴雨到大暴雨,辽河平原普降大暴雪-特大暴雪,沈阳平均积雪28厘米,观象台积雪37厘米。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原因之一。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020-2030年太阳休眠,进入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百年寒潮已在路上。

      据不完全统计,辽宁鞍山的总降雪量达到80.3毫米以上,内蒙古通辽达87.4毫米,局部最大102毫米;而国家级气象站的正式观测积雪深度达到50厘米以上。截至9日上午,鞍山积雪达53厘米,打破辽宁记录;通辽库伦旗积雪68厘米,打破内蒙古纪录,破纪录的站点达到100个以上,面积超过辽宁省。

      这只是更大寒潮的前兆。

       我们在2014519日指出, 根据准200年冷暖周期,2020-2021年极寒爆发。极寒真的来了!

2020-203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气候变冷的三个重要因素。短期变冷将持续70年左右。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1]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1599.html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第三周期的冷位相2000-2035年之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4],在1978-2003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35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5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D H, Yang X X. Study on 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18.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2723.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11月16日晚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11月17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