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变冷:拉尼娜现象将带来大温10年最冷冬天!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早在8月的时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就表示,BC省今年秋天会比较极端。暴雨、寒潮、洪涝、泥石流,可能一个都不会少!很多地区的降雨量将会刷新纪录。
果不其然,从9月到10月,三倍、四倍于往年的降水,已经证明了这个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看来,冬天的极寒和暴雪,是躲不过了!
在2020年、2021年,很多所谓的十年一遇、百年一遇都已经司空见惯: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千年一遇的高温……如今,又有十年一遇的极寒,为2021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2021年10月17日,北京气温跌破冰点,不少车辆被厚厚的霜冻覆盖,市民车身写字感受这份属于秋日的寒冷。受寒潮天气影响,今晨北京很多地方最低气温首次跌破0℃。截至早晨8时,观象台最低气温为-0.2℃,为观象台站1969年以来10月中旬同期最低值。(西部决策)
https://video.sina.com.cn/p/news/2021-10-17/detail-iktzscyy0137820.d.html
2019年美国和日本两国都在同一时间段遭遇了极度深寒的现象。美国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竟然达到了零下五十二度!民众被冻的几乎不敢出门,因为一出门就可能被极寒低温冻成冰雕。其次,日本一个沿海城市,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竟然也达到了零下三十多度,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而在同一时间段的澳洲却怪异无比。当地气温竟然能高达五十二度!民众是被热的不敢出门,因为一旦出门就可能瞬间中暑!
据全球气候中心的最新报道,2019年就是赤裸裸的厄尔尼诺元年。也就是说,今年将会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开始,而且未来一整年的时间都会出现极端的气候现象。尤其是到2020年冬天,可能会比今年的气温更加寒冷!据全球气候中心的最新报道,今年就是赤裸裸的厄尔尼诺元年。也就是说,今年将会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开始,而且未来一整年的时间都会出现极端的气候现象。尤其是到2020年冬天,可能会比今年的气温更加寒冷!
我们在2014年5月19日指出, 根据准200年冷暖周期,2020-2021年极寒爆发。
2020-203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气候变冷的三个重要因素。短期变冷将持续70年左右。
目前处于潮汐变化1800年周期的变暖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200年和拉马德雷60年周期的变冷期,18.6年的月亮亮赤纬角极值变化的变暖周期(2021年已进入变冷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达到变冷高峰)。潮汐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18-19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17-18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62.html
实践检验将在几年内得出结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进入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60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83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8568.html
在经历了千年一遇的高温后,大温又在今年9月经历了是往常3倍的降水量、在10月就经历了高海拔地区的第一场雪…… 如此剧烈的温度变化,让一向气候温和的大温有些颜面无光,也让2021年的一系列极端气候在延续。这还不算完,因为,拉尼娜现象又来了:大温、包括整个加拿大西海岸,将迎来10年最冷的冬天! 今年这是怎么了?新冠持续在发酵、气候又是如此极端……先来简单解释一下拉尼娜现象吧:它指的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会造成太平洋东海岸、也就是加拿大西海岸的降温、降水、大风、频繁的冷空气。 在整个加拿大,上一次比较严重的拉尼娜现象出现在2017年2月的东部,同样以气候温和著称的哈利法克斯遭遇前所未有的暴风雪和极端低温,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两天前表示: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长达数个月的大气平衡之后,拉尼娜已经强势回归,一直要持续到2022年春天! 而且,今年的拉尼娜现象,还会增加美国西南部的火灾、龙卷风风险,甚至对万里之外的大西洋海岸飓风提供有利条件。 至少三股冷空气,和大量的降水将袭击西海岸 气象学家Brett Anderson解释道:此次拉尼娜现象来势汹汹,将在整个冬天带来至少3股强冷空气、数倍于以往的降雨量和降雪量。除了加拿大西海岸是“重灾区”外,连阿尔伯塔、草原省份都会受影响。 大家还记得2018年、2019年的冬天吗?此前深冬最低气温会维持在0度以上的大温,居然出现过零下15度的极端低温,就算是最靠海、最温和的温哥华市和列治文市,最低温度也有零下10度左右。 今年,这种情况基本确定会再次发生,而且温度有可能更低、雪可能更厚。住独立屋的大温居民,接下来要面临漫长的冬天,和比以往更多次数的铲雪…… 一定要说受益者的话,Brett Anderson笑道:“那一定是滑雪者了,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冬季的雪量,因为今年的滑雪季会提前开始、明年则会延后结束。” 暴风雪,最早11月下旬就降临 大温集中降雪一般出现在1月份、2月份,但Farmer’s Almanac预测:最早在11月底,大温就会迎来降雪,而且是暴风雪!即便温度没那么低,也会是类似9月和10月出现过的暴雨天气。 这个冬天,曾经更冷的加拿大东部,却会相对温和,气温会比往常高出2~3度,虽然降雨降雪量不会减少。有BC省、阿尔伯塔省民众打趣道:“看来,我得买一张去东部的机票,去那里避寒!?”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条件一向温和,所以大温居民对于暴风雪的抵御能力是最弱的、经验是最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当遭遇极端寒冷天气时,大温总是显得最狼狈、路上的车祸也最多。 气象机构表示,只是从温度来说的话,今年冬天也许不会是最低的,但因为风大雪大造成的风寒效应,因此会带来比实际温度还要低的多的体感温度。 毕竟,零下10度的晴天和零下5度的风雪天,哪个实际感受更冷,体验过的人都会明白…… 枫叶季提前结束,樱花季推迟到来? 如果今年的寒冬要从10月持续到明年4月,那么会让赏花爱好者叫苦不迭:持续的大风和降雨,已经让一些还没变红的枫树开始树叶飘零。这个枫叶季,可能因为恶劣的天气而提前结束; 如果寒冷一直持续到4月呢?樱花季也有可能推迟到来,严重影响观赏体验。总之,很多生活节奏会被打乱、很多观景体验会下降。 虽说全球变暖是趋势,但时不时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让很多沿海城市有些猝不及防。希望美丽的温哥华,能在这个冬天“挺住”。 预测准确吗?至少今年秋天的预测很准 人们总是会质疑天气预报、尤其是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至少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经非常准确地预报了今年秋天: 早在8月的时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就表示,BC省今年秋天会比较极端。暴雨、寒潮、洪涝、泥石流,可能一个都不会少!很多地区的降雨量将会刷新纪录。 果不其然,从9月到10月,三倍、四倍于往年的降水,已经证明了这个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看来,冬天的极寒和暴雪,是躲不过了! 2021年我们谈论的“x年一遇”,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最后来自嘲一下吧,在2020年、2021年,很多所谓的十年一遇、百年一遇都已经司空见惯: 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千年一遇的高温……如今,又有十年一遇的极寒,为2021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曾几何时,大温夏天最高气温不超过30度,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零度,温差也就是30度不到;但今年呢?夏天飙升到40度,冬天如果再到零下15度,温差55度……这还是大温吗? 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大家会记得2021年2月,当时大温、乃至整个BC省刚刚打破了低温记录,比如Puntzi Mountain最低气温甚至是零下45度,你敢信这是BC?呃,2月份刚打破记录,12月份是要再刷新记录吗? 大温的凄风苦雨仍在继续,并且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愈演愈烈。今年,恐怕是比以往更需要雪胎的年份,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换上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