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千年一遇极端高温已致北美近600人死亡:地下热能形成点源喷发即“热穹顶”

已有 2497 次阅读 2021-7-4 08:4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千年一遇极端高温已致北美近600人死亡:地下热能形成点源喷发即“热穹顶”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过去一周,一波极端高温天气炙烤着美国和加拿大多地,最高温度甚至接近50摄氏度,还形成了巨大的“热穹顶”,导致热浪无法消散。在此期间,各地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被接连打破,加拿大一地区甚至出现了近50摄氏度(49.5摄氏度)的高温。糟糕的天气状况还导致美加两国部分地区的“意外死亡”案例激增数百个,至少已有578例,医学专家认为其中绝大部分都和超高气温的出现有关。

      据美媒报道,在这些高温地区的上空,还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热穹顶”( heat dome),它像一个罩子一样,完完全全盖住了这些地方,使得热空气被困在其中,热浪无法消散。一些专家认为,正是“热穹顶”导致了多地连日高温。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就在报道中,用“千年一遇”(once-in-a-millennium)来形容目前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比一千年才发生一次的事件还要罕见。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某个地方生活1000年,可能只会经历一次这样的‘热穹顶’。”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和分析近期高温气象时,美媒彭博社援引了一名气象学家的观点作出“分析”,却在标题上故意直接指向中国。标题声称,是中国6月下旬的洪涝暴雨导致了北美形成“热穹顶”并持续高温,可内文里事实上却又提及了其他诸多因素。

       英国《卫报》援引英国政府前首席科学顾问大卫·金(Sir David King)的观点称,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警告极端天气的发生,现在能够采取行动的时间不多了。“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谁能预测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气温会达到48、49摄氏度?”(参见我们的预测:美国灾难将进入峰值 加州干旱带来的思考2019-2-1 09:06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214.html )

       就在极端天气发生后,大家都在寻找原因和对策之时,美媒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中,竟然又在这一问题上硬扯上了中国,标题为——“热穹顶打破西北部高温纪录,这源自中国的降雨”。

       可是这篇文章的内文却提出了一种有别于标题的猜测性分析,是由于中国的暴雨、横跨北太平洋的暖流和急流交织汇聚,使得太平洋西北部出现了一股罕见的热浪,并创下了历史最高气温的纪录。

       文中,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Yale Climate Connections)的气象学家杰夫·马斯特斯(Jeff Masters)进一步分析称,6月23日中国各地的洪涝暴雨,导致了如今北美西北部的高温热浪天气,这给横穿北太平洋的急流注入了能量,使其比往常更强劲,引发了气候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在分析这一气象科学问题时,尚无准确的定论,有关专家在分析时虽提及中国,但也谈到了其他诸多因素的存在。而彭博社在最吸引人注意的标题处,不提其他因素,只谈中国,明显暴露出了想要营造中国是“问题源头”的意图。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1_07_02_596747_3.shtml


       事实上,北美“热穹顶”的形成与中国无关,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地下热能释放有关,我们称之为球面点源能量喷发模式。模式推演表明,不是中国的降雨导致热穹顶打破西北部高温纪录,而是美国地下热能形成热穹顶打破西北部高温纪录,并向东半球推进,造成中国的异常降雨(见点源喷发在全球壳a的图解)。

       因果颠倒,嫁祸于人,这是美国新闻报道的特色。科学将还原事实真相。


        为什么高温干旱在美国如影随形?


美国加州遭遇极端干旱和高温:关注旱震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2959.html
罕见大旱袭击美西部:关注旱震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1373.html
美国西雅图或飙到47度 “千年一遇”高温来袭:构造干旱和大震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3249.html
极端热浪席卷美国西南部 1200年来最严重干旱:美国大震的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1959.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早在2012220日我就给美国同行发出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9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美国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如此看来,美国干旱不仅与大震有关,而且与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有关。地下的巨大能量蠢蠢欲动,是干旱、大震和超级火山喷发的动力。

我在2012729日指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截至到2012年为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8972

20097月,美国黄石公园火山活动加剧,与黄石火山遥相呼应,进入2011年之后,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的乌图伦古超级火山也有了“不安分”的迹象。据英国《每日邮报》披露:乌图伦古火山近些年已进入活跃期,地下岩浆池正在急速膨胀,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当地的地貌。

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超级火山活动加剧值得关注。美国干旱并非只是气象灾害,构造干旱也在其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940.html

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32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球面大气、海洋和地壳传递能量的方式和特征

 

目前有关大气、海洋和地壳的能量传递模型都是建立在平面模型之上,事实上,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的大气、海洋和固体地壳都是是一个球面,球面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暴风雪、海啸和地震远距离传播的方式和特征。

研究表明,点源激发的球面大气、海洋和固体地壳震荡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C成反比。设总能量为Q,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S=Cl = 2πRlsinφ,l为单位弧长,R为地球半径,φ为圆心角。则有

δ= Q/S = Q/ (Cl) = Q/ (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点源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5)。


图1  点源激发的大气流动、海洋震荡和地震波传播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杨冬红,2009)

由(1)式可知,在φ= 0和φ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π/2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大气流动总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点源及其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杨冬红, 2009)。

这一模型既可以解释北极大气和海洋等位面下降导致北半球低温暴雪频发和南极大陆沿海异常变暖(通过海冰气候开关效应阻止拉尼娜的发生,使拉尼娜可能夭折),也可以解释震洪链、旱涝链和高温暴雨链的发生原因。同样,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海啸波动为什么在地震球面对称点的能量最大。

2003122322时左右,“重庆开县井喷”发生,历时84小时,大约17.521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2004925日,开县惨遭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500年一遇。2008512日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200974日地震灾区遭遇“7.14”暴雨洪涝灾害。2013420日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77日晚至10日,强降雨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都江堰气象站日降水量已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20138614时,在全国2418个国家级自动监测站中,高温排行前十名全部超过40℃,其中,浙江8个地区榜上有名,浙江余姚的气温更是达到了42.1℃;2013109日),在福建登陆的台风“菲特”,却让浙江东部的余姚受遭受了百年一遇的降雨,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受灾人口超过83万人。点源喷发导致的大气环流是合理的数学模型,能量在喷发点及其球对称点达到最大值(见图2)。

地球赤道圈的周长为4万公里,地震对称点相距2万公里。北纬49°为美国、加拿大国境线,是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中心。其球面对称点在南纬49°的大西洋上。由于大陆和海岛的阻隔,地震引发的海啸被日本列岛和南太平洋诸岛阻挡,形成了跨越千里的特大灾害事件。日本在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同一半球内,海啸能量和高度不是最大的,在球面波的运动中处于能量的扩散状态,并在1万公里处达到最小值。图展示的7500-8000公里距离表明,本次海啸的规模远远小于1960年的智利地震。

1960522日,智利中部太平洋深海沟发生里氏8.3级大地震,产生最大浪高25米的大海啸,海浪以640千米/时的速度横扫太平洋,造成1万多人遇难,沉船几千艘,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的地震海啸之一。日本也位列其中。因为智利和日本分属于两个半球,智利地震中心位于3..2°S76.6°W,日本东京位于北纬35°69′—东经139°69′。两者接近为球面对称点,并有连续的海洋链接,达到最远距离(大约为日本到北美地震中心距离的2倍,15000-16000公里)

2018年11月8日以来的加州山火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点源能量喷发,所形成的大气对流如图2a。山火热流上升到高层,并流向球面对称点,变冷后在低层流回美国,导致极地冷空气趁势而入,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美国东北部的暴风雪。加州山火是这场气象灾害产生的动力。这样的大气对流也可以根据能量大小,形成图2b的半球循环。


点源喷发在全球壳a和半球壳b中的对流(杨冬红,2009

 

干旱、山火、暴雪、寒流,美国灾难源于加州地下能量释放,由此引发的点源能量喷发模式即将进入能量释放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034.html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点源喷发不仅能造成球面大气对流,而且能产生相应的大气蜗旋,从而干扰正常的大气对流,形成极端事件和极端灾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加州多次发生的山火,其主要原因是地下能量的释放,山火的热能又加大了点源喷发的强度,扩大了点源喷发的全球大气对流规模,分裂了极地涡旋,干扰了大气正常流动,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冷暖变化对流新体系,导致美国极端灾害恶性循环,形成超级灾害链。这就是不稳定系统的蝴蝶效应:微力引起的动态平衡破坏,使能量向特定方向集中,形成难以估量和预计的超级灾害链。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微力迭代效应”。

我们已多次发布相应的警告。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641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115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足够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球面大气对流,影响大气对流的正常结构,形成相应的灾害链。

  

相关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7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8356.html 


千年一遇极端高温已致北美近600人死亡,彭博社文章标题直接“归咎中国”

2021-07-03 09:32 观察者网

https://mini.eastday.com/nsaj/n210703093324199.html?qid=sgshouyett



千年一遇极端高温已致北美近600人死亡,彭博社文章标题直接“归咎中国” 

2021-07-02 16:22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近期,最令北美地区民众感到担忧的可能不再是“高烧不退”的新冠疫情,因为他们正经历一场真正的“高烧”。过去一周,一波极端高温天气炙烤着美国和加拿大多地,最高温度甚至接近50摄氏度,还形成了巨大的“热穹顶”,导致热浪无法消散。

在此期间,各地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被接连打破,加拿大一地区甚至出现了近50摄氏度(49.5摄氏度)的高温。糟糕的天气状况还导致美加两国部分地区的“意外死亡”案例激增数百个,至少已有578例,医学专家认为其中绝大部分都和超高气温的出现有关。

高温天严重威胁到了当地民众的生命和健康,部分医院的急救和就诊量激增,让医务人员想起了疫情初期的严重状况。此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极大影响,用电难、出行难、避暑难、基础设施受损等问题接踵而至。

对于这波极端高温的出现,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是重要原因,美国总统拜登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持相同观点。许多气候专家都敦促必须关注气候危机,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和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和分析近期高温气象时,美媒彭博社援引了一名气象学家的观点作出“分析”,却在标题上故意直接指向中国。标题声称,是中国6月下旬的洪涝暴雨导致了北美形成“热穹顶”并持续高温,可内文里事实上却又提及了其他诸多因素。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最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逼近50摄氏度

据《华盛顿邮报》当地时间6月30日报道,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气温均创下了历史纪录,“历史性的热浪”导致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的数百人死亡。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利顿地区(Lytton),气温连续数日刷新历史最高纪录:6月27日46.6摄氏度、6月28日47.9摄氏度、6月29日更是飙升至49.5摄氏度。高温之下,利顿村90%用地被林火吞噬,用当地村长博尔德曼(Jan Polderman)的话讲,“整个村子都着了。

面对如此极端高温,加拿大“环球新闻”(Global News)的首席气象学家安东尼·法内尔(Anthony Farnell)直言:“作为一个气象学家,这是我从没见过的情况。”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则形容,这一波高温天气是“前所未有”的,并警告称,这让人意识到必须解决气候危机了。

同样,在美国西北部地区,也经历着高温天气。华盛顿州西雅图6月27日、28日分别创下104华氏度(40摄氏度)、108华氏度(42摄氏度)的高温;而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则在6月26日、27日分别创下108华氏度(42摄氏度)和112华氏度(44摄氏度)的纪录后,气温继续飙升至116华氏度(46.6摄氏度)。

然而,可怕的高温还远远没有结束,华盛顿州东部一些内陆城市以及俄勒冈州的最高气温可能会达到115至120华氏度(46.1至48.9摄氏度)之间,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本周晚些时候也会迎来创纪录的高温。

与此同时,美国东部的气温也在上升,在东海岸“交通大动脉”95号州际公路沿线主要城市,体感温度将达到100华氏度(37.8摄氏度)。

千年一遇的“热穹顶”,持续推高气温

更糟糕的是,据美媒报道,在这些高温地区的上空,还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热穹顶”( heat dome),它像一个罩子一样,完完全全盖住了这些地方,使得热空气被困在其中,热浪无法消散。一些专家认为,正是“热穹顶”导致了多地连日高温。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就在报道中,用“千年一遇”(once-in-a-millennium)来形容目前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比一千年才发生一次的事件还要罕见。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某个地方生活1000年,可能只会经历一次这样的‘热穹顶’。”

CBS报道截图

“热穹顶”,其实指的是天空中热高气压区域停滞不动,并像泵一样不断排斥冷空气,吸收热空气,使气温越升越高。


https://www.sohu.com/a/475203256_115479


美国灾难将进入峰值 加州干旱带来的思考

2019-2-1 09: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214.html

                      美国灾难将进入峰值 加州干旱带来的思考

                                         杨学祥 

受极地涡旋影响;129日美国中西部地区遭遇寒潮,气温下降至零下53

       20122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9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干旱、山火、暴雪、寒流,美国灾难源于加州地下能量释放,由此引发的点源能量喷发模式即将进入能量释放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034.html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点源喷发不仅能造成球面大气对流,而且能产生相应的大气蜗旋,从而干扰正常的大气对流,形成极端事件和极端灾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加州多次发生的山火,其主要原因是地下能量的释放,山火的热能又加大了点源喷发的强度,扩大了点源喷发的全球大气对流规模,分裂了极地涡旋,干扰了大气正常流动,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冷暖变化对流新体系,导致美国极端灾害恶性循环,形成超级灾害链。这就是不稳定系统的蝴蝶效应:微力引起的动态平衡破坏,使能量向特定方向集中,形成难以估量和预计的超级灾害链。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微力迭代效应”。

我们已多次发布相应的警告。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641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115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足够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球面大气对流,影响大气对流的正常结构,形成相应的灾害链。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杨冬红.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8-9.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8.   杨冬红,杨学祥。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3 (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60418.html?mobile=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4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74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195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3956.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7月4日早报
下一篇:千年一遇极端高温已致北美近600人死亡:地下热能形成点源喷发即“热穹顶”(修改稿)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5 许培扬 周少祥 杨文祥 尤明庆 徐长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