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西雅图或飙到47度 “千年一遇”高温来袭:构造干旱和大震前兆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6月27日,美国西北部地区多个城市遭遇历史最高纪录高温天气,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通报了破纪录的43℃高温,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也即将打破高温纪录。在美国西海岸,从加拿大边境到墨西哥边境,政府向超过2000万居民发布了高温警告。
据中国气象爱好者,这场高温还要追溯到数日前。
6月23日,中东副高携强烈干热气流闯入俄罗斯,圣彼得堡测得35.9度,打破历史纪录;日均温高达30.3度。
事实证明,俄罗斯的高温还只是个开始。随着太平洋(3.430, -0.07,-2.00%)炸弹低压的入海增强,北美西海岸的副热带急流被完全破坏,副热带高压在加拿大温哥华、美国西雅图附近横空出世,干热气团从加州出发,在俄勒冈、华盛顿州、加拿大西海岸停滞下沉,正准备压榨提炼出更干更热的气团。
未来几天,美国西北部地区将继续出现前所未有的危险高温,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将超过40℃,预计27日到下周大部分时间将有多个城市打破数百个日高温纪录。
除了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情况,美国西部地区还面临着供水问题。加州1500座重要水库的储水量比往年同期低一半,加州政府现阶段呼吁民众节约用水用电,北部部分地区已宣布进入缺水紧急状态。
农业最发达的加利福尼亚州,干旱情况也最严重,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蔬菜和三分之二的水果及坚果在加州生产。加州同时也是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农产品(5.630, 0.00, 0.00%)供应源。
早在2012年2月20日我就给美国同行发出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美国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如此看来,美国干旱不仅与大震有关,而且与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有关。地下的巨大能量蠢蠢欲动,是干旱、大震和超级火山喷发的动力。
我在2012年7月29日指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截至到2012年为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8972
2009年7月,美国黄石公园火山活动加剧,与黄石火山遥相呼应,进入2011年之后,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的乌图伦古超级火山也有了“不安分”的迹象。据英国《每日邮报》披露:乌图伦古火山近些年已进入活跃期,地下岩浆池正在急速膨胀,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当地的地貌。
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超级火山活动加剧值得关注。美国干旱并非只是气象灾害,构造干旱也在其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940.html
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相关报道
2021年06月28日 15:02 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史上最强”热浪之一正在袭击美国西北部地区。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6月27日,美国西北部地区多个城市遭遇历史最高纪录高温天气,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通报了破纪录的43℃高温,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也即将打破高温纪录。在美国西海岸,从加拿大边境到墨西哥边境,政府向超过2000万居民发布了高温警告。
未来几天,美国西北部地区将继续出现前所未有的危险高温,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将超过40℃,预计27日到下周大部分时间将有多个城市打破数百个日高温纪录。
高温叠加严重的的旱灾将对美国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粮价上涨。
极端高温袭击美国西部
市民抢购空调电扇
本周末,一场异常危险的热浪席卷北美西海岸。未来几天气温将逐渐上升,温哥华最高气温可达39摄氏度,西雅图气温将突破41摄氏度,波特兰则高达46摄氏度。
美国国家气象局工作人员库科说:“我们正在经历创纪录的高温,每一天的温度都在刷新纪录,预计还将面临较长一段时间的高温,这对我们来说非常罕见。”
受高温天气影响,空调、电扇等设备供不应求。当地时间25日,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一家商店门口,一早就有十几个人排队等待购买。店主表示,空调都已经在网上被订走了,只剩三台电风扇。
据中国气象爱好者,这场高温还要追溯到数日前。
6月23日,中东副高携强烈干热气流闯入俄罗斯,圣彼得堡测得35.9度,打破历史纪录;日均温高达30.3度。
事实证明,俄罗斯的高温还只是个开始。随着太平洋(3.430, -0.07,-2.00%)炸弹低压的入海增强,北美西海岸的副热带急流被完全破坏,副热带高压在加拿大温哥华、美国西雅图附近横空出世,干热气团从加州出发,在俄勒冈、华盛顿州、加拿大西海岸停滞下沉,正准备压榨提炼出更干更热的气团。
高温第一天,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已纷纷打破纪录,其中加拿大温哥华达37.2摄氏度,美国波特兰41.7度,已破百年纪录;美国西雅图38.3度,为历史第二,打破了6月纪录。
近几天波特兰气温曲线,来自meteologix
然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热浪还会变本加厉,美加西海岸的破纪录范围会急剧扩大,幅度也会大幅提升。以西雅图为例,美国气象部门已给出41-44度的预报,而美国自家的超级计算机模式给出了47度的预报,而且要连续37度以上3-4天。
GFS模式曾给出西雅图47.7度的预报
需要知道,西雅图相当靠北,比哈尔滨还靠北,已和鹤岗相当;西雅图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面对太平洋寒凉的海风,一般夏季午后很少超过30度,夜里很少超过18度;偶有高温时,最多也就持续一天。
EC的极端指数预报指出,加拿大西南、美国西北海岸极端指数很高
正因为此,在西雅图及附近地区,普通人家都不装空调,甚至不买电风扇,在高温面前,西雅图的空调、风扇已无法实时买到;也正因为此,像这次这样,昼温、夜温、高温持续时间全部破百年纪录的极端热浪,已被美国媒体称为“千年一遇”。
5800万居民受旱灾影响
部分地区进入缺水紧急状态
伴随极端高温的是严重的旱灾。
据央视新闻援引外媒6月26日的报道,美国西部90%以上地区都处于历史性的、危及生命的干旱状态中,超5800万居民将受到影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国家综合干旱信息系统报告称,“极端”和“异常”的干旱水平已经连续第三周创下纪录,49.7%的美国西部地区正在经历“极端”干旱。野火风险随之增加,多位州长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除了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情况,美国西部地区还面临着供水问题。加州1500座重要水库的储水量比往年同期低一半,加州政府现阶段呼吁民众节约用水用电,北部部分地区已宣布进入缺水紧急状态。
由于干旱,爱达荷州水资源管理人员切断了伍德河流域农民的灌溉流量;犹他州敦促居民和企业减少用水量,并发布了多项与干旱有关的行政命令。
但目前的状况还不算最糟,美国垦务局(Bureau of Reclamation)预计,米德湖的水位将会持续下降,直到2021年11月。这将影响洛杉矶、圣地亚哥以及拉斯维加斯在内的2500万人的用水问题。
高温旱灾或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上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最新数据显示,5月以来,全球粮食价格指数上升至127.1点,同比上涨39.7%,环比上涨4.8%,为自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价格水平。现在美国和巴西等重要粮食生产国又面临百年甚至千年难遇的干旱天气,无疑让全球粮价雪上加霜,进一步推升CPI。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随着这股极端热浪来袭,美国西部的玉米带地区将面临一场严重的干旱危机。今年以来,玉米期货价格已累计大涨近40%。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市场7月期约收涨。
目前是美国玉米的出苗期和大豆的种植期,大豆和玉米生长过程对水分需求较高,干旱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对种植进度以及后期的生长将有显著影响。
在棉花方面,USDA数据显示,截至本月初,全美新花播种进度71%,现蕾率9%,二者均落后于去年同期和五年均值;棉株正常比例85%,同比落后2%。干旱地区的棉苗长势很不理想,叠加当前西部的干旱局势,可能让今年美国棉花种植季不顺利。
农业最发达的加利福尼亚州,干旱情况也最严重,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蔬菜和三分之二的水果及坚果在加州生产。加州同时也是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农产品(5.630, 0.00, 0.00%)供应源。
2012年美国暖冬、干旱和地震的对应关系
已有 3011 次阅读 2012-2-22 13:5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美国 地震 干旱 暖冬 推荐到群组
2012年美国暖冬、干旱和地震的对应关系
杨学祥
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1日美国密苏里州东南部发生里氏4.0级地震,美国13
个州都有震感。
早在2月20日我就指出,美国2011年大干旱和2012年的暖冬与美国地震构造有关,1964年的美国暖冬
发生了阿拉斯加9.2级地震。
21日美国密苏里州东南部发生里氏4.0级地震;美国密苏里州的吉拉多角(CapeGirardeau)2日气温达
华氏65度(约摄氏18.3度),创下历年2月2日纪录新高;根据美国气候专家发布的每周气候干旱监测报告,
过去的60至90天里,由于气温高于正常水平而降水量低于正常水平,新墨西哥州东南部和德克萨斯州西部
的一些地区因此干旱加剧。
这三个现象连在一起,使美国的干旱高温进入“旱震理论”的预测范围之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022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7528.html
|||
美国加州遭遇严重干旱: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杨学祥
中新网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 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据媒体此前报道,依据气象预测,加州连年的干旱似乎将持续下去,当局警告,加州将出现前所未见的水源短缺、森林野火威胁升高、农作物收成和农民收入锐减、更高的电费,以及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面临庞大的经济损失。
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早在2012年2月20日我就给美国同行发出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美国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如此看来,美国干旱不仅与大震有关,而且与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有关。地下的巨大能量蠢蠢欲动,是干旱、大震和超级火山喷发的动力。
我在2012年7月29日指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截至到2012年为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8972
2009年7月,美国黄石公园火山活动加剧,与黄石火山遥相呼应,进入2011年之后,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的乌图伦古超级火山也有了“不安分”的迹象。据英国《每日邮报》披露:乌图伦古火山近些年已进入活跃期,地下岩浆池正在急速膨胀,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当地的地貌。
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超级火山活动加剧值得关注。美国干旱并非只是气象灾害,构造干旱也在其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940.html
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