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迷茫的大学生与大学的迷茫 精选

已有 11819 次阅读 2012-1-27 15:45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 四级, 奋斗目标, 社团活动

【摘要】本文以江西某大学生给中国青年报的一份信为话题,提出现代大学生普遍的迷茫心态,并着手开始分析这一问题,学生精神上的迷茫会导致行为上的萎靡不振,由此阐述了要重视大学生学前教育的具体措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迷茫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大学生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迷茫,大学迷茫。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培养他们的水平能力和素质,社会现实追本逐末,一味地强调结果,而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可惜的是,一方面我们大学精神沦丧,一方面我们没有精神家园的必然结果,导致我们找不到自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社会和大学迷茫问题不能立马解决,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们只能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尊重内心的感受,它会告诉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该往哪个方向走,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过好每一天,所有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最后也呼吁要注意对青年人的人生哲学进行引导。
【关键词】青年  迷茫  大学教育  精神家园  人生哲学
 
 
最近,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收到的一封来自江西某大学学生的一封信。这名同学是我们国家千百万大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信中坦承地诉说了他目前的迷茫和焦虑:一方面他曾经忙碌于社团活动,但是没找到自我,又不想被动的在考证中失去自我,想按自己的意愿简单生活,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找不到奋斗目标。中国青年报的那些有责任的编辑们认为,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共性。这确实点中要害,我认为,现在大学生之所以迷茫,原因很多,社会的,学校的,老师的,等等,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上面这些,他们都暂时改变不了,那只能关注自身原因,这样最直接,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我,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这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代人的问题。
 
恰好,我认识一个老师,就在这个江西某大学当老师,据他所述,他们那边基本都是这一个情况,老师上课学生打不起精神,睡觉的睡觉,看四级的看四级,因为四级不及格是影响毕业的。有的老师曾经建议说,不要四六级考试,不设坎,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好好学点专业知识,但是估计那时候学生就都睡觉了,连四六级都不看了,呵呵。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自我,没有魂,干什么事情就不会有什么精气神,精神上的迷茫会导致行为上的萎靡不振。
 
要分析学生为什么没有自我,还得回到故事的开头。学生高中时代,大部分思想不成熟,在老师家长社会的诱导下,努力学习,迎接高考,因为高考是指挥棒,那时候生活相对单一,没什么精神上的深入思考,没有自我这个问题还没有凸显出来,老师也给学生鼓劲说,大家拼了这几个月,到了大学就是天堂,其实这话大错特错,我在这里也呼吁那些高中老师不要这么讲,学习其实是一项事业,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天堂地狱之说。学生来到大学,父母不在身边,也没有班主任在耳边呐喊了,就好像孙悟空没了紧箍咒,一时间没有自我这个问题就一下子当头棒喝,很多学生开始思考了。大学前期主要是一个适应期,不幸的是,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网络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开始迷失自我,挥霍青春。大学生就在这种迷茫还徘徊中度过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你放心嘛?!
 
其实,不仅我们大学生迷茫,大学也很迷茫,各类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千篇一律。大学能做什么呢?前面我们说了,学生来到大学迷失了自我,一个很重要的情况是大学学前教育没搞好。现在高校的普遍做法是,一来让学生军训,军训完了以后各个学院老师同学坐到一起开个会,领导们讲讲话就结束了,这样显然不行,学生该迷茫的还是迷茫。首先,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而且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一方面要把它提到和军训同等重要的位置,军训确实能增强意志,强健体魄,说实话,新一代年轻人营养都不差,相比于身体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康更重要,这个时候学校学院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和思想上的引导,这时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尤其注意:
 
第一,心理健康。重要性我就不说了,当年马加爵事件以后,全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协会纷纷成立,时隔这么多年看来,很多协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是沦为一般性的学生协会组织,这是不适合的。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仍然不够,一般都有一个工作室,有问题才去找,这不应该像校医院,有病才去看,看了还不一定管用。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疏导,减压排压,性知识等等,这一系列知识在一开始就交给我们的大学生,这对他们走向成熟至关重要,一句话,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生。
 
心理健康这些问题,现在这些年日益突出,所以一定要引起我们领导老师的高度注意,光重视还不够,还要践行,这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也是基础。从学校层面来说,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要组织活动,增加心理健康工作室老师的数量,同时也要对一些一线的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让他们也懂得教授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当然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比如一个小故事,一天教授在专业课的课堂上讲一个出来,真的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尽管那时候,学生可能是高年级的学生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个人认为,这才是教书育人的境界。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这个也很重要,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大学里面,尤其是大一就讲职业生涯规划,有点早,而且走上社会以后,讲得都没用。但是,我要说,还是要讲,为什么呢?这个可以带动大家思考这个问题,主要的目的也是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后干什么,怎么干?说实话,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们好多学生高中的时候都不懂,虽然有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显然不成熟,来了大学以后,很多人的思想被颠覆了,更加没有信仰了。
 
这个问题很敏感,但是还是要谈,我希望我们的哲学家也关注这个问题,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就是青年人的信仰和幸福的问题。旧的世界轰然倒塌,你怎么办?就我个人而言,我特别欣赏哲学家哈维尔所倡导的那样生活:“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旧的信仰崩溃,那该信仰什么呢?哈维尔对其回答说:“我比大多数人更少幻想,因为我不需要它们。因为我信仰。信仰什么。很难说,信仰生活,也许。”热爱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应该成为我们青年人新的人生哲学,既要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尽情体验享受;又要对生活“作壁上观”,尽力超越逍遥。用我们官方的话语系统来解释的话,应该是一方面注重报效祖国,一方面要克己修身,这也符合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上面讲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既要遵循人类的幸福,也要遵循自身的完美,这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我们在给刚入学的大学生讲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这些思想和细节一定要讲得生动透彻,引起他们广泛的思考,这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真不在乎你教他们多少求职技巧或者社会潜规则,那是后面的事。
 
第三,教授的力量。在学前教育中,领导老师辅导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讲专业课的教授,也要参加进来,因为在我看来,学前教育这个问题,以前比较忽视,一般也就走走过场,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应该不亚于一门主干课。教授有教授的魅力,其他老师替代不了,教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出发讲出来的自然不一样,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好多教授讲一些亲身体会,真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老师他们还不熟,教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蛮神圣的,这时候有个教授来给他们讲故事,引导他们,这其实就是最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有奋斗,有泪水,非常具体生动。也许我们的学生就因为教授的一句话,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这种例子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为什么呢,学生大一的时候还是有点浪漫主义情结的,太现实的人搞不好科研,当然太浪漫的人也不行,有点浪漫主义情结刚刚好,一方面有大干一场的勇气,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这都是好的,以后的现实可能把你击得粉碎,但是谁不是这样成熟起来的呢?!
 
第四,学长学姐的力量。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学校都注意到了,会有一些新生见面会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流于形式,真变成见面会了,混个脸熟,也演变成各大社团招人拉人的会议,这并不合适,学长学姐的力量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榜样的力量,真的很重要。信仰生活的人,身边一定要有活生生的成功案例才能激励他们前进,否则会沦为生活享乐主义。学院里面应该多找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来做报告,现身说法,工作找得好的,学习好的,有特长的,出国的,考研的等等,五花八门的都来讲一讲,这些老师可以不出面,可以包给一些社团来进行,比如学生会,科协,心协等等,一定要多搞这样的活动,真是那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还是身边的榜样,这就更不一样了。
 
前面我花了很长的篇幅,有概述,有细节,具体讨论了一个让我们高等教育专家学者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学前教育的问题,而且认为,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的,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要提一下,有些学者建议,本科生入学前保留学籍一年去参军,建议是好,但是一来家长普遍反对,二来军队系统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么多兵,要吃要喝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个建议不现实,不可操作。但是大学生没有自我,没有魂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而只说了一个可能解决迷茫的措施而已,即便这个措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为什么大学生迷茫,部分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迷茫,社会迷茫;反过来说,大学不迷茫了,大学生是不是就不迷茫了呢?不是的,大学不迷茫,大学生还有一些可能迷茫。但是如果所有的大学生都不迷茫了,都有自己的目标,那么大学肯定不会迷茫,关系就是这样的。坏就坏在,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和大学都迷茫。我上面所说的目标,绝不是指大学生都去考研,去出国,去工作。大学生读书的个人目的可以是为了考上研究生,出国或者找到个好工作,但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这个,这是两码事。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培养他们的水平能力和素质,可是现在有点追本逐末,一味地强调结果,而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质量上去了,结果怎么可能不好呢?
 
大学没有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了,我就不再赘述,我也没准备在这一篇文章里面提出什么新建议来改变什么,这也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个试验或者一个改革所能彻底扭转的局面。我要说的是,大学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类似这种放羊的教育,我们的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是什么呢?很多大学生把时间精力放在打游戏和看黄色录像上,这不得不令人堪忧。很多大学生一个班或者一个宿舍都组成游戏联队一起打,或者分享着看黄色录像,这里面表现得团结协作得真的令人瞠目结舌,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的多。一些985,211名校的学生可能好点,学习的氛围可能浓一点,但是说实话,学英语考级考证考研等等,这些方面刻苦努力根本上不能说这个学校学风好,很多学生不学专业课,考试作弊等等现象特别严重,其实部分不能怪学生,很多学生反映,学了没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确实一些专业课知识过于陈旧,一些教学活动重记忆,轻逻辑轻演算轻推理轻文化底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一般大学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很多时候,我们把责任都推给教育产业化的结果,高校迅速扩张膨胀等等,当然这也是重要原因,那是不是可以代表地方高校管理不作为呢,负责一线的老师不作为呢?显然不是,不管外部怎么变,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从学校的层面,可以转变办学思路,提高办学质量,抬升办学特色,等等,只要开动脑筋,总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从老师的层面,就更具体了,比如你作为辅导员,能影响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学生,那可是活生生的人才啊。比如作为授课老师,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不要泄气,你也要讲好,也许这个学生就是以后的领军人才呢,那岂不是功德无量嘛!从学生自己的层面,那就更多有所作为了,自己管好自己,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在大学中开拓视野,做自己认为对的,自信并且听取他人意见。
 
最后,我想说,这名同学只是个案,但是我,编辑们,以及很多老师同学都知道,他的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代人的问题。这也是一方面我们大学精神沦丧,一方面我们没有精神家园的必然结果,导致我们找不到自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怎么办?我们只能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尊重内心的感受,它会告诉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该往哪个方向走,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过好每一天,所有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其实我说的这些话,绝不仅仅在说高校改革的哲学,而是在说青年人的人生哲学,谢谢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138-531995.html

上一篇:我所认识的高华
下一篇:《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和董建昌
收藏 IP: 218.94.142.*| 热度|

35 曹聪 张红光 陈志明 王德华 骆小红 褚海亮 陈永金 王涛 李学宽 曹俊兴 吴锦宇 韩世清 黄坚亮 张彦斌 吴明火 张厚刚 陈学伟 王启云 吕喆 蒋继平 褚昭明 杨玲 刘智 李宇斌 曹周阳 郭桅 郭宾 李倩倩 刘晓锋 wgq3867 crossludo ultraq zhuhong bridgeneer zhagnkaik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