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江西某大学生给中国青年报的一份信为话题,提出现代大学生普遍的迷茫心态,并着手开始分析这一问题,学生精神上的迷茫会导致行为上的萎靡不振,由此阐述了要重视大学生学前教育的具体措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迷茫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大学生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迷茫,大学迷茫。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培养他们的水平能力和素质,社会现实追本逐末,一味地强调结果,而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可惜的是,一方面我们大学精神沦丧,一方面我们没有精神家园的必然结果,导致我们找不到自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社会和大学迷茫问题不能立马解决,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们只能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尊重内心的感受,它会告诉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该往哪个方向走,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过好每一天,所有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最后也呼吁要注意对青年人的人生哲学进行引导。
【关键词】青年 迷茫 大学教育 精神家园 人生哲学
最近,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收到的一封来自江西某大学学生的一封信。这名同学是我们国家千百万大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信中坦承地诉说了他目前的迷茫和焦虑:一方面他曾经忙碌于社团活动,但是没找到自我,又不想被动的在考证中失去自我,想按自己的意愿简单生活,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找不到奋斗目标。中国青年报的那些有责任的编辑们认为,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共性。这确实点中要害,我认为,现在大学生之所以迷茫,原因很多,社会的,学校的,老师的,等等,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上面这些,他们都暂时改变不了,那只能关注自身原因,这样最直接,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我,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这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代人的问题。
恰好,我认识一个老师,就在这个江西某大学当老师,据他所述,他们那边基本都是这一个情况,老师上课学生打不起精神,睡觉的睡觉,看四级的看四级,因为四级不及格是影响毕业的。有的老师曾经建议说,不要四六级考试,不设坎,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好好学点专业知识,但是估计那时候学生就都睡觉了,连四六级都不看了,呵呵。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自我,没有魂,干什么事情就不会有什么精气神,精神上的迷茫会导致行为上的萎靡不振。
要分析学生为什么没有自我,还得回到故事的开头。学生高中时代,大部分思想不成熟,在老师家长社会的诱导下,努力学习,迎接高考,因为高考是指挥棒,那时候生活相对单一,没什么精神上的深入思考,没有自我这个问题还没有凸显出来,老师也给学生鼓劲说,大家拼了这几个月,到了大学就是天堂,其实这话大错特错,我在这里也呼吁那些高中老师不要这么讲,学习其实是一项事业,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天堂地狱之说。学生来到大学,父母不在身边,也没有班主任在耳边呐喊了,就好像孙悟空没了紧箍咒,一时间没有自我这个问题就一下子当头棒喝,很多学生开始思考了。大学前期主要是一个适应期,不幸的是,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网络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开始迷失自我,挥霍青春。大学生就在这种迷茫还徘徊中度过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你放心嘛?!
其实,不仅我们大学生迷茫,大学也很迷茫,各类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千篇一律。大学能做什么呢?前面我们说了,学生来到大学迷失了自我,一个很重要的情况是大学学前教育没搞好。现在高校的普遍做法是,一来让学生军训,军训完了以后各个学院老师同学坐到一起开个会,领导们讲讲话就结束了,这样显然不行,学生该迷茫的还是迷茫。首先,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而且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一方面要把它提到和军训同等重要的位置,军训确实能增强意志,强健体魄,说实话,新一代年轻人营养都不差,相比于身体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康更重要,这个时候学校学院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和思想上的引导,这时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尤其注意:
第一,心理健康。重要性我就不说了,当年马加爵事件以后,全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协会纷纷成立,时隔这么多年看来,很多协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是沦为一般性的学生协会组织,这是不适合的。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仍然不够,一般都有一个工作室,有问题才去找,这不应该像校医院,有病才去看,看了还不一定管用。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疏导,减压排压,性知识等等,这一系列知识在一开始就交给我们的大学生,这对他们走向成熟至关重要,一句话,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生。
心理健康这些问题,现在这些年日益突出,所以一定要引起我们领导老师的高度注意,光重视还不够,还要践行,这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也是基础。从学校层面来说,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要组织活动,增加心理健康工作室老师的数量,同时也要对一些一线的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让他们也懂得教授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当然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比如一个小故事,一天教授在专业课的课堂上讲一个出来,真的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尽管那时候,学生可能是高年级的学生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个人认为,这才是教书育人的境界。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这个也很重要,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大学里面,尤其是大一就讲职业生涯规划,有点早,而且走上社会以后,讲得都没用。但是,我要说,还是要讲,为什么呢?这个可以带动大家思考这个问题,主要的目的也是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后干什么,怎么干?说实话,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们好多学生高中的时候都不懂,虽然有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显然不成熟,来了大学以后,很多人的思想被颠覆了,更加没有信仰了。
这个问题很敏感,但是还是要谈,我希望我们的哲学家也关注这个问题,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就是青年人的信仰和幸福的问题。旧的世界轰然倒塌,你怎么办?就我个人而言,我特别欣赏哲学家哈维尔所倡导的那样生活:“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旧的信仰崩溃,那该信仰什么呢?哈维尔对其回答说:“我比大多数人更少幻想,因为我不需要它们。因为我信仰。信仰什么。很难说,信仰生活,也许。”热爱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应该成为我们青年人新的人生哲学,既要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尽情体验享受;又要对生活“作壁上观”,尽力超越逍遥。用我们官方的话语系统来解释的话,应该是一方面注重报效祖国,一方面要克己修身,这也符合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上面讲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既要遵循人类的幸福,也要遵循自身的完美,这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我们在给刚入学的大学生讲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这些思想和细节一定要讲得生动透彻,引起他们广泛的思考,这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真不在乎你教他们多少求职技巧或者社会潜规则,那是后面的事。
第三,教授的力量。在学前教育中,领导老师辅导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讲专业课的教授,也要参加进来,因为在我看来,学前教育这个问题,以前比较忽视,一般也就走走过场,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应该不亚于一门主干课。教授有教授的魅力,其他老师替代不了,教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出发讲出来的自然不一样,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好多教授讲一些亲身体会,真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老师他们还不熟,教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蛮神圣的,这时候有个教授来给他们讲故事,引导他们,这其实就是最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有奋斗,有泪水,非常具体生动。也许我们的学生就因为教授的一句话,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这种例子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为什么呢,学生大一的时候还是有点浪漫主义情结的,太现实的人搞不好科研,当然太浪漫的人也不行,有点浪漫主义情结刚刚好,一方面有大干一场的勇气,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这都是好的,以后的现实可能把你击得粉碎,但是谁不是这样成熟起来的呢?!
第四,学长学姐的力量。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学校都注意到了,会有一些新生见面会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流于形式,真变成见面会了,混个脸熟,也演变成各大社团招人拉人的会议,这并不合适,学长学姐的力量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榜样的力量,真的很重要。信仰生活的人,身边一定要有活生生的成功案例才能激励他们前进,否则会沦为生活享乐主义。学院里面应该多找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来做报告,现身说法,工作找得好的,学习好的,有特长的,出国的,考研的等等,五花八门的都来讲一讲,这些老师可以不出面,可以包给一些社团来进行,比如学生会,科协,心协等等,一定要多搞这样的活动,真是那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还是身边的榜样,这就更不一样了。
前面我花了很长的篇幅,有概述,有细节,具体讨论了一个让我们高等教育专家学者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学前教育的问题,而且认为,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的,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要提一下,有些学者建议,本科生入学前保留学籍一年去参军,建议是好,但是一来家长普遍反对,二来军队系统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么多兵,要吃要喝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个建议不现实,不可操作。但是大学生没有自我,没有魂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而只说了一个可能解决迷茫的措施而已,即便这个措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为什么大学生迷茫,部分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迷茫,社会迷茫;反过来说,大学不迷茫了,大学生是不是就不迷茫了呢?不是的,大学不迷茫,大学生还有一些可能迷茫。但是如果所有的大学生都不迷茫了,都有自己的目标,那么大学肯定不会迷茫,关系就是这样的。坏就坏在,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和大学都迷茫。我上面所说的目标,绝不是指大学生都去考研,去出国,去工作。大学生读书的个人目的可以是为了考上研究生,出国或者找到个好工作,但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这个,这是两码事。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培养他们的水平能力和素质,可是现在有点追本逐末,一味地强调结果,而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质量上去了,结果怎么可能不好呢?
大学没有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了,我就不再赘述,我也没准备在这一篇文章里面提出什么新建议来改变什么,这也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个试验或者一个改革所能彻底扭转的局面。我要说的是,大学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类似这种放羊的教育,我们的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是什么呢?很多大学生把时间精力放在打游戏和看黄色录像上,这不得不令人堪忧。很多大学生一个班或者一个宿舍都组成游戏联队一起打,或者分享着看黄色录像,这里面表现得团结协作得真的令人瞠目结舌,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的多。一些985,211名校的学生可能好点,学习的氛围可能浓一点,但是说实话,学英语考级考证考研等等,这些方面刻苦努力根本上不能说这个学校学风好,很多学生不学专业课,考试作弊等等现象特别严重,其实部分不能怪学生,很多学生反映,学了没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确实一些专业课知识过于陈旧,一些教学活动重记忆,轻逻辑轻演算轻推理轻文化底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一般大学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很多时候,我们把责任都推给教育产业化的结果,高校迅速扩张膨胀等等,当然这也是重要原因,那是不是可以代表地方高校管理不作为呢,负责一线的老师不作为呢?显然不是,不管外部怎么变,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从学校的层面,可以转变办学思路,提高办学质量,抬升办学特色,等等,只要开动脑筋,总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从老师的层面,就更具体了,比如你作为辅导员,能影响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学生,那可是活生生的人才啊。比如作为授课老师,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不要泄气,你也要讲好,也许这个学生就是以后的领军人才呢,那岂不是功德无量嘛!从学生自己的层面,那就更多有所作为了,自己管好自己,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在大学中开拓视野,做自己认为对的,自信并且听取他人意见。
最后,我想说,这名同学只是个案,但是我,编辑们,以及很多老师同学都知道,他的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代人的问题。这也是一方面我们大学精神沦丧,一方面我们没有精神家园的必然结果,导致我们找不到自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怎么办?我们只能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尊重内心的感受,它会告诉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该往哪个方向走,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过好每一天,所有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其实我说的这些话,绝不仅仅在说高校改革的哲学,而是在说青年人的人生哲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