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我所认识的高华

已有 6936 次阅读 2012-1-7 09:56 |个人分类:散文随笔|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研究生, 文章, 印象

之前看过一些纪念的文章,主要是高华老师的学生,和三十年的老友写的,今天终于有时间,自己来写一下,我所认识的高华老师,一方面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已故的,不算老的老人;一方面寄托我对高先生的崇敬与哀思。2011年岁末寒冬,南大的高华老师离我们而去,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高华是谁,没关系,那是因为你压根没听说,但是我敢打赌,你如果仔细听过他的课,或者看过他的书,你就会爱上或者恨上这个人。有人会说,陶涛,你不废话嘛?!我知道,那不是爱就是恨啦,其实不是这样,我们看很多作家史家的作品,我们会漠视,会漫不经心,无所谓爱恨,且当消遣,你也许记不住他说了什么,但是高华的作品不一样,你看了你也许会记得,而且印象深刻。

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看到学校里面的一个报纸上有篇文章,好像叫《高华先生印象记》,说是高华先生是南大著名学者,在南大学生中颇受欢迎。我一般对著名学者前面还加“著名”二字的都不太上心,但是当时同实验室的同学跟我说,这个高华好像很热,讲座爆满。并拉着我一起去听。其实高华为什么红,除了“史学热”的大背景外,我心里想高华自己身上可能有一种人格魅力。
 
从这里开始,我开始关注高老师,听他的讲座,看他写的书,也就慢慢了解起来了。他的冷峻潜藏在温和的表象下,那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纯粹个人化的体验,即便坐在教室的后排,我也能清晰的捕捉到这种早春般的感受。这便是高老师独特的魅力,相信认识高老师的人都有这种感受。高华老师讲课讲得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吸引人。说实话,现在高校,包括985,211很多高校,大教授不会讲课了,其实这也不能怪教授,他们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训练,也许他们懂的很多,但是一方面讲不出来,因为思维短路,没有好好准备,表达不出来;一方面讲得很零散不系统,甚至跳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想到哪讲到哪,因为思维有的时候会零散不系统,甚至跳跃。所以说,有些老师如果真的想把课教好,还得想高老师学习,从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当然压根不想教好,或者没时间没精力教好的就不说了。言归正传,可能许多人是因为《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这本著作而敬佩高老师的。魅力来自实力,听说高老师这本书积十几年之功而成。

有一次讲座,我提前半个小时赶到偌大的阶梯教室,发现已坐满了一大半,待从外面买了一瓶矿泉水回来便座无虚席了,连后面走廊都站满了人,害的我挤了半天才回到座位。高老师讲课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依然可以清晰地听得见。他语调平缓冷峻,内容厚实生动,但也不乏风趣,信手拈来的“趣事”常常引起台下大笑。读他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受到的震撼更是永不能忘。让我同样受教颇深的,还有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历史真相执著探索的勇气、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冷静而客观的分析。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秉笔直书只求真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后来,听说他不幸患了癌症,又听他学生说病情稍好,没想到再听到的竟是他去世的消息。闻听噩耗,我默然无语,心里想,很多年后,很多南大人一定都会有这样美好的记忆:我们在讲坛下默默凝视着他,凝视着他的满头白发。在那里,历史的温和与冷峻,生命的色泽和重量,都因真实而显得无比生动。是的,那个满头白发的“糟老头子”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对我们真是个不幸与哀痛,但是对于高老师,这是怎样的幸福者与哀痛者?!

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每件事情都在别的某处被永远记录下来,永远给与评价。这也许能做高老师的墓志铭。人终有一死,唯有思想、精神永不灭绝。他的生命虽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其深刻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启蒙着我们、改变着我们。总有一天,他的书会在大陆出版,这个世界会让他们瞑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138-526627.html

上一篇:研究生自我培养的几种模式
下一篇:迷茫的大学生与大学的迷茫
收藏 IP: 218.94.142.*| 热度|

8 朱志敏 曹聪 王涛 李璐 武夷山 王启云 董全 李帮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