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2+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j 陈永江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退休教师一生从事化肥厂用大型压缩机

博文

解释德国意大利“液力连接结构”的作用与价值

已有 4712 次阅读 2010-2-7 22:04 |个人分类:造假内容剖析|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以下9种十字头与活塞杆连接结构,在将十字头与活塞杆进行预紧紧固时,都只能使用扳手将十字头外部的螺帽旋紧,才能达到预紧目的(方案i例外,其紧固螺帽在十字头的内部)。
 
    ——————————
然而对于大活塞力的压缩机,则依靠人力是无法完成十字头与活塞杆的预紧紧固工作的。
那就必须使用下述的大锤砸击的野蛮拆装法。
下图和表,将阐述大活塞力压缩机,在拆装十字头与活塞杆螺帽预紧紧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释说明:
 
活塞力(吨)
活塞杆径d(毫米)
扳手开口
(A)
扳手宽度
 (b)
扳手高度
(h)
 25
 90
 150
 100
 170
 32
 120
 190
 120
 200
 45
 160
 250
 150
 260
 90
 220
 480
 200
 500
 
至于扳手的长度,均在1000~1300毫米左右。
 
 
 
对于活塞力小于16吨的活塞杆直径,一般取为70毫米左右,其扳手开口在110毫米左右。在十字头螺帽安装和拆卸过程中,人力可以胜任。
对于活塞力大于等于25吨的活塞杆直径,一般都在90毫米以上,其锁紧螺帽扳手是开口值,多在150毫米以上,使用人力锁紧螺帽则十分困难。
在化肥厂远行的绝大多数压缩机的十字头螺帽锁紧时,都使用“野蛮拆装法”,也就是说,操作工人将扳手插入锁紧螺帽后,使用18磅大锤砸击扳手的把柄,操作工认为达到预紧力之后而且罢手。
对于更大活塞力压缩机的十字头螺帽的锁紧工作,18磅大锤也无能为力。工人将天吊(车间天上安装的绗车)调过来,让天吊放下链条,套在罢手的把柄内,使用天吊的电机力量,将扳手的把柄往上方扳动,从而达到预紧的目的。
无论是大锤,无论是天吊的链条,都是一种冲击式预紧方式,因此十字头螺帽旋紧时,也是冲击式的。
冲击式旋转螺帽,对螺帽内的活塞杆上的螺纹,都是一种绝对值极大的冲击力,因而,容易造成活塞杆螺纹(尤其是螺纹根部)产生肉眼无法发现的“微裂纹”。
活塞杆螺纹,在预紧力作用下又添加了上下止点的活塞力,这种微裂纹在远行中,便以它为中心逐渐发展为贝纹状的开裂。当这些贝纹状裂纹发展到一定面积后,活塞杆便呈现脆裂状的断裂,大事故就由此而发生。
小可导致停车,大到可以将曲轴顶弯甚至毁坏。最为可怕的是事故发生在循环机上,可以造成气体的爆炸燃烧等等。
    ————
德国博西克公司和意大利新庇隆公司的贡献,是给全世界压缩机行业发明创造了“液力连接结构”,他的面世让我国化肥行业的操作工人,只需启动高压油泵将高压油液压入“液力连接结构”的体内,利用“连接件与被连接件之间”在高压力下,产生的“变形协调”关系,便能够达到十字头螺帽将活塞杆预紧的目的。
材料力学中的这种“变形协调”公式,只要将下列数据带入公式,则极其容易地得到“连接件”的伸长量△L。
△L =(Pmax × L)/(E×FL)(毫米),
结合德国或者意大利的液力连接结构,就可以进行这种先进结构的设计计算。
 
由于在预紧过程中,连接件和被连接件之间的受力,是逐渐的、平稳的,因而没有冲击力的发生,活塞杆裂纹上,就不可能产生微裂纹。而且由于高压油泵的压力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因而便不会造成活塞杆上裂纹的发生。
所以,在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和四川简阳压缩机厂的新产品中,基本上杜绝了活塞杆裂纹经常断裂的事故!
   ——————
 博主六人希望通过这一篇补充文章,使读者清楚李束二人在抢劫德国和意大利的这一项专利技术时,并不是不经心,实际上是经过调查和分析的。他们知道这一项专利技术在压缩机发展史上,占有极为巨大的革新作用。止点液力连接结构在我国压缩机行业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于化肥行业具有极大的威望。
他们也知道,过去几十年。我国化肥行业为了十字头与活塞杆紧固,吃尽苦头。
过去使用的野蛮拆装法,不仅仅耽误了压缩机的运转率,极大的影响了化肥产量,而且造成的巨大事故,使许多操作工人为之牺牲。
所以,如果将德国意大利的专利。变成自己的创造发明,李束在压缩机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就能迷惑交大全校,迷惑教育部,迷惑……。
然而,这种行为却在全国败坏了学校的名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27-293467.html

上一篇:值得讨论的一个评论人的评论
下一篇:呈递给学校党委书记的第八封举报信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