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所谓中微子3种类型,且两两间"振荡"的实质

已有 6447 次阅读 2012-5-1 11:55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微子

所谓中微子3种类型,且两两间"振荡"的实质

 

1历史性的误判

现有理论,把中微子因伴生的粒子(电子、mu子、tao)的不同,就说成中微子有3种类型,并且把其它粒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与中微子伴生的粒子的交替变化,就当成是不同类型中微子两两间的振荡,实在是历史性的误判,而现有理论仍不足以认识和纠正这些误判。

 

  11误判有3类型中微子的历史过程

实际上,在1962年以前,就已知中微子分别与μ子和电子的不同粒子同时伴生的事实,当然,仅根据此,就不足以认定中微子有不同的类型。

1962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利昂·M·莱德曼等人,从量子色动力学的相应分析中,“发现”了中微子有所谓的属性,就认为是证实了μ子中微子和电子中微子是不同的中微子,并因此而获得198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τ轻子和同时产生的中微子。就又认为发现了这第3类型的中微子。

因而,现有理论,就认定中微子分别有电子、mu子、tao子的3种不同类型。

 

至于所谓“味”只是所谓“夸克”模型需要引入6种所谓 ”的不同自由度,进而,还要引入3种所谓“色”,使自由度增至18种,才能似乎合理地解释强子是由这些“夸克”中的某些个“禁闭成团”组成的。

但是,实际上,既没有发现任何的单个“夸克”,又不能证明它们能在时空禁闭成团,因而,这种模型的合理性,所谓“夸克”的存在性本身,就是问题。又怎能用它来解释中微子有不同的类型呢?!

 

  12误判有3类型中微子两两间"振荡"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60年代起即:

从太阳发出的中微子,发现有电子中微子与μ中微子组合交替出现,而认为是这两种中微子振荡的迹象,当时称作“太阳中微子之谜”;

大气中的存在中微子,发现有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组合交替出现,也认为是这两种中微子振荡的迹象,当时称作“大气中微子之谜”。

按照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惯例,其测得振荡的几率用最小的轻子味混合角sin22θ13,即:用以表达轻子(包括电子mu子、tao和与它们相关的中微子)之间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置信度)的基本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参数之一,来表示。

这种置信度在3sigma以下的测量结果叫hint(迹象), 处于3sigma5sigma之间的结果叫evidence(证据),超过5sigma的实验结果才叫discovery(发现)

1998年日本的超级神冈实验正式证实所谓“大气中微子振荡”,随后所谓“太阳中微子振荡”也被多个实验证实。

 

然而,电子和τ中微子的振荡却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这个第3种振荡根本不存在,即其振荡几率为零。但是这种理论预言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因而,2003年左右,先后就有7个国家提出了8个实验方案,来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最终进入建设阶段的共有3个,即:中国的大亚湾实验、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和韩国的RENO实验。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2003年提出设想,利用我国大亚湾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

 大亚湾实验率先在201012月完成核电站附近的全部爆破任务,2011年中逐步完成了探测器的建造与安装,20118月开始近点取数,1224开始远近点同时运行。

最近报告的大亚湾实验结果即来自第一阶段(20111224日起20122176个中微子探测器的数据。科研人员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获取、质量检查、刻度、修正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sin22θ139.2%,误差为1.7%,以超过5倍的标准偏差确定sin22θ13不为零,使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的置信度首次达到了称得上“发现”的程度。也就肯定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所谓“振荡”。

 

  13现有理论不足以认识和纠正这些误判

既然“中微子有不同类型”已经缺乏依据,又怎能根据中微子交替出现不同的伴生粒子,就认定是不同中微子的振荡呢?

但是,现有理论,尚不能正确认识、表达、处理,各基本粒子间的近程作用力以及彼此的转化和演变,因而不足以认识和纠正这些误判。

 

2.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对各基本粒子间的近程作用力以及彼此的转化和演变的正确认识、表达、处理。

  21近程作用力

相对论表明:须用4维时空的位置矢取代经典物理的3维空间位置矢,才能正确表达包括高速(3维空间速度与真空中光速之比,不可忽略)运动的物体运动。

由此,不仅导出4维的引力和电磁力1线矢,还有,现有理论,因没有4维时空的代数和解析矢算,不能正确给出的,12维的自旋力和电磁力22, 1线矢,等高次、线力多线矢。

而当4维时空的位置矢的“时轴”分量远小于3维空间分量,就是远程;当4维时空的位置矢的“时轴”分量远大于3维空间分量,就是近程。

于是,以上各力就依远程和近程的不同,而分别表现为4种自然力。例如:

远程引力(吸力)1-线矢就是通常的引力。

远程电磁力(同性为吸力;异性为斥力)1-线矢就是通常的电磁力。

近程引力(斥力)1-线矢以及电荷符号相同粒子的近程电磁力(斥力)22,1-线矢, 近程自旋力(斥力)(22,22)2,1-线矢,…,等都相当于通常所谓“弱力”。

近程自旋力(吸力)22,1-线矢以及电荷符号相反粒子的近程电磁力(吸力)22,1-,(22,22)1-线矢,…,等都相当于通常所谓“强力”。

现有理论也给不出这样的统一场论。

 

而基本粒子的转化和演变是决定于近程作用力。

 

  22.基本粒子转化和演变的具体表达

    相应的各近程高次、线强力多线矢作用下,非激发态的粒子结合为激发态的新粒子,又会在相应的各近程高次、线弱力多线矢作用下,辐射出光子,成为非激发态的粒子,或分裂为另两个非激发态的新粒子

 

  23.与出现中微子有关的各粒子的产生、转化、演变。

它们都符合对其在乳胶照片上的“径迹”的分析结果。

 

231.电子在其近程电磁力22,1-线矢以及近程自旋22,1-线力矢作用下,与正电子结成激发态中微子。

激发态中微子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并放出光子,或电子与正电子。

正电子在其近程电磁力22,1-线矢以及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与电子结成激发态反中微子。

激发态反中微子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并放出光子,或正电子与电子。

 

由于电子与正电子间分别不同的近程电磁力22,1-线矢形成的结合能较大, 已接近等于电子与正电子的运动质量能减去释放光子的能量,它们的静止质量都远小于电子与正电子静止质量的总和,乃至近于零(~0)。其稳定性也增大。

中微子与反中微子都是由电子与正电子相互作用下结成的微小中性粒子。在相应的实测中都探测不到。中微子与反中微子都难于捕捉、操控、观测。

本节的如上分析能更好地符合客观事实和能量、动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能比通常所谓“正反粒子彼此湮灭”更符合实际地解释有关的实验观察结果。

 

232.中微子在其近程自旋222,1-线矢力(1-线矢)作用下,与反中微

子再加电子成负缪 轻子。

激发态负缪 轻子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

化为:非激发态负缪 轻子并放出光子,或中微子、反中微子再加电子。

反中微子在其近程自旋222,1-线矢力(1-线矢)作用下,与中微

, 再加正电子结成正缪 轻子。

激发态正缪 轻子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

化为:非激发态正缪 轻子并放出光子,或反中微子、中微子再加电子。

    这也相当于:按1.由电子和正电子结成中微子,又与电子或正电子结成正或负缪 轻子。

 

233.负缪 轻子,在其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与 中微子组成激发态负派 介子。

激发态负派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负派 并放出光子,或负缪 轻子和中微子。

正缪 轻子,在其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与 反中微子组成激发态正派介子

激发态正派介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正派介子 并放出光子,或正缪 轻子和反中微子。

 

234.两个中微子 1个反中微子 在近程自旋222,1-线矢(=1-线矢)力作用下结成电中性派介子

激发态电中性派介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电中性反派介子 并放出光子,或两个中微子 1个反中微子

两个反中微子 1个中微子 在近程自旋222,1-线矢(=1-线矢)力作用下结成电中性反派介子  

激发态电中性反派介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电中性反派介子 并放出光子,或两个反中微子 1个中微子

 

235.电中性反派介子 在其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与电中性派介子 组成激发态电中性反喀介子

激发态电中性反喀介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电中性反喀介子 并放出光子,或电中性反派介子和派介子。

电中性派介子 与电中性反喀介子在其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组成激发态电中性喀介子

激发态电中性喀介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电中性喀介子 并放出光子,或电中性派介子和反派介子。。

 

236.负派介子 加电中性反喀介子 在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组成激发态负喀介子

激发态负喀介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负喀介子 并放出光子,或负派介子 和电中性反喀介子

正派介子 加电中性喀介子 介子在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组成激发态正喀介子

激发态正喀介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非激发态正喀介子 并放出光子,或正派介子 和电中性喀介子 介子

 

2372000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τ轻子和同时产生的中微子。

                 τ轻子估计可能为如下几种方式形成:

 

(1)    中微子 在其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与反中微子 结成激发态陶轻

激发态陶轻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

非激发态陶轻子 并放出光子,

或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2) 反中微子 在其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与中微子 结成激发态轻子

激发态反陶轻子 在不同条件的相应近程弱力作用下,分别转化为:

非激发态反陶轻子 并放出光子,或反中微子和中微子。

 

(3)   负缪 轻子与正、反中微子 在近程自旋222,1-线矢(=1-线矢)力作用下结成负派介子

 

       相当于:

负缪 轻子在其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与按(1)结成的陶轻子 再结成负派介子

其逆过程:

负派介子 在相应的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负缪 轻子和陶轻子

 

(4)   正缪 轻子与正、反中微子 在近程自旋222,1-线矢(=1-线矢)

作用下结成正派介子

 

相当于:

正缪 轻子在其近程自旋22,1-线矢力作用下,与按(2)结成的反陶轻子 再结成负派介子

其逆过程:

正派介子 在相应的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正缪 轻子和陶轻子

 

由此看来:

两个中微子 1个反中微子 在近程自旋222,1-线矢(=1-线矢)力作

用下结成电中性派介子

两个反中微子 1个中微子 在近程自旋222,1-线矢(=1-线矢)力作用下结成电中性反派介子  

也相当于:由(1)结成陶轻子 ,又与中微子结成电中性派介子   

或又与反中微子结成电中性反派介子    

或相当于:由(2)结成反陶轻子 ,又与中微子结成电中性反派介子   

或又与反中微子结成电中性派介子    

 

   而当初尚未发现陶轻子 陶轻子 ,因而,并不知这种转化过程。

 

3所谓中微子3种类型,且两两间"振荡"的实质

 

31.所谓“中微子有3种类型 实质的具体说明

        23.中各粒子的产生、转化、演变,可见:

 

  激发态负缪 轻子,可能是非激发态负缪 轻子吸收相应的光子,

或激发态负派 介子在相应弱力作用下,放出 中微子而形成,并在相应弱力作用下就会出现:反中微子再加电子。

  激发态正缪 轻子,可能是非激发态正缪 轻子吸收相应的光子,

或激发态正派 介子在相应弱力作用下,放出 中微子而形成,并在相应弱力作用下就会出现:中微子再加正电子。

  就是所谓电子型中微子。

 

激发态正派介子 ,可能是非激发态正派 轻子吸收相应的光子,

或激发态正派 介子在相应弱力作用下,放出正缪 轻子和反中微子而形成,并在相应弱力作用下就会出现:正缪 轻子和反中微子。

激发态负派介子 ,可能是非激发态正派 轻子吸收相应的光子,

或激发态负派 介子在相应弱力作用下,放出负缪 轻子和中微子而形成,并在相应弱力作用下就会出现:负缪 轻子和中微子。

  就是所谓缪轻子型中微子。

 

激发态电中性派介子 ,可能是非激发态中性派 轻子吸收相应的光

子,或激发态负派 介子在相应弱力作用下,放出陶轻子 和中微子而形成,并在相应弱力作用下就会出现:陶轻子 与中微子,或反陶轻子 与反中微子。

激发态电中性反派介子 ,可能是非激发态中性派 轻子吸收相应的光

子,或激发态负派 介子在相应弱力作用下,放出反陶轻子 和中微子而形成,并在相应弱力作用下就会出现:反陶轻子 与中微子,或陶轻子 与反中微子。

  就是所谓陶轻子型中微子。

 

而且,如上各激发态的粒子实际上是例如12维的多线矢所表达,而在现

有理论的量子色动力学中就把它误解为两个或3个所谓具有“味”的夸克禁闭成团。

 

      可见,所谓3种类型的中微子,实际上,就都是唯一的一种啊!

 

32.所谓“中微子两两间振荡”实质的具体说明

 

当时称作“太阳中微子之谜”的“电子中微子与μ中微子组合振荡的迹象”,是因为太阳发出的大量粒子中在太空分布着一定密度的电子和中微子,会以一定的几率,按2.结合成缪轻子。而缪轻子又与中微子结合成派介子。而派介子又会以一定的几率,转变为缪轻子和中微子。形成似乎是电子中微子与μ中微子的振荡。

 

当时称作“大气中微子之谜”的“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振荡的迹象”,是因为大气中也布着一定密度的电子和中微子,它们既会以一定的几率,形成缪轻子和中微子,也可交替地以一定的几率,形成陶轻子与中微子。形成似乎是陶轻子中微子与缪轻子中微子的振荡。

 

现在,在大亚湾核反应堆附近,也分布着一定密度的电子和中微子,既会以一定的几率,,形成电子和中微子,也可交替地以一定的几率,形成陶轻子与中微子。形成似乎是陶轻子中微子与电子中微子的振荡。

 

可见,它们都是唯一的一种中微子,在不同的情况下,交替地与相应

的其它粒子同时出现,并非3种类型的两两间振荡。

 

   这样,就非常清楚地解释了,现有理论误判:所谓“中微子有3种类

型,且两两间振荡"的实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65497.html

上一篇:大象还击不文明游客,另一游客替罪
下一篇:祝51节愉快!
收藏 IP: 221.219.118.*| 热度|

10 曹广福 吕喆 邓旭坤 李学宽 罗帆 杨正瓴 吴吉良 wgq3867 everybodycome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