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xyeco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

博文

有关农业政策的调研座谈记录二

已有 3832 次阅读 2009-8-13 22:12 |个人分类:农业经济政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特色农业, 现代农业, 农协、农村土地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在20088月份,就中国特色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民合作、农民组织化等问题,求教于农业政策领域的一些知名学者和政府官员。如下是整理出来的座谈记录。愚以为,其中有许多睿智的思想,故分两篇博文以记之。

 

受访者3

第一,中国特色农业不一定是小农经济。象荷兰这样的国家,人均耕地很小,但农户的农产品产量并不比大农场的产量逊色。在中国,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是很弱质的劳动力。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其品质并未应用于农业农村。以弱质劳动力作为主要农业劳动力,这是做不成现代农业的。在荷兰,一个农民可以管100头奶牛,农民素质相当高,因此荷兰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几乎可以相提并论。但是,我国农民土地细碎化,农民素质低,以这种基础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简直是自欺欺人。国际上,1个农民养活10个人,这是现代农业的起码标准。我国农民的素质离此的差距还很大很大。

第二,现代农业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我认为,现代农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要有受过良好教育、健康、青壮的农民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军。这些人至少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然后接受了农业专科的技术教育,而且,这些农民应该有比较高的收入。土地细碎化是阻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应该由国家进行土地平整,然后规模化划分,最后由有能力、热爱农业的农民来承包农田,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出来。这样,劳动力比重和产值比重就能吻合起来,不至于出现两者倒挂的现象。因此,我的结论是,目前的中国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第三,财政收入大,说明中国税负重。关键的是,收上来的税很多都没有用于改进民生。教育公平问题、医疗问题等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些农村民生问题没有很大改善。比如,高干医疗与农民医疗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平等。前段时间我看到过一份材料,在1918-1919年间,苏联实施过全民的免费医疗和教育。我国现在的财政盘子这么大,应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了。

第四,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背后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农民不愿意转移,而是转移到城市里来干什么?怎么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

第五,工业反哺农业,应该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前的前7年就开始的,这是我们在90年代进行国际比较课题研究的结论。

第六,农民的自主组织性不高,是中央政府的引导不够,是怕农民组织起来,是上层不愿意农民组织起来,而不是农民自己不愿意组织起来。荷兰的合作社很多,有金融合作社等。合作社功能单一,如果是为了专业化,这样就很好了,没必要刻意追求综合性合作社。日本农协是综合性的,但荷兰的合作社就是专业性的,两者都很成功。国外的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从事销售和加工的,而不是从事生产的。荷兰有许多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合作社(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社),而不是由龙头企业来进行加工。其实,在荷兰也有代表农民政治利益诉求的协会组织。

第七,土地私有还是公有,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的是如何让农民热爱自己的土地,让农民“耕者有其乐”,让农民把农业作为自己的“命根子”来看。荷兰农业的土地就是私有和国有并存的,比如,荷兰围海造田的耕地全是国有的。我国人均耕地少,但这不足以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荷兰和以色列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是我国学习的榜样,这两个国家农民素质极高,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比例极大,生产率极高。有些人赞成在我国搞兼业农,我认为,兼业农没有专业农好,专业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在农业上,他们热爱农业,这样有利于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创新。

第八,中国的很多政策是值得商榷的,是缺乏国际眼光的。在中国,为什么粮食要由种粮农民先卖给国家(国有粮企),再由国家储备或间接投向消费市场?而不是由农民直接把粮食卖给消费者(城市居民)?肉的加工销售也一样,为什么要和城市肉厂联营生产加工,而不是农民自己生产加工并销售?南水北调为什么不是从俄罗斯贝加尔湖调水?政府官员为什么不被人大纠出来问责?

 

受访者4

第一,三农问题一直就存在,是个永恒的主题。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也同样会存在三农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国情。虽然产值比率低,但改变不了基础性地位。农业小部门化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前提农业的四大贡献,即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现在我们提农业的多功能性。虽然基础地位不变,但功能要拓展。

第二,所谓特色,还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核心特色应该是小农户。产业化本来就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提出来的。但是,产业化过程中存在产业链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摊、风险共担的问题。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市场化程度不够。

第三,关于中央政策在条件不同的地方的适应性问题。政策本身是活的,是可以创造性执行的。政策只是导向,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政策不同于法律法规,肯定不能“一刀切”。政策即使执行不好,还有可能是执行环节出了问题。

第四,工业反哺农业,无非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投资,比如在机械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其二是补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协调,主要涉及到财税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好讲。

第五,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需要合作组织。政府总体上是支持鼓励的,但这种组织主体发展还很不够。“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四者之间有个利益分摊的问题,需要提共赢和多赢。日本综合性农协,我国目前还做不成这样,而且日本农协自己也存在许多问题。其实,中国农业也有许多值得国外学习的亮点,比如农机由南到北跨区作业,这是美国就做不到的。

第六,加入WTO后,肯定是促进了农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不能因为大豆产业的问题,就否定整个加入WTO的改革方向。农产品质量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标准管理很难统一化,因为区域特征、气候条件均不统一,这是农产品有别于工业品的特殊之处。

 

受访者5

        第一,在中国发展综合性农协是没有可能性的。可以依赖村级经济组织,建立合作组织。

    首先,村集体股份制改造。村的行政职能越来越强,村集体经济很难运行下去。要对村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存在政治刚性。其次,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比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制好得多,在中国发展综合农协的黄金时段已经过去了,相反,专业合作社发展前途更广泛。最后,“公司+农户”,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公司+合作社+农户”,对公司和农户来说均是双赢的,要强调这一点。公司在原料上有需求,合作社可以从农户处帮公司收购原料,另外,农户的产品通过合作社可以销售给龙头企业。总之,合作社对龙头企业也有许多好处。

第二,很多地方官员认为,土地家庭联产承保经营过时了,要私有化。我认为,公有私有都无所谓,最关键的是要保障农户的土地权益,其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各种土地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农户权益。只要依法办事,尊重农民权益,农户的土地权益就能得到充分保障。土地流转现有许多好的做法,现在的土地制度很有弹性,只要依法,就能实现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第三,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中,在农民组织化过程中,有依赖政府建立的,如河北邯郸的合作社;也有农户看到合作社的好处后,自己自发组织起来的,并未依赖政府,如河北张素香。因此,农民组织化既有依赖性的,也有自发性的。但有一点,农民对如何组织起来并不是很清楚。政府总的观点是:农民组织由农民占主体地位,农民自办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民有的四个原则)。要确立农民在农民组织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依据是:从国际判断来看,农业经济发展有个阶段性,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会出现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后,经济发展会比较顺利,不然,城乡发展会很不协调。工业反哺农业,并不是把工业利润给农业,而是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对农业投入和补贴的增加。因此,工业反哺,应以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为主体,市场行为为辅助的。市场反哺的做法,如通过价格杠杆使之有利于农业。

第五,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转换没有跟上产业的发展推移。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六个统一”,实现城乡一体化。但要做到这六个统一,还有许多政策要调整。

第六,从结果上来讲,中国现代农业是没有什么特色的,都是专业化、高产、高科技。有特色的是什么呢?特色就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农业的路径,也就是说,是路径特色。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面临的困难有:农业弱质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其次是人才缺乏。小农户找市场的问题,产业化和合作社已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到农村资金的问题,我认为,只有发展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才能解决分散农户的资金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3-249220.html

上一篇:有关农业政策的调研座谈记录一
下一篇: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
收藏 IP: 118.249.167.*| 热度|

1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