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民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xminmin1987 以幽默对抗荒诞!

博文

文章没分量,发表在哪都是垃圾 精选

已有 13383 次阅读 2016-7-31 18:19 |个人分类:自言自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章没分量,发表在哪都是垃圾

最近读了张五常教授的一篇文章《张五常:文章没分量,发表在哪都是垃圾》,是他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演讲的录音稿。读后很有感触,我个人认为这是对时下学术界的浮躁之风的当头棒喝。在此借用他的话作为题目。

张五常教授在演讲中谈到她对写文章、对治学的态度:

做学问是为了兴趣,追求的是真理,希望的是传世。

写文章为的是传世,而不是发表。没分量的文章发表在哪都是垃圾。

但时下很多大学、研究所的教授与研究员们为了发文章而写文章,为了研究而做研究的多矣;当然,这还是好的,还有很多不会做研究的研究员,写一些读者来信似的文章,在学术圈里混的也不错,这就让人看到很不爽了。

不过庆幸的是,还有很多坚持与恪守治学原则的学者。这两天搬办公室,搬到了冯兆东教授的办公室下面,想想冯老师的严谨地治学态度,能与冯老师做邻居,非常荣幸,但也给自己增加了莫大的心理压力。

说起治学与写文章,在此想起一例:比如写SCI文章,在时下大体有三种做法:

第一种是冯老师的原创式写作,坚持自己写作修改(当然这需要很高的英文写作与学术水平)。

第二种是写中文,然后交给翻译公司全文翻译,这样速度快,也高产(但有一个问题:这文章还是你的吗?)。

第三种是不管先写中文再自己翻译,还是自己直接用英文写作,然后交给一些润色公司进行英文润色(这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也可以理解)。

第一种、第三种都可以接受,但第二种很让人不敢苟同,但时下有很多这样做的,尤其在SCI评价的激励下。尤其现在,反正科研经费花不出去,给翻译公司一些在当前科研规定下也是允许的。现在已经形成一个不小的产业链。

很多时候,真搞不明白这些大人是怎么想的。其实他们很多人英文水平跟我差不多,借助翻译工具可以读一些英文文章,跟老外交流也大体可以听懂一些,但是不会说,写不好,为什么还要逼着自己去写英文文章呢?难道就图晋个职称和那些科研奖励吗?最后写了也就扔哪里去了,不会再有谁去看,也不会流传?那科学研究成了什么?科学家们与学者们都不坚持真理,这社会还有谁在什么呢?

所以张五常教授做学问的态度,很值得我们仔细想一想:做学问是为了兴趣,追求的是真理,希望的是传世。写文章为的是传世,而不是发表。没分量的文章发表在哪都是垃圾。

当然,时下不愿意写文章的也有不少。我们研究室就有一位老师,就觉得写那些文章写出来没意思,一没有理论价值,二没有实用价值,写出来不痛不痒的,无非多了一篇垃圾文章,那还干嘛写呢?!所以至今职称都没评上去,但能坚持到现在,也确实不容易呢?

记得我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教育学院也有这么一位刘姓老师,研究方向是文化心理学、文本-话语分析,我曾经修过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课,还旁听过他的许多课,受他影响颇深。他是我们学校私人藏书最多的两人之一,另一个是国内知名辞书研究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老师懂七八国语言,可以直接读外文书,英文、法文、拉丁文都可以,但就是不喜欢写文章,如果他写的话早就是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了,很多同学把他的讲课内容录下来整理一下就可以发文章的。但他觉得积累不够,他认为一个人读书读到五十岁,然后五十岁以后才可以写点东西。但可惜,在我大学毕业后的不久听说他查出糖尿病,接近晚期了,视力已经严重下降,曾经的梦想已经很难实现,如今在学生们的支持下,他的很多课程已经做成视频和音频课程,发布到网上了。这位老师就是鲁东大学的刘兆永教授。这也是让他的学术思想得以流传下来的比较可行的形式了。在此,祝刘老师早日康复!

其实,现在坚守治学原则的人一点也不少,只是被很多人当做奇葩对待了,张五常教授就被很多人称为经济学界的“老顽童”。但恰恰是他们,在坚持着学术的原则、推动着学术的进步!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4092-993729.html

上一篇:告别“三门干部”:为什么干部提拔需要基层经历
下一篇:这个老板不地道
收藏 IP: 210.73.32.*| 热度|

40 喻海良 王从彦 崔国建 黄永义 徐晓 黄平 蔡小宁 刘全慧 黄仁勇 陈楷翰 李毅伟 武夷山 俞立平 章雨旭 吕洪波 陆玲 马志超 韦玉程 高建国 陈敬朴 冯兆东 徐令予 张江敏 徐绍辉 林辉 许方杰 强涛 晏成和 彭真明 李土荣 吉宗祥 石磊 及利 shenlu xchen xlianggg hmaoi doctor5 techne sijin2012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