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唤起人们对于知识的尊重
前几天,跟楼下一位保安侃了一会。结果他对博士的近似“轻蔑”,让我感情很受伤,尽管我现在还不是博士。但我不得不吐露一下我的心声。
他有些近乎在炫耀自己有几套房产,一月收入过万,再加之租房等等其他收入,确实不是一个博士所能比得了的。他说自己有个弟弟,在北京刚博士毕业,而且一毕业就将近三十岁了,还什么都没有。你博士又怎么样?不还是为没有房子发愁?!
这的确是现实。但是我想说的是,博士就该这样吗?博士都过得这么寒酸,怎么唤起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呢?
记得一位中科院院士曾经讲过国内某著名数学家的故事,说这位数学家整个人沉迷于数学,其他一概不懂,不修边幅,衣服穿的很寒酸。然后去国内某知名大学做数学讲座,开始学生很憧憬见到这么伟大的数学家,但是一个讲座下来,很多数学系的学生闹着要转专业。此后,数学系再也没有请过他。尽管人们依旧很尊重他,尊重他对于数学的痴迷,尊重他在数学中的成就,尊重他本人,但是却并不想过他过的那种生活。因此,这位数学家并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反而产生了坏的影响。如果他西装革履、神采奕奕的那应该是另外一种情况。
追求更好的、有品质的生活是几乎所有人的愿望(个别的不讲究的除外),因为很少有单纯的为了知识而求知的人。大家都是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改变家人的生活。在当前比较功利的社会氛围中,很难让人不功利的看待读书。所以,只有通过读书,让读书人过着有品质的生活,才能博得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
我不是第一次听到别人对于读书人的蔑视。在我工作期间就有人跟我说“读的书、出大驴”。还有就是,在一些地方,中学教师的工资不如打工挣的钱多,因此经常受到一些人的讥讽,说:读大学又怎么样,不还是骑着破自行车上下班?!言外之意,大家都懂得。
前面说这么多,我想社会还是应该关注一下研究生的生活境遇。大学毕业就二十三四岁了,已经到了自立的年纪。对于这一群体,不可能仅仅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就够了。他们还需要体面的生活,他们也还有别的需求。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中科院的研究生们大都可以体面的生活,经济基本可以实现独立。这也是中科院系统一直对本科生读研有足够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之一。至少在中科院读研究生不用为生计发愁,不用伸手问父母要钱。因此,大家大都可以安心的做事情。而其他很多高校做的并不好,或者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与国家对学校经费的分配有关,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尽管国家也在努力做,但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可能我的观点会有争议。比如一提提高研究生待遇,就有很多人出来反对说:研究生是知识的积累阶段,你们要好好学习,把本领练好,将来毕业赚更多的钱。整个还是把研究生当做学生看待。但我认为研究生不是单纯的学生,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或者雇佣关系。
对于自己,你给我多少报酬,当然不仅仅是钱的报酬,还有传授知识也是另外一种报酬,我就做值这些报酬值的活。你把我当廉价劳动力,那我就做私活。要过体面的生活,不然我过去的同事该笑话我了,读研究生把生活质量搞下去了,那就得不偿失了。但总之,要让研究生们体面的生活很重要,要唤起大家对于知识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喊,要在制度设计上给予切实的保证。要把激励搞对,机制设计很重要。
不说了,不然又有人要说我愤青了。其实我觉得我很客观。
2016年10月19日于乌鲁木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2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