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七夕时节说中国 下 精选

已有 3636 次阅读 2007-8-21 14:26 |个人分类:我也说文化|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七夕的故事是一个民间爱情故事,《史记》、《汉书》查不到的,民间故事更能代表文化。中国的民间爱情故事有个共同特点,女的都是出生高贵的,天仙、龙女、富家小姐,男的家里就不怎么样了,最好地位的可能是许仙,他,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小企业家,不过自己跑单帮。与中国民间故事不同,欧洲的故事是灰姑娘碰上白马王子。为什么呢?有一次复试博士研究生,我说,你们谁说清楚,你就不要复试,我可以说你通过了。没有人答得上。实际道理很简单:首先是婚姻制度,在基督教文明驱动下,一夫一妻,灰姑娘找到的郎君是王子,自己将来就是王妃。中国就不行了,传统文化是一夫多妻,跟着白马王子走进王府的是王爷的小老婆,骑白马来的公子哥是王老虎,王老虎抢亲来了,赶快躲吧。其次是政治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前欧洲是领主贵族世袭的,男人入赘女性家,没有地位。中国的领主贵族制度早在战国时代就破除了,特别是隋唐时代废除“荐举”制度改为“科举”,连士族的地位也被剥夺了,为平民加入统治阶层提供了机会。所以千金小姐可以培养一个贫苦出生的秀才什么的,作为自己呆在上流社会的依靠。中国制度的无贵族世界,是一种先进的。“灰姑娘-千金小姐”的案例说明,文化各有所长,全面贬低中国文化是没有道理的。

说七夕,还是回到牛郎织女这种仙与凡人的故事。在众多的仙与凡人的民间爱情故事中,《槐荫记》的故事起源最早,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就有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偿债的正式记载。在这个故事里,董永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孝,第二是读书人。这完全符合汉代“士”的标准,董永这种人是可以举孝廉,成为当时的统治阶级人士的。在有些民间传说中,董永与七仙女生了个儿子,就是董仲舒。由此可见,《槐荫记》故事承担的儒学道德说教的责任。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牵牛、织女是作为星辰提到的,没有提到爱情。让他们成为恋人是东汉末年了,《古诗十九首》所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已经是爱情故事了。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故事流行起来,而且形成了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妇女们拜织女,并结彩缕、穿七孔针、查看蜘蛛结网,据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换言之,这里带有劳动特色。有人说这不是爱情,是爱情的,因为牛郎织女完全是农民或者说庶人的代表,他们的爱情需要劳动来维持。所以在牛郎织女的道德的说教中,成为了对劳动的赞美成为了与忠贞不渝的赞美一样的主题。

这种神与凡人爱情故事的继续演变是《白蛇传》。据一些河南专家考证,白娘子的故事最早的版本是北魏年间的河南博爱县传统剧怀梆《白蛇精闹许仙》,不知道原来的故事情节。唐代、宋代的白蛇故事都是教诲年轻人不要贪财好色的,不然碰上妖精。到了明代冯梦龙整理并辑入《警世通言》的宋元话本《白娘子峰塔永镇雷》,使白蛇传的爱情基本成型了。值得注意的是男主角已经成为了商人,女主角也不再是仙女而是从妖精走向神人的。白蛇的主要行为不同于帮助丈夫读书的七仙女,也不同于帮助丈夫经营小农经济的织女,成为了从事商业活动的有一定独立地位的女医生,是一种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平民文化。当然城市为中心文化、平民文化的地位没有最后确定,所以后来人们安了尾巴,白娘子生了一个入仕的儿子。我曾经做个一个梦,在竹林里走着,突然一条竹节化成小青蛇扑到我身上,我有些不知所措。后来有个据说太白金星的白胡子老人出现,太白金星说蛇是青帝的女儿,我有责任帮助她。我这个梦反映了我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士大夫情结,我们要给作为平民的蛇而不是仙女一种仙的地位才承认她的地位和价值。所以在中国白娘子的平民文化和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在中国的胜利还没有完成。这是另外的话题。

《槐荫记》到牛郎织女再到《白蛇传》,我们看到这个文化背景从士人社会到庶人社会,进而到商人社会,核心价值在变,女性的地位在变。从依附到平等再到相对独立。这就说明文化本身在演变。但是中国爱情故事的演变,有两个不变:第一是女性始终处于较高的地位,虽然从天帝的女儿降到了妖精;第二是女性都是劳动者。这些爱情故事传承了中国的文化特点,没有天生的阶级,强调勤劳致富。这种特点导致中国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至少是在南宋以前是这样。这就是文化的进化,有基因般遗传的进化。如果我们废除这些文化符号,我们的文化就不能传递了,结果“中国人们没有天生阶级,强调勤劳致富的文化”,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就丧失了。今天在我们千方百计保护生物多样性,千方百计保护“原生态”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强调文化多样性,为中国文化留些生态空间,留一些文化原生态的东西。对民俗节日的官方认可,就是创造这样一种生态条件。今天当我们通过教堂式的“会议”来宣传作为民族文化美德的“八荣八耻”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更大的社会力量来实现,而把传承中国民族文化中美好的这些民间节日确立为官方节日,比一年到头天天开会学习都有效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11-6287.html

上一篇:考察日记二则
下一篇:关于中国人早期历史的外行想法:从科学与管理学角度偷看历史之三
收藏 IP: 210.7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