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庄子》中的浑沌3----中国文化中的混沌漫谈4

已有 4691 次阅读 2014-3-6 08:54 |个人分类:科研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混沌, 庄子, 技术悲观论

“浑沌氏之术”

   《庄子·天地》中有段生动有趣而且寓意深刻的寓言,像场三幕短剧。第一幕出场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和汉阴丈人,由机械谈到身心;第二幕是子贡给自己的学生解释自己与汉阴丈人谈话后的感触;第三幕是孔子和子贡出场,孔子评论汉阴丈人的思想渊源。全文如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

   曰:“孔丘之徒也。”

   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在第一幕中,面对子贡的灌溉机械化建议,汉阴丈人阐述了他的逻辑:机巧器物机巧事由机巧心态心灵失纯灵魂不定大道无存。汉阴丈人的这套逻辑让子贡折服,后来丈人继续批评了子贡的老师孔子及其学派哗众取宠、拙于修身。第二幕里,汉阴丈人的话让子贡做了深刻反省并向弟子解释了自己的所得。原先只是功利主义者,追求事半功倍,现在理解了还有更重要的德行完备、形体健全、精神饱满。到了第三幕,孔子指出丈人是修习浑沌之术的人,清澈天真,自然淳朴,体认内心,持守专一。“识其一,不知其二”可以理解为求内心单纯而不外分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汉阴丈人的逻辑是技术悲观论的雏形。技术悲观论认为,技术发展有危险的一面,甚至主要是危险的一面。两千多年前这位丈人对灌溉机械如此,两百来年前有人对汽车的发明也如此,现在对转基因技术还是如此。尽管面对的技术不同,对危险的判断有异,但技术悲观论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一脉相承。

 

   尽管《庄子·天地》的本意无疑是肯定修习混沌之术的汉阴丈人,孔子和子贡只是作者笔下的陪衬。当文本自身有其主体性。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子贡的见贤思齐、闻过则喜,因此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在学问、政绩、经商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现,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传列》和《史记·货殖列传》都用相当笔墨加以肯定。也看到了孔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很有学术领袖的风范。反倒是汉阴丈人,有些偏激执拗。当然,混沌之术本身确实可能很高明,只是丈人的修习恐怕还没有到家。后来梅尧臣和秦观的诗,也都表达了对汉阴丈人的微词。

 

   再引申一些,汉阴丈人这类人应该是社会中的低调静观者,相对而言,孔子、子贡是比较高调的活动者。在上述寓言中,低调的静观者成为高调的批判者,而那些高调的行动者却成为低调的倾听者。这确实有吊诡之处。套用诗人北岛“回答”中的著名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句式,我们说,高调是低调者的兴奋剂,低调是高调者的护身符。鲁迅在课堂上说过段耐人寻味的话,经学生记录后收入《华盖集·后记》:“讲话和写文章,似乎都是失败者的征象。正在和运命恶战的人,顾不到这些;真有实力的胜利者也多不做声。譬如鹰攫兔子,叫喊的是兔子不是鹰;猫捕老鼠,啼呼的是老鼠不是猫……。又好像楚霸王……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等到摆出诗人面孔,饮酒唱歌,那已经是兵败势穷,死日临头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773478.html

上一篇:《庄子》中的浑沌2----中国文化中的混沌漫谈3
下一篇:宇宙生成论中的混沌1----中国文化中的混沌漫谈5
收藏 IP: 116.232.61.*| 热度|

2 王荣林 汪秉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