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科技大学校友办的鲁焱致主任给我打给电话,说校领导到上海看望校友,邀请一些校友相聚。时间是下个周五上午。那个时间正好没有事情,我就欣然答应。后来收到学院领导的通知,那个周五下午,有场答辩。我既不是运动员也不是裁判员,只是打酱油的观众。我算了下时间,正好校友聚会后过去。不过校友聚会的事情就一直没有消息了。直到聚会前一天,鲁主任短信通知我,聚会定于晚上五点半。这样就是听答辩之后过去,间隔有些长。我看附近有个没有去过的小公园,如果早到,可以去转转。
那天台风来袭。捧场答辩后,我决定乘地铁过去,这样安全些。时间倒是恰到好处,提前十分钟到了约定的地点。房间里只有一个人。我报了自己单位姓名,发现原来是上大的同事,复合材料中心白瑞成研究员,比我低许多届的校友。后来服务员告诉我们,聚会改房间了。领我们去新的房间。好几位校友已经到了,包括张罗聚会的鲁主任。
很意外见到同班同学杨浩源。在大学时他是排球校队的主攻手,我只踢足球而且连班队都进不了。不论运动的种类和品级都不同。因此开始接触比较少。后来快毕业时,聊得比较多,成了最好的同学之一。毕业后我们还有联系。他分配时去了济南,而没有回故乡包头。我们通过几封信。毕业后还通信的大学同学只有他和邹积国。他还帮我在济南买了本《六祖坛经》。很长时间,我能记得自己的书是哪里买的。后来他有女朋友了,还给过我一张合影。这个我无力对等了,因为我还没有女朋友。再后来他到上海创业,作材料试验机相关业务。我已经在上海工作,我们在上海也聚会过,但次数很少。他忙生意业务,我忙非生意事情。好久没有见了。这次见面知道,他的企业很好,两个合伙人,年销售额数千万,在国内不能进前三也能进前五。真是厉害。也有了第三代,享受天伦之乐。
已经到的校友还有位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尹衍升教授。他是我们的学长,75年入学。2004年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他很自豪地说是少数工农兵大学生入选者。我们三人是聚会中最老的校友了。尹教授还最远,从临港过来,开车要九十多公里。另有位通讯企业的年轻老总冯小圣,我居然看成孙小圣,显然是联想到孙大圣导致失误,罪过。还问他,“孙大圣是您什么人?”他说,“人家一般都问他,‘冯小刚是你什么人?’”
聚会的召集人张志强校长也在。前几年我回母校时,与他一起吃过饭,他当时还是副校长。他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到钢院教书,入职比我晚一年。但我家在鞍山,学校没有宿舍,所以与外系的青年老师不熟悉,当时不认识。后来杨路书记也来了。他已经卸任书记,但仍担任校友会顾问。我读书时,他是校团委书记。我参加的文学爱好者协会到辽阳活动,他领我们去的。后来当了校长,再后来当了书记。有次在交大门口遇到过。
校友陆续到齐,聚会开始。杨书记和张校长先简单说几句。然后各位校友自我介绍。多数在企业,还有位海归青年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在研究所,高校似乎就三位。宝钢的比较少,因为中午已经专场聚会过一次,校领导真辛苦。这次是70年校庆。我很意外,记得建校是58年,应该是60年校庆。杨书记解释,58年成立鞍山钢铁学院之前,还有十年。这个过去真不知道。到会的还有位校友办的副主任徐会,她是陈忠基老师的硕士生,陈老师给我们讲过热工学。我留校工作不久力学教研室合并时,他是力学教研室主任,后来还当了系主任。徐会的同学王波曾跟我读博士。世界本来不大,钢院更小。
当年所在的系现在叫学院变化也不小。同班同学项英华在那边当教授,已经退休。上次去的院长于晓光教授也卸任。现在的院长是赵宝生教授。我快离开时,他从北京大学力学系本科毕业去教书。认识但不熟悉。后来他在北大读了硕士和博士,导师似乎是王敏中教授,与我导师同辈的资深学者。我们似乎在力学教学会议上见过。
小圣老总有重要的应酬,先行告退。后来尹教授住得远,也先走了。杨浩源的工厂在奉贤,也要开车七十多公里,八点半左右也先撤了,我跟他一起离开,乘地铁回家了。
校庆我参加不了。届时在出访。真是不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