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随父母到上海探亲,虽然在伯伯家住,但也去过小姑妈家玩。小姑妈的家的房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寻常之处是有个院子,院子里还有两株树,一株是泡桐树,还有一株也是泡桐树。所谓不同寻常,与上海相比,能见到土地比较难,当时上海好像都是石板地或者石子地;与东北相比,泡桐树很罕见,常见的是杨树、柳树和松树。
房子本身是两层的house,姑父家的私房,建于1948年。私房的维修很成问题。特别在过去,只有公家房产部门时。这个房子建得晚,当时可能还不太需要维修,所以挺到了后来,不是公家垄断了。我爷爷的私房就没有挺过来。在五十年代献给国家了,因为实在出不起巨额的维修费用。所谓“献”,其实也是拿了公家的钱,完全是象征性的,即使在当时看也是少到微不足道。文革后,亲戚也想把房子讨回来,所谓落实政策。但文革前主动上交并且拿了钱的房子,与文革中被强占的房子不同,没有什么政策可以落实。
房子是姑父家两兄弟住着。小姑妈家这边,楼下有一大间,另外有厨房等。有条很窄很陡的木楼梯上去,楼梯转弯处有一小间,上面有一大间。楼下的大间,曾是饭厅,后来长子结合在这里住过。搬走后,好像做过客厅,前年春节我们陪母亲去看小姑妈就是在那里聊天。现在是最小的儿子用。楼上大间一直是姑妈的卧室。那个半层处的小间,小儿子没有结婚时好像住在这里。顺便一提,姑父两兄弟长得真像。88年旅行结婚到上海,见到姑父的兄弟我就叫姑父,被新婚太太好一通嘲笑。房子不断改建维修,现在也有了抽水马桶,过去用马桶。
这种私房,最好的结局其实是动迁。姑妈家运气不好。东西和南北两条马路的扩建拆迁,都正好到她的房子停止,因此也没有机会动迁。现在似乎要保护老城区,动迁的可能就更小了。
前些天去本来想看看小园子怀旧的。但这次注意到,小院子连同泡桐树都没有了,这块空地见缝插针地盖起了棟两层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