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如何有效降低癌症的高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有xiao延长癌症患者寿命

已有 3816 次阅读 2014-8-1 22:05 |个人分类:潘学峰论衰老健康|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但生了癌症还活着的

 

如何有效降低癌症的高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有xiao延长癌症患者寿命

 

 

中国的癌症发病率较世界平均值高出了15.78%22:19);而中国的死亡率又较世界平均值高出了近半数,达42.1%27:19)。带癌生存率只有平均值的78.9%,整整少了两成多(21.1%15:19

 

 

一、中国大陆癌症高发的原因

        1、恶劣的居住环境

        2、恶劣的食品安全

        3、恶劣的饮食文化,烹饪 营养均衡

        4、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少运动、熬夜(打麻将)、高脂肪食物....)

 

二、中国大陆癌症高死亡率的原因

        1、人民素质(健康)

        2、中医药的干扰

        3、做不到三早,一发现就晚期,不治

        4、缺乏社会互助民间组织

        5、医务人员不专业。乱用药,过度/不足治疗

 

三、中国大陆带癌生存率低的原因

       1、与item二交叉

       2、经济原因,治疗难以保障,经济水平不能支撑

       3、社会负担、家庭负担重,缺乏社会保障,引发身心压力负荷重

      4、社会医疗服务水平较差

      5、社会歧视,不重视,以为得了癌症是不治之症,不治疗等死(观念)

      6、不愿拖累家人,自杀

       

更多内容请见《每个人的医学》200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

 

 

 

 

以下是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的何裕民的博客文章

 

 

2013年年底,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了全球最新癌症动态。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新增1410万例癌症患者,中国新增306.5万例,占22%;全球820万人因癌症死亡,中国占27%,即220.6万人死于癌症;全球3260万人带瘤生存,中国占15%504.5万人)。(源自2012年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2012

上海紧接着发布了上海癌情报告,每天有150人被确诊罹患癌症,全年则约5.5万人;每天有100人死于癌症,每年超过3.6万,每年癌症新发病率早就超过300/10万,紧逼400/10万;而印度仅仅是100/10万上下……。上海的癌情,已经达到国际高水平。

“癌症是绝症!”这是时下多数人对癌症的认识,且影响深广。这些权威数据一经公布,再一次激起了国人对癌症的高度恐惧与不安!一时间,各种媒体竞相转载分析,对此,我们也需要深入进行讨论:

 

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突显巨大差距

首先,上述数据体现出的差异,需要具体解读: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不含港澳台)134735万;20111030日联合国报告全球人口正好达到70亿。两者时间上恰恰可以比较,可见,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19%。我们可以以人口基数做出同口径的比较。中国的癌症发病率较世界平均值高出了15.78%22:19);而中国的死亡率又较世界平均值高出了近半数,达42.1%27:19)。但生了癌症还活着的,却只有平均值的78.9%,整整少了两成多(21.1%15:19)。很显然,差距是巨大的,中国人的癌症现状,令人不安,令人羞愧!

发病率明显偏高,死亡率更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存活率却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这是包括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平均水平!这,难免让业内人士及所有相关者汗颜及惶恐。

也许,这些数据还不够醒目。我们可进一步解析:全球3260万人带瘤生存,中国则为504.5万人;我们仍以人口基数为准进行比较,全球癌症患者存活率为0.465%3260/70亿);中国则仅有0.374%504.5/134735万)。即,每100人中,世界平均有0.46个人生了癌存活下来,中国发病率比他们高,活的却只有0.37个,只有平均值的8成左右。

如果拿美国与上海的水平相比较(美国国家与上海地区的癌症年发病率相近似,都是350/10万;故基线一致,可以比较),2012年当时官方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有1370万个癌症存活者;美国总人口3亿多一点,其癌症存活率为4.56%;为国际平均水平的约10倍。上海近期有两个数字,存活者是25万,一份官方数字说每百人里正好有1人生了癌还活着(2012年);近期则为每百人里1.79人生了癌还活着(2014年)。笔者分析,是统计口径不一,25万人癌症患者活着是事实,原先的统计可能是以生活在上海的总人口为分母计算的(近2400万,正好1%);这次恐怕只是以户籍人口作为分母的(1426.93),那就是1.75%,数字差不多。而我们门诊上,半数上海患者是外地定居在上海的新上海人,但多数户籍仍在原居住地。因此,以户籍为分母,显然不合适,虚高了存活率。即便是虚高了的数字,上海可以称雄全国(这是我们一贯认为上海的确是全国癌症康复水平最高的);但与美国相比,仍然是差距巨大,只有他们的1/3左右。更何况,1%的存活率可能是最准确的数字,那只是别人的1/4.5,差距太唐突了!同样的生癌人数,他国活下来的有4.56个,我们只有1个多一点!多死3.5个人。

2008年,笔者在《癌症只是慢性病》一书里有过统计比较,认为上海是全国癌症治疗及康复水平最高的(也是发病率最高的)城市。但与美国相比较,差距巨大。上海五年生存率约在3540%;生了癌平均可以活3.54年左右;现在,略有修正,有所进步,生了癌平均可以活4.5年(25万存活者/5.5万每年新患者)。美国的五年生存率在6575%(高的乳腺癌达到90%以上),生了癌平均可以活8.3年左右(1370万存活者/165万每年新患者)(2008年计算时,非实体瘤数据不准确,少算了,故统计成了生癌后平均可以活11年)。但就4.5年与8.3年比较,差距仍然是惊人的。

根据《柳叶刀》的报道:有学者对印度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域的死亡原因进行评估:随机选择的6671个地区的110万个家庭的122,429个死亡案例中,有7137例死于癌症,只占总死亡人数的5.83%。与2010年印度全国556400例癌症死亡(在总死亡中所占)比率一致。年龄为标准的每10万人群癌症死亡率在农村和城镇地区相近(农村地区:男性每1095.6人,女性96.6人;城镇地区:男性102.4人,女性91.2人)。这个数据与中国70年代中期水平有所接近(据国内资料,1973年我国的癌症死亡率在10万分之100上下)。他们不仅仅发病率低,死亡率也远远低于中国!这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全球最新癌症动态(GLOBOCAN2012)中,印度的年发病率仍在10万分之100稍多点,可见,上述数据可信度是存在的。

 

最能击垮患者的不是癌,而是恐惧与孤独

汇总上述这些权威数据,突显出一个令人难堪的尴尬:中国的癌症防治水平,世界殿后!不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即便是以最发达为上海参照);差距巨大。即便是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距离不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癌症发病率虽不一定有他们那么高(他们是高发病率、高治愈率、高存活率),却也在逼近他们的高发水平(上海已经与美国持平),但我们的治愈率、存活率却大大低于他们。

而与发展中或不发达国家相比,他们通常发病率低,治愈率不高,却也不比我国低,甚至高于我国(如印度),因此,存活率并不低。相反,中国的同比存活率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0%0.37:0.46)。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显然,我们应该找出答案!

早在10多年前,笔者就明确指出,这个差异,绝对不是医疗科技水平差距所造成的,而是观念差异及因为错误观念导致的误治加剧的。今天,笔者进一步坚持这一观点。在《癌症只是慢性病》中,笔者分析过,上海的总体医疗保健水平,并没有逊色于美国多少,几大重要指标,如: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等都明显优于美国全国水平。就肿瘤治疗来说,手术、化疗、放疗的药物及技术水平,差异也不大。就全国水平来说,尽管参差不齐,但绝不至于输给一般发展中国家!那么,问题症结究竟何在?

不久前,《广州日报》(2013.10.19)发文说:“最能击垮患者的不是癌痛是孤独”,并枚举了许多实例及专家采访加以证实。其实,这的确是揭示了中国癌症问题的冰山一角。坊间一直认为:中国癌症患者中,死于对癌症恐惧、孤独等心理障碍的,至少占1/3强,还有许多则是因为恐惧情结中,慌不择法,错误或过度治疗而亡!笔者曾经在《癌症只是慢性病》中对此做过细细分析,可以参考!笔者还在新书《生了癌,怎么办》中总结出“全民恐癌”是中国癌症患者早夭的关键,“高度恐惧+过度创伤性治疗=极高的致死率”。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问题是何以同样生了癌,中国人如此惊恐万状,方寸大乱呢?

根源在于对癌症等相关认知的偏差。因此,改变认知,就是中国改善癌症目前尴尬现状的重要且首要的一环。

笔者的《癌症只是慢性病》面世6年多,再版三次,重印近20次,广受好评,就是因为努力传播了新观点——癌症只是慢性病,改变了许多人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及看法,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816486.html

上一篇:学生花钱雇人帮助做实验写文章一例
下一篇:情种雪莱的爱情诗篇
收藏 IP: 121.218.135.*| 热度|

2 张骥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