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同济英才”亲子公益国学班招生启事

已有 2329 次阅读 2015-7-6 14:4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同济英才”亲子公益国学班招生启事

 

立己达人,教化为先。为响应同济大学众多教职工的热切期盼,新成立的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中心将于2015年暑期,开启“同济英才”少儿国学亲子教育计划,创办同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亲子公益国学班。本计划得到同济大学工会亲子协会、同济大学校友会、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将秉承“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同济精神,戮力合作,互通有无,共同为同济在职教师及周边社区之向学家庭,打造一个亲子共学、修身成德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建设学习型家庭、创建和谐社区、培育未来英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民族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尤其重视孩子的早期启蒙,《颜氏家训·勉学篇》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孩子学习人文经典和养成人格的最佳时机,过此则习气养成,杂念渐生,纵或有教,难以成化。特别是当下体制内的中小学教育,应试为先,偏于功利,忽视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所学教材随时变更,准的无依,对于孩子人格养成、学识积累及价值观形成十分不利。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读书水平在世界各国排名中每况愈下,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并没有养成起码的读书习惯,对于经典的阅读能力更是每况愈下。究其原因,在于少儿时期只在低幼、肤浅的选本教材中低效重复,无缘接触千年传诵的民族高端经典,没有读过经典的人难免心思涣散,意志不坚,动辄厌学。即使在同济大学在职教师这样的精英人群中,依然存在家庭教育不得法带来的种种问题。这是非常可悲的现实。

 

有鉴于此,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中心携手同济大学工会,共同搭建这样一个亲子教育平台,为“同二代”的早期教育助力加油。古语云:“易子而教。”“同济英才”国学课堂特别邀请《百家讲坛》主讲人、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主任刘强老师担纲总导师,并延请学有所成的优秀国学师资,为同济大学在职教师及其子女,提供长期、有效、优质的传统经典教育。相信通过亲子共学这样一种有益形式,可以让您的孩子茁壮成长,成为心地纯良、知书达理、品学兼优的“同济英才”。

 

现将“同济英才”计划及首批招生的相关情况简介如下:

 

【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初阶、中阶与高阶三级:

1、低阶(8-10岁),以《论语》为主;

2、中阶11-12岁,以《孟子》《大学》《中庸》为主;

3、高阶13-15岁,以《诗经》、《道德经》为主。

 

(鉴于体制内中小学的情况,目前仅考虑开办《论语》小学班,每班名额为30对亲子。适当时候,可开设选修课或讲座,介绍其它传统文化经典。5-7岁的孩子,如有需求,可开设《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的诵读班。)

 

【时间安排】

 

1          双休日(某个半天2小时)

2          暑期班(隔天上课2小时)

3          冬令营(短期集训,并安排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入学条件】

 

1          以同济大学在职教职工子女为主,适当开放少量名额给校外家庭。

2          学生年龄:小学班8-10岁(初中班筹备中,暂不考虑)。

3          开课时间: 2015820日(周四)

4          家长须签订承诺书:(1)积极配合亲子课堂的管理工作,保证全程由一位家长伴听,认真学习,做好孩子榜样。(2)保证按时听课,请假不得超过两次,如累计三次缺课视为自动退学,取消“同济英才”亲子教育资格。(3)组成家委会并参与相关家长志愿者活动,形成互帮互助、亲子共学的良好氛围。

 

【报名办法】

 

1通过同济大学工会、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中心报名。

2报名时间:2015710日截止,过期不候。

联系人:宋澜老师(电话:65981282);刘涛老师(电话65981387   邮箱:songlan@tongji.edu.cn

3、报名需提供家长及孩子详细信息(含姓名、单位、电话、邮箱及微信)及报名申请书一份(谈传统文化及家庭教育,500字以内)。

 

                                                       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中心

           同济大学工会亲子协会

     201563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903261.html

上一篇:猜猜科学网谁会用猪头给自己的电邮明名?
下一篇:A stupid but lucky woma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收藏 IP: 222.66.1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