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大概8岁,钻进妈妈的被窝,也不觉得羞,现在羞了,说了半天才让我把照片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最冷的那天,儿子把脚丫子放在被头,说妈妈,我实在没有勇气再往里钻啊。我斥责他大小伙子了这么点事情还叫唤。但晚上我上床的时候,发现被窝里确实像冰窖一样,坐了很长时间,还是热了一瓶水,灌到一个不漏水的杯子里放进被窝,给自己开路,才把自己钻了进去。
刚到上海那年冬天,我们也用这种办法取暖,被窝里放两瓶水,暖暖的钻进去,感觉特别好,但那时候儿子淘气,在床上蹦来蹦去的,有一天就把水瓶弄得爆了,水浸透了被窝。我们娘俩只好钻一个被窝,从此再也不敢在被窝里放杯子了。
第二天,我买了一个热水袋,让儿子晚上的时候放被窝里。那天也特别冷,我催儿子睡觉地时候,发现他自己坐在一个小凳子上看电视,把暖水袋放进被窝里暖和被子,他自己却受着冷,也不知道钻进被窝里看电视。便笑话他让被窝享受,自己却在那儿冻着。他于是上了床,睡了。
我继续握着一瓶水,坐在电脑跟前做事情。等到我去睡觉,坐在被头的时候,屁股下面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柔柔软软的,心里便知道是儿子把暖水袋放到我的被子里了。因为只有一个卧室,虽然儿子长得比我高了,还不得不和我住在一个卧室里。卧室里有两张床,呈丁字状放着,我和儿子头挨着头睡觉。早上起来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伸出手去,拉住彼此。这常常让我想起第一次拉住他的手的情况。那时候,他刚刚生出来,就放在我床边的婴儿床上,是个四边都有栏杆护着的一个小筐。我因为是剖腹,不能动,也就看不到他。因为实在想知道他是什么样子,就把手放到了他的小框了,而他的小手竟然拉住了我的手,感觉到那稚嫩的小手,那么紧紧地攥住了自己,知道手那边到底是一个有知觉的生命,便觉得自己是伟大的……我把暖水袋拿出来,顶在脚头,给自己开了一个暖暖的通道。我知道是儿子自己临睡前,把暖水袋从自己的被窝里取了出来,放进我的被窝,便觉得暖暖的,一种深沉的东西从内心里升起,我探出身子,亲了儿子一口,沉沉地睡过去了。
此后的每天,儿子都依旧在临睡前,把暖水袋放到我的被子里来。儿子似乎从小就很会表达这些小小的然而却让人感动的爱意。譬如在他们班级的拍卖会上给他爸爸买一个热水杯,曾经让他爸爸感动地觉得没有白养他。他爸爸收集各种硬币,临走时吩咐他碰到什么什么样的硬币留下来,他便忠实地执行着,好像这样,他爸爸就在家似的。
平安夜,不知道在西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按我的想象,应该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亲情,给每一个家庭成员致以祝福的时候。
我的家庭是不团圆的!他爸爸远在内地,前两天给我打来电话,说今年他妹妹病了,想把买房子时借他妹妹的钱还些,也想假期里带他妹妹来上海看病,我也吩咐他回上海前去看看我的家人。于是,他在电话里说,“不要嫌我带回家的钱少”。他带回来的钱确实少,在上海不要说过年了,平常日子都支应不了几天。但我相信,孩子会一如既往地欢迎他回来……有个朋友给我说,可能全上海,也就你一个人这么样地守着自己的家庭。
路走到这里,似乎也只能这样往前走。当年老公在上海的时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失去所有的信心,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回老家,我却不能退却,孩子还有一生的路要走,我得撑起这个家,儿子才能有空间走到自己的明天去。
可能离婚也是一种选择,在身边找个人,风雨中,可能真的会有个躲避的地方。只是这么多年,这个家已经根植入自己的生命,割舍不掉的。有很多东西,只能是孩子的父亲才能给与孩子的东西,比方那种要满足父亲的期待,和由此而产生的动力和责任感,我想,任何其他男人都不会激发出孩子的这种感觉……那天因为他父亲的事情,和儿子起了争执,他跑了,我把他追了回来。给他说,妈妈即使不爱你的父亲,这么多年,感情也很深厚了,妈妈怎么不希望爸爸能有足够的勇气克服所有的艰难,支撑起这个家?把日子过得好一些?孩子哭得更伤心了,好像自己不是爱情的结晶,整个人生都毫无意义了似的。
所以,只能这样往前走。好在儿子还算争气,他得到朋友们的绝对信任,虽然,作为母亲,我知道他有很多明显的弱点,但他追求自主的空间,独立而富有责任感,宽厚而富有包容心……也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把这个看起来不是很完整的家用爱粘和了起来。
有他,一切都是值得的。是啊,离得再近,没有爱,什么也没有。离得再远,有爱,家就是完整的,一切都会在其中孕育出来。
在这个平安夜,写下这么一段话,希望儿子记住,他曾经和他的母亲这样相依为命过,曾经这么样地用一个小小的暖水袋传递给他的母亲那样一种爱,让他的母亲,暖暖地感动过,也支撑着他的母亲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走向坚强。也希望他用这样的爱,支撑他自己走过一生。
在这样的一个平安夜,祝福所有的家庭有爱……
____________________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