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知青生活杂记之十八:自留地

已有 4068 次阅读 2016-2-12 21:2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知青下乡,插队落户,成为农民。按照当时的政策,生产队应该分给一份自留地。

我下乡的那个生产队,是每人分两分自留地。

生产队的耕地,大概有三百来亩水田和三百多亩旱地。全队人口二百多,人均二亩多耕地。每人两分自留地,全队的自留地,加起来,不到全队耕地的10%

但就是这不到10%的耕地,产出的效益是最高的。自留地产出的各种农作物,在农民的生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农民的自留地,大致是一半种菜,一半种粮。

种菜,是四季轮换的:上半年,二三月间种瓜点豆,三四月间栽辣椒、茄子,六七月间点热萝卜;下半年,就是萝卜白菜,莴笋青菜。这是当地的大宗菜。少量的品种菜,就随各户农民自己的喜好来栽种了。

粮食,大致与生产队的品种一样的。只是自留地多是旱地,少有水田,所以大春一般是玉米红薯;小春就多是小麦了。

我们同灶的四个男知青,分到八分自留地。

这八分自留地,是两块地,都是梯田。一块在坡上,一块在坡下。坡下的那块,就在知青住房的后边,离我们的厨房很近。

坡上的那块,远一点,就拿来种粮食。记得第一年,大春种了玉米,小春种了小麦。种玉米时,我们没有施底肥;而生产队种玉米,是一窝放三五颗玉米,再放一大捧牛圈出的堆肥作底肥的。所以,那年自留地的玉米收成差。种小麦,我们是行播的,但是行里的麦种撒得太多。结果,麦苗太密了,长得不好,收的麦粒都是小颗的。第二年,我们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训,尽管玉米的底肥仍然不多,但是在玉米苗长到半人高的时候,施了化肥:在每窝玉米的根土那里,放了一把尿素。这下,玉米的长势就蒸蒸日上了,杆高叶宽棒长,搞了个丰收。

在坡上那块自留地里,还种过一小块红薯;在玉米地里,套种过四季豆。四季豆是拿来做菜吃了;红薯和薯藤,就拿来喂猪了。

坡下的那块自留地,靠我们的住房近,就拿来种菜。那块三分多的地,种过不少品种的菜啊:四季豆,豇豆,辣椒,茄子,萝卜,白菜,莴笋,青菜,还有葱姜蒜;撒过菠菜,用竹竿搭过四季豆“站站”(架子);在地边种过葵花,在屋旁种过南瓜。要尝尝叶子烟的味道,就去要了十来株烟苗,种在自留地里。结果,伺候到烟苗长大了,才发现是味道很差的兰花烟(一种土烟),就没有再伺候下去了。

种菜的菜秧菜籽,是向农民要的。反正“多秧如多草,少秧如少宝”嘛,他们多余的菜秧,是草,拿过来,就是我们的宝了!肥料?我们自留地上边,就是生产队的羊圈,只要肯出力,肥料是免费的。

一开始,不知道我们四个人,每样菜该种多少,就问农民,顺便学到不少生活常识和农村文化。比如辣椒,是调味的菜,一年四季都要吃的,就要种得多。收获的时候,或是晒成干辣椒,贮存起来;或是把新鲜辣椒洗净晾干后,用刀铡得细细的,码上盐,放进坛子里密封起来,做成铡辣椒,随吃随取。种辣椒时,正是当地的旱季,少雨,天天大太阳。栽上辣椒苗后,要浇上一瓢定根水;以后的十多天,每天早上都要给辣椒苗浇水,直到辣椒苗成活。浇水不勤,辣椒苗就难以成活。农民就说是“晒不死的辣秧,打不死的婆娘”。又如茄子,农民说,每人种上十株,足够了。开始不信,想:一人十株茄子,哪里会够呢?长出茄子来才晓得:茄苗是边开花边结茄子的,下边的茄子摘了,上边开出的茄花又长成了茄子,越摘越多。茄子是耐摘的,与砍一棵、吃一棵就少一棵的白菜,拔一个就少一棵的萝卜,是大不一样的啊!

自留地的生态最盛期,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有一次,那是一片绿色葱茏啊!六月间,热天,地里的四季豆、豇豆的藤蔓和绿叶爬满了一人多高的竹子“站站”,长长的藤蔓伸向空中,随风起舞;“站站”里面的苗上,挂着肥嫩的四季豆和长长的豇豆。辣椒地里,大大小小的辣椒和白色的辣椒花,挂上了齐腰高的辣椒苗。还有小块的葱蒜地。地边,是一排向日葵。十一二月,冬天,地里的大白菜、萝卜、莴笋、青菜,是一片生态绿。

上一茬蔬菜的盛期过了,就要腾地,把残存的枯苗去掉,准备下一茬蔬菜的栽种。腾出地后,重新翻地,开沟整土,施肥打厢,栽种蔬菜。不多久,自留地里又是一片菜绿。

从腾地到菜苗长大成菜,是缺菜的时候,一般是在三四月间和八九月间。每年开春后,冬季的蔬菜,如萝卜白菜等,纷纷抽薹开花,退出我们的餐桌;而腾地后栽种的菜,如四季豆、辣椒,还没有长大。所以,三四月间缺菜。同样,八九月间,春季栽种的菜退出,而秋季栽种的菜尚未长大,也缺菜。为了对付缺菜,我们学做了水豆豉、铡辣椒,也做过一些干菜;在社员家的石磨上推过豆花,做过米凉粉。

我们的自留地,对得起我们的伺候和汗水,为我们提供了四季菜蔬。老社员对自留地,则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和汗水,更是一家人生活物资的重要来源。当年,是不准许农民把自留地里生产的蔬菜拿去卖的,农民只能悄悄地在私下互换和买卖。如果被发现了,东西会被没收,叫做“割资本主义尾巴”,卖东西的农民会受到批判。最后,没收的东西哪里去了?谁都不知道。

那时,煮饭,是把米下了锅,再去屋后的自留地里摘菜。然后,洗、切、炒,一二十分钟后,一盆香喷喷的菜肴,就上了我们的餐桌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8125-955806.html

上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七:做临工
下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九:四大牲畜
收藏 IP: 183.64.203.*| 热度|

7 张晓良 刘钢 姚伟 胡文政 武夷山 李永丹 deciphe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