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知青生活杂记之十六:砍柴

已有 3505 次阅读 2016-2-2 17:2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知青下乡,面临的第一关,就是煮饭的柴火问题。

刚下乡的那几天,煮饭的柴火是队上提供的。但是,生产队不会一直免费提供的,而知青是一直要吃热食熟饭的。所以,需要柴火。

有的地方产煤,煮饭、取暖可以烧煤。不产煤的地方,就只有烧树木、草和农作物秸秆了。

我们下乡的那个生产队,附近不产煤,但是背靠大山,大山上有大森林啊!

生产队的汉族农民,大多是从南面的云南迁来的。而以上世纪50年代初,渡过金沙江北移而来的居多。据当地老贫下中农的“忆苦思甜”回忆,那时,则木河两岸还是一片深山老林,几人抱的大树比比皆是。最初的移民们在烧荒种地的同时,也伐树为柴。随着田地的扩展,森林也由密变疏,从平地退上山坡。砍树最厉害的是1958年公社化时期,办公共食堂,砍了大量树木做伙食团的柴火。此后,成片的森林基本在河谷中绝迹,只能退居于较高较远的山腰了。到了我们下乡的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成片森林更是上移到更高更远的二半山上了。

但是,没有柴火,煮不了熟饭啊!既然住家附近没有能够砍伐的树木,就只有进二半山的老林里去砍柴火了。

当地农民砍柴,都是一年砍一次,一次砍来的柴火,要用一年的。所以,一户农民,一次要砍几千上万斤柴。砍柴一般是在旱季后期的34月,白天较长了,气温不冷也不热,天气适宜;5月的雨季未到,春耕尚未开始,地里的小春也没有成熟,农活不多。于是,抽出三五天,上山砍柴去也!

依据贫下中农的经验,我们也准备在3月上山,去砍足一年用的柴火。我们4个男知青一个灶,一年的柴火怕是要好几千斤的。所以,要砍个好几天,要做准备的。

进林子砍树,不管是作木材还是作柴火,都是要到所在公社开出证明,再去县林业局、森林经营所办理伐木证,缴纳伐木税的。但是,大多数社员是“能不办就不办,能躲就躲”的。我们也没有办。

到了砍柴的那天,我们4个男知青起了一个大早,一人背上一个背夹。背夹上绑上磨得铮亮锋快的斧头,挂上昨晚煮好的一大包红薯,这是我们的午饭。太阳刚出山,我们就已经爬到了山腰,要进沟了。

从山脚到山腰的路,虽然是盘旋在山坡上的小路,但走的人多,路基比较稳实,路面也比较宽,走起来是放心的。沟里的路就不一样了:路在下方的山沟和上方的山坡、乱石和杂草之间穿越盘绕,路窄而陡。穿过沟的路,是一片乱石,要跳着走;沟坡上的路,路旁时而有茂密的刺人、蛰人的草,如荨麻;也有不少路,就是在上面山坡上垮塌下来堆积的乱石碎石堆上的。走碎石路,是要特别留意的,一不小心,脚下的小石块就会向坡下移动,人就会随之失稳而滑倒。我们公社有个知青,在交公粮时,背了一百七八十斤谷子,下山走过碎石坡路时,坡陡,碎石多,人背得重,走得快。脚下的碎石块一移动,人就站不稳,一滑,一脚前伸,后曲的另一只脚被背上那一百七八十斤谷子坠下压住,生生地伤成骨折。

进了沟,两侧坡上都是树木浓密的林子,上方的天空只剩下一小块,天色显得阴暗。爬山爬得满身大汗的我们,凉快起来。

走了一阵,到了选好的砍树地点,大家放下背夹,喘口气,拿出斧头,开始砍柴了。

砍柴有三步:砍树,劈柴,运柴。

砍树,不言而喻,就是拿斧头砍树呗!其实,在山坡上砍树,也是有技巧的:人站在树的上方,向下砍,腰弯得厉害,砍几下就遭不住了。人站在树的下方,是向上砍树,不好使力,费劲。最好是站在比树根略低的侧方坡上。树上的砍口要选在离地面一尺左右,砍口低了,容易砍到地上的石头,伤斧;砍口高了,留下的树桩高,砍下的树就短了,可用的柴火就少了。砍口砍到树心之后,要抬头看看树,估摸树倒的方向。继续砍时,要随时留意,以免被倒下的树砸伤。

要砍的树,不要选择太粗太细的,最好是从碗口粗细,到一尺树径的,都是我们的砍伐之列。

砍树后,要把砍下的树,就地剔去枝桠,把树干拖到一个就近的宽敞地方。

这是第一步:砍树。

然后,开始第二步:劈柴。

所谓劈柴,就是先把树干砍成长一米左右的一截截树筒子,再把树筒劈开,劈成一块一块的木柴块子。

把树干砍成一截截树筒,是单人活路,一个人干的。劈柴,就需要两个人配合,一起干了。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两人面对面站着,中间地上放着树筒,两人对着树筒轮流抡斧,把树筒劈开。落第一斧时要辨认树纹,认清树纹的走向和结节,选最容易劈开的地方。选好之后,要招呼一下对面的人,我要开砍了。然后,是“嗨”的一声大吼,把斧子用力砍进树筒里。第二斧,也是“嗨”的一声,顺着头一斧劈出的树纹落斧,力争落斧顺着树纹把树筒“胀”开。顺利的话,几斧就可以把一截树筒劈开,裂成两半。以后再半块半块地劈,就容易多了。

树的树纹,是长得不一样的:树纹顺直的树,易砍易劈,也易于加工为木材。树纹扭曲的树,砍时费劲,劈时要依照它的树纹来落斧,才不至于费老大劲也劈不开。树纹极扭的扭树,很难劈开。有时,对劈的两把斧头都陷在树筒里,拔不出来,就只有动用铁楔子,把铁楔子顺树纹打进去,把树筒胀开。我们有次砍到一棵直径约二尺的松树,高二三十米,放倒后才看出来,是下直上扭的,树的中、上部扭得特别厉害。砍树筒时就费了大力,劈柴时更是恼火。劈成的柴块也是弯弯扭扭的,不成模样。

才劈成的柴块,湿湿的,沉沉的。就在劈柴的地方,就地把柴块架成井字形的中空柴堆,让山风吹去柴块的一些潮气。如果柴堆被他人动过,也容易看出。

第三步,就是运柴了。毕竟,砍下来的柴块,要运到自己家里面,才是自家的柴火啊!

把柴块从山上运回家,是全靠人用背夹来背运的。

把背夹平放在地上,凸面向上,再把柴块一块块地摆放上去。背夹的中段,是放柴块最多的,要放两三层。背夹的上段,也要放一层柴块的。这样,背起来省力些。然后,用绳把柴块捆好。再把背夹立起来,左右摇晃几下,确保捆牢实,不会半路散架。然后,把捆好柴块的背夹,挪到一个坎上。人在坎下背,背夹好上肩,起身也容易些。

我们四个知青,每人背上是一百多斤柴块的背夹,手拿一根打杵。顺着弯曲的山路,一步步地下山。走一个多钟头,把柴块运回家。

在山里砍树的那几天,每天都要运柴回家的。在太阳还没有落坡时,从山上背上柴块出发,到家时天色已快擦黑了。放下背夹,还要煮晚饭,准备第二天的午饭干粮。第二天,还要上山啊!

砍了几天,估计一年的柴火已经砍得差不多了,而运回家的只有一小半。这时,就可以白天出工,只是早上运柴了。连续十来天,都起个大早,爬上山,把留在山里的柴块,装上背夹,运柴回家。一去一回,约需三个钟头,回来吃了饭,还赶得上白天生产队的出工。

在山里砍柴的几天,饿了只有红薯干粮,渴了就喝山溪的矿泉水。干得满身汗,就只穿一条短裤,继续干。最辛苦的是两只手掌,第一天就起了水泡,然后是血泡。泡破了以后,拿斧头砍、劈,一使劲,手掌就痛。到后来,只有用毛巾包住手掌,才能握住斧头。

砍树和劈柴用的斧头,也是有所区别的:砍树的斧头,要锋利轻薄,抡起来轻便,砍下去入木。劈柴的斧头,要厚而重,一斧下去,力足斧沉,是劈树裂柴的利器。

砍了几天柴,再运几天柴,整个砍柴过程要持续十多天。直到把山里砍下、堆放的柴块都背回来,一块块地堆码在厨房的梁上。看着那堆满半间屋梁的柴火,大家才舒了一口气:今年煮饭的柴火,够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8125-954109.html

上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五:拒绝变傻
下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七:做临工
收藏 IP: 220.174.1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