菂园紫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qq 章启群随笔、杂文集

博文

开放私立大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已有 4803 次阅读 2009-6-4 15:4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教育, 教育改革, 私立大学

开放私立大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问题一: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

中国人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李远哲、钱永健。获得菲尔兹奖也有中国人:丘成桐、陶哲轩。但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现在中国大陆的所有小学、中学、大学无关。
从概率上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的人大约130-140万。这个数字不知是杨振宁、李政道时代留学生多少倍。从投入上说,大多数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尽其所能,我们的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至少比西南联大要不知多多少倍。在大陆受过教育的30到40岁的中国人大约在一亿以上,为什么没有一个能获得诺贝尔奖?
更令人惊奇的是,五四那一代人,不仅出现了一些文化巨人,还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华罗庚、周培源、陈省身、钱学森、李四光、严济慈、苏步青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全球科学界的翘楚和领军人物。而他们作出代表性成果的也都在三十多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培养出几个这样的科学家?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问题可能不仅仅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而是在整个中国教育。
科学创造的一个根本动力就是兴趣。兴趣也是一种乐趣。现在的中小学生们在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重压下喘息,在各种各样的考试前打拼。他们每天的睡眠基本不足,甚至周末还有奥数、英语、艺术、美术等各种补习。在考场上身经百战的现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们,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熬到博士的时候,他们对于科学还有真正的兴趣吗?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谋生、过好日子,还是一如既往,保持一种旺盛的兴趣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呢?(可以做个调查:那些中学的数理化奥林匹克金奖得主现在的职业是否与科学研究有关。)而我们的前辈却不是这样,他们终生保持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这可能就是他们与现在孩子的根本不同。
可以说,消磨了孩子们终生追求科学的兴趣,是当下教育的一大弊病。
从未来着眼,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自己完整的科学研究队伍。中国不可能从外国引进最尖端的科技人才。我们必须要自己培养一流的科学人才!

问题二:被遗忘的“大多数”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压倒的重心是学习知识。即使这种教育在德育和素质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似乎也在所不惜。然而,不能够上大学特别是理想的大学的人还是大多数,而这个大多数却被学校和社会遗忘了。
现在社会和媒体对于中小学生关注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诸如高考的状元、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牌得主等等;其次是一些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如写小说的、鼓捣电脑的、有发明创造的等等。而对于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数”,社会和媒体是沉默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大多数”甚至受到歧视。全国的中学都分为重点和非重点,重点中学也分成各种班。大多数非重点中学、非重点班的学生的身份就是低人一等的标志,他们受到的压力不仅是学习方面的,很多是人格方面的。他们甚至在自己的家人面前也没有自信。因此,他们的心理很容易扭曲、自暴自弃。中学生中犯罪的,可能主要就是这类学生。
应该说,一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科学家也许没有经商的本领,哲学家也少有高级技工的才能。尤其是在当前中国高考的恶性竞争下,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种恶劣的学习环境会给这些大多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对于个人是影响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则影响到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甚至犯罪等多种领域,其危害性是难以估计的。
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的、整体的教育,不是那种培养少数精英而伤害大多数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只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人,发挥每个人自己的潜能,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就是极大的成功。而让走出校门的“大多数”成为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甚至是具有对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小学教育真正的失败。

问题三:现代大学生中一些问题的根源

我们的中小学对于能够上大学的“少数”也进行了片面的教育。一个中小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成绩差,就一切不好。学习成绩实质上被当作衡量一个中学生全部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也影响到社会和家庭。成绩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也不被在意。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也不能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赞赏(除非他们舍己救人光荣牺牲才得到社会的肯定)。那些上大学的孩子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宠儿,他们是伴随着阳光、鲜花和掌声一路进入大学的。
但是,聪明不能代替道德,智商不能代替良知。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此而碰壁,甚至走上极端。因此,现在的中国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几乎都有不适应的过程,几乎都有失落的感觉。他们具有受宠和被惯孩子的全部心理特征。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经历挫折,难以承受打击。在大学里发生的有些事件,社会上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不是偶然的。
大学几乎每年都有因考试作弊、偷盗等违法乱纪的学生受处分、退学和开除。精神出现问题的学生也不少见。更让人痛心的是,高校自杀的学生有不小的数字,而且这几年正在呈上升趋势。北京市在2007年5月8日到16日的8天时间里,有5名大学生连续自杀。2008年大学校园的杀人血案有愈演愈烈之势。10月28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发生令人震惊的杀老师案。为什么经过千辛万苦考到大学还不好好学习?还要干一些小偷小摸的勾当?还要自杀、杀人?
大学里发生的这些事情,根源都在中小学。
不能说我们的中小学没有德育和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中小学教育硬指标的情况下,我们的德育和素质教育怎么可能落到实处?与分数相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等这些东西能值几何?分数是硬道理,德育和素质教育只能是花拳秀腿。

必由之路:开办真正的私立大学

当下的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病是由“应试”而来。小学要为升中学服务,中学要为升大学服务。高考是个独木桥,我们必须要过。只要躲不过高考,分数就是硬道理。而废除高考,那样不又是文革了吗?因此,人们似乎找到一种借口甚至安慰:高考不是完美的,但它是不可替代的。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似乎都是“不完美”的必然产物。
现阶段高考当然不能废除,上大学当然要考试。但是,要考试未必就一定要玩命,未必要让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在头顶悬上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让高考成为一种人生路上顺畅的通道,而不是一道人人提心吊胆的鬼门关,这是我们思考的入口处。
对策:整治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最根本的还是从高考上思考、下手。我认为,中国高考残酷竞争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大学太少了,尤其是名牌大学太少了,即“僧多粥少”。那些试图通过增加高考的次数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在“粥”的分配上打主意,实质上是把过一次鬼门关变成多次过鬼门关,最终还是增加中学生压力和负担。要改变“僧多粥少”的状况,既不能用减“僧”办法,也不能在“粥”的分配上打主意,只有用增加“粥”的办法。
设想,如果中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达到75-80%或者更高,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达到30-40%或者更高,面对高考学生就不会这样玩命了。
问题在于,中国怎么可能办那么多的大学?政府没有那么多的钱。中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加大,可是按照我们以上设想的大学数量当然远远不够。
然而,中国的民间却具有充足的教育财力。可惜,由于目前的教育现状,这种民间的教育财力却流失到海外,投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流出的资金有多少?我没有精确统计,但可以大略估算一下。现在一个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读大学的孩子,每年的费用约人民币20万。如果每年出去1万人,就是20亿元。按照大学4年毕业计算,大约每年就有4万人在读,我们每年就有80亿人民币流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读中学和研究生。现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有100多万,每年自费出去最保守估计也不会少于1万人。这种资金流失实际上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意味着什么?中国政府1998年以后加大对北大和清华投入的力度,当时每年每校划拨6亿元人民币,据说占全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六分之一。那么当时全国的高等教育国家投入只有72亿人民币,还不到80亿!就是说,这笔流入海外的教育经费超过了我们的高教总投资,可以办十几个北大或清华!
因此,利用民间的资金办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实际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民间捐助,美国、英国的名牌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的。这是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事业的共同经验,实际上也是教育事业遵循的共同规律。
有人要问:中国现在不是有民办的小学、中学、大学吗?为什么不能缓解高考的压力?简单说,我说的私立大学,或者说全世界的私立大学,与中国大陆现在的民办教育具有根本的不同。它们本质区别在于:真正的教育投入是非盈利的,古今中外没有人通过办教育、办学校赚钱,而中国大陆现在绝大多数的民办教育都在盈利、赚钱。这些民办学校实质上就是公司。这样的学校不是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而是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办学。它不可能让教育家来管理,而是让企业家来管理。可以看出,现有的中国大陆民办中小学(打工子弟学校可能除外),与国家的中小学竞争的是升学率。它们的目的是挤出国家中小学上大学的学生。而现有的中国大陆民办大学招收的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同时在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与公办大学无法相比。因此,它既不可能成气候,也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因此,真正实现民间资金进入国家教育,唯有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体制,在办学、招生的根本制度上做出改革。同时也应该与税收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民间的教育基金会。
引进这个机制对于现有学校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现有的中国大陆公办学校,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块堡垒。改革它的弊端,也只有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才能实现。就像我们的国家企业改革一样,在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后,一切垄断带来的企业惰性、人员臃肿、低效率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种弊端(包括官本位、学术腐败),在真正的私立小学、中学、大学出现时,会得到彻底的改变。因为不这样,它们就不能生存。
当然,拯救我们的孩子,拯救中国教育,还有很多相关的事情要做。譬如,要改变人们狭隘的望子成龙的观念,要树立平等的人格尊严,要宣传普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在目前,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
1977年,邓小平毅然决定恢复高考,当年就进行招生。现在,我们需要同样的勇气和魄力对僵化的中国教育体制开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这样,国家未来怎么办?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们等得起吗?



2009年2月3日于燕南园56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486-236087.html

上一篇:如何保证中学语文教材的科学性?——从余秋雨先生的两篇文章说起
下一篇:说“季羡林现象”
收藏 IP: .*| 热度|

2 简小庆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