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理性看待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已有 4123 次阅读 2014-5-9 10:28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书馆事业, 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社会开放

   读到2014年4月30日《中国文化报》的《大学图书馆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http://epaper.ccdy.cn/html/2014-04/30/content_123777.htm)一文。文中提及“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但大多数高校将自己归入‘条件不成熟’和‘不可能’的行列。”从个人的观察看,是确实“不成熟”,即便开放,也基本为象征性开放。倒不如换一种策略,先尝试着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象征性开放。
   近年关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个有一定关注度的话题。给我的印象是,部分平面媒体似乎在“诱导”社会公众对高校图书馆有更高需求,“渴求”,甚至近乎“苛求”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发表一点浅见,希望能够更加理性看待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
   首先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必须是“适度”的,合理合法的。高校图书馆是各高校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支撑的公共服务单位之一。不妨这样想想,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高校向社会开放了吗?据笔者观察,关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重点诉求是,高校图书馆馆藏向社会提供服务,理想的状态是能“自由地”外借与阅览。请问国内有几所高校,社会人员可以“自由”出入?类似社会人员假期进入校园并意外身亡,高校“无辜地”卷入纠纷,花钱消灾,这类“旧闻”并不新鲜。
   为什么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将自己归入“条件不成熟”和“不可能”的行列?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利用的观察,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相差悬殊。两家高校图书馆,高校学校类型相同、办学层次相同、办学规模相同、所采用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亦相同,其年借阅量、年生均借阅量等数据差距太大了!其中2007-2012年各年借阅量比值均为3.0左右!有图书馆同行发布微博称,图书馆现在的编制是90人,学校刚发布的定编结果是80人,根据学校文件规定,对于目前已超编的采取自然减员的方式逐步收回人员编制,减员后空出的岗位,聘用非事业编制人员补充。类似情况在许多高校存在。笔者认为,此种情形,与当前高校图书馆年借阅量逐年大幅下降(数家馆当年与上一年比值为85%左右)是存在一定相关性的。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源缩水了,服务也打折了。当前有不少“大学城”,假如某高校馆办馆条件相对较好,馆藏资源亦丰富,相邻高校读者竞相利用,局面将如何?要知道同一高校内部抢占图书馆自习/阅览座位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原因何在?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也是有条件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有相关部门投入相关经费保障。其实当前也有少部分高校图书馆兼具公共图书馆职能,本身有相应公共财政拨款等投入,这部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情理之中。我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我没有本省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但曾办过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证,属于他们的注册读者,实际多少年来,从未借过书,套用微博的“僵尸粉”概念,我属于“僵尸读者”,实际上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浪费了一个读者证,还给两家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增添了“负担”。
   假如高校图书馆真同公共图书馆一样向社会开放,情形会怎样?有家县图书馆,纸质图书3.5万册,2014年1月至3月外借图书2.97万册,其中3月30日,借阅图书1160册。火爆的借阅情况,让该馆“人满为患”,图书管理员“应接不暇”,图书破损率“直线上升”。同比的是,一家985高校馆2013年某一天的外借量是1099册,其藏书总量为340万册,其中可外借馆藏166万册。
   为什么说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即便开放,也基本为象征性开放。”?某高校馆社会读者借阅图书情况:2010年12人借阅图书102册,2011年7人借阅图书91册,2012年33册。
   为什么说“倒不如换一种策略,先尝试着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象征性开放。”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确实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而且大有可为,大可作为,但得讲究方式方法,循序渐进。“有条件开放”中的“有条件”可以指“谁投入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向社会开放部分可以公开的(比如公益性的)数字信息资源等等。有效加强高校图书馆与所在公共图书馆、社区的合作与共享,比如:高校图书馆的一些“过刊”之类就别当废品卖了,有条件或无条件供给有需要的公共图书馆或社区图书室;不少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不妨采取措施调拨给公共图书馆或社区图书室,既缓解了馆藏压力,又“盘活”了资源,可谓互利互惠。
   

延伸阅读:
“2012年3月,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内的34家高校图书馆加入首都图书馆联盟,承诺向社会开放。然而,向社会开放需要一定的条件,因为让社会大众都到高校图书馆里来借阅,馆藏资源或许能够满足,但占用本来就稀缺的空间和设备资源却是不现实的。按照北大图书馆的设想,可以主要通过电子传递、实物快递的方式满足社会大众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在当下的中国,快递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它比交通费还低廉的送货费用,带给人们极大方便,受到普遍欢迎,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快递这种方式延伸其服务,特别是开展面向校外的社会化服务。大规模利用快递开展服务,或许不是全球图书馆共同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人口多、居住密度高、快递资费低的国情下,很可能是中国各类型图书馆下一步扩大服务效能的突破口。”(朱强.如何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http://m.xhsmb.com/20121130/edition_2.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792697.html

上一篇:科研路上,感谢有您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三要素
收藏 IP: 221.178.188.*| 热度|

1 刘桂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