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约稿”是一种礼遇。作为草根,难以有被“约稿”的机会,我非常珍惜郑重的约稿。迄今为止,郑重的约稿机会并不多。
《新华书目报图书馆报》袁江编辑的图林漫步专栏约稿,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约稿,我践约已满3年。图情期刊的约稿只有《数字图书馆论坛》顾晓光执行主编关于《图书馆2.0简明问答》的约稿。约稿经历非常愉快,受益匪浅,由衷致谢!
电子邮件的约稿,频率颇高。有期刊的也有,报纸的。我的观点是,精力有限,有限的精力尽可能的发挥更好的作用。面对那些非常陌生的约稿,我通常视其为垃圾邮件,视而不见。
电话约稿,频率也相当高。我不知道编辑们从哪找来我的手机号,热情的给我打来电话。笔者很不善于拒绝,每每感觉问心有愧。笔者对图情类期刊比较熟悉,非图情类期刊,我以非专业类期刊为由拒绝的;而对于相对低端的图情类期刊,总感觉于心不忍。那些电话约稿中,有少部分是真诚的约稿;而大部分笔者认为是“请君入瓮”式的约稿,推送服务,有偿解决“顾客们”职称之需,互赢互惠。
笔者还经历过一次比较郁闷的约稿,那是一家新办的内刊约稿,由该刊编委代约稿。坦率的说,是碍于编委的情面应约。投稿过去,20天之后,发回需要大修,修改后重新审稿的通知。有简短的审稿意见,虽然我对审稿意见不甚赞同,但对其认真态度肃然起敬。郁闷之处在于,交流过程高度自动化,无论自己如何坦诚,编辑机械的自动转发信息,令人有种太伤自尊的感觉。
央视春晚“不差钱”的实质其实还是“差钱”;作为我这样的疑似科研人员,“不差论文”那是假的,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对待约稿,我不仅欢迎约稿,甚至有几分期待自己喜爱的刊物约稿,我的原则始终是:量力而行,要么不答应,答应了就全力以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235896.html
上一篇:
另类“学术”下一篇:
博客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