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下旬的中国科举主题游览,让我对古代读书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白鹭洲书院是在江心洲,阳明书院是在青原山。古代书院很大比例设在清幽之地,读书的好地方。1300年的中国科举,“明清会试三场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第一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五经》文各一篇;第三场策问五道。考生答题要求也与乡试相同。”,也就是说古代读书人,《四书》《五经》是学习的重点。古人读《四书》《五经》,在书斋读书时间可能并不多,尤其是“晴耕雨读”一族,在户外读书时间可能不短。“负薪挂角”典故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负薪”指的是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指的是隋代李密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骑在牛背上读书。
我联想起小时候的户外读书经历。小时候的七八月,处于农忙季节,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短水”(方言发音这样念)作用是为自家农田灌溉,水源是上游水库或山泉水。农田灌溉用水是紧缺的,竞争性的,通常得有人看护,没人看护就让他人断流了,有人便“有份”。这个活不少家庭是老人或小孩做,相对“有闲”,且“性价比更高”(水很重要,但相对轻松)。我被派往干这个活的次数比较多。首先,得把水弄到自家地里,有时是小河或小溪的水全部拦截,有时只是分得一小部分;然后是守着,直到够了或差不多了,水太多也没必要甚至有负作用。看守的人,需要时不时检查巡视,否则无法完成任务。看守过程中,闲暇时间是比较多的。父亲会鼓励我带一两本书去,所带之书,通常为语文课本或《作文通讯》(也有可能为小人书或几份报纸)。我的装备是扛一把锄头外带一两本书。闲暇时段,找临近自家农田的阴凉地读会书,最好是能够观测到入水口处,乃至上游沿途的“同行”活动情况。这样的户外阅读是有帮助的,有时会沉浸其中,甚至有可能误事,比如水被断流了未能及时察觉或者临时搭拦截堤决堤或漏水。这类工作,通常是独自一人做,阅读可以让自己充实甚至有助于减少恐惧。恐惧一方面是来自幽静,一方面是蛇鼠。阅读过程中,有可能会朗读,也有可能会放声唱(山歌或《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电视剧的主题歌)。
我读高中是县城读的,租住的房子就在山脚下,真的是“开门见山”,打开窗户,可以摸到山上的树叶。高中阶段的户外读书,主要是围绕应试,背英语、背政治,偶尔看看《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大学本科阶段的户外读书,在校园内的空地或僻静地学英语花的时间比较多,主要目的是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阶段的户外读书,我花了一些时间读《老子》(原著[春秋]老聃、梁海明译注.老子.远方出版社,2004.10),曾试图背诵,此举多少有些“与众不同”。曾被黄建年老师偶遇过,黄老师曾对其它几位老师(他们当时是在职读博士)介绍说我精通《老子》,我很惭愧,只是接触一点皮毛而已。
参加工作后,户外读书偶尔为之。今天上午,再次粗略体验。短裤背心凉鞋,一本书一支笔一瓶凉白开一把小折叠坐椅,小区门前盐河边林荫地。昨天下了雨,我选择坐在路边(偶尔有人或车经过)。书是《老子评传》(陈鼓应,白奚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选择的读书地,阴凉僻静,不足之处是有蚊子骚扰,坐下数分钟招来数只黑色为主白色相间的蚊子,给我送来多个大红包,让我拍死了两三只。真是缺乏经验,我的“清凉装”实际是给蚊子送福利。既来之,则安之。我还得将户外读书继续一会儿。没敢久坐,选择了“走读”,边走动边读,偶尔用笔勾划。读了大约一小时,林荫地在不断收缩,蚊子干扰倒是少了一些,我选择撤离,顺道在小区内超市带点菜回家。
上午,我原本是打算带小孩同我一起去体验户外读书的,他说他有多项作业要完成,我便没有强求。倘若下次带他去,得提前采取防虫措施,否则严重影响阅读心情,阅读效果好不了。坐在书房用电脑写下本篇“闲话”时,我觉得今天的读书人真是太有福、太享福了。古代的人在艰苦条件下的读书,也许更有助于“专心致志”“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我自身的读书,数量上似乎也可观,但质量上真是心知肚明,所读大多数属于浅尝辄止,大部分内容远未读懂读透,远远谈不上“学以致用”。古代人的读书成果,或多或少是见过一些的,从有限的见识来看,比自己不知强出多少。古代人的读书多指朗诵诗书经文,今天的我,所谓读书名相同实相异。在有生之年,还得努力向前辈先贤学习,读点圣贤书,学无止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