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8月4日6:27,图谋发布了博文《旅途中图书馆见闻与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97783.html),文末为“公共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越来越好,在‘文旅融合’方面有一定可为空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能(输入与输出)等方面还需要多动脑筋,更好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期待公共图书馆能更好地贴近民众、服务民众。”或许是机缘巧合,8月4日18:20江西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去省图“坐馆”,48万南昌人的避暑新方式》,8月5日“江西发布”微信公众号以《去省图“坐馆”,江西人的避暑新方式》为题转发(内容亦稍作修改)。8月5日9:13,我在圕人堂QQ群发消息:“我昨天发的链接是江西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2023年8月4日18:20发布),目前1.2万次阅读。刚才扬抄老师分享的是“江西发布”发的(2023年8月5日8:20发布),目前1.1万次阅读。” 截至2023年8月6日8:59,前者阅读人次为1.4万。截至2023年8月6日8:52,后者阅读人次为2.6万次,文后有多条“精选留言”。作为图书馆人,图谋由衷感叹:赣图,干得真好!
7月19日上午到江西省科学技术馆(与江西省图书馆相距数百米),没能过去江西省图书馆体验一下,亲身感受一下盛况,颇为遗憾。“8月3日,正值暑假,位于江西南昌红谷滩区的江西省科学技术馆迎来学生参观热潮,不少放假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科技馆,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一边学习一边玩耍。据江西省科技馆提供的数据显示,7月以来入馆人数高达22万人次。江西省科技馆还推出了暑假‘科普大餐’,包括各类科学课程活动、‘科学真好玩’实验表演秀和定时导览讲解等,让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信息来源:江西省科技馆迎学生暑期参观热:学习玩耍两不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209623203999446&wfr=spider&for=pc 2023-08-03 20:05 中国新闻网官方账号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为2021年竣工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西特点的科学技术馆,是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公益性机构。我没有料到,江西省图书馆2023年7月入馆人数为48万人次,江西省科学技术馆2023年7月人馆人数为22万人次(含我们家贡献的3人次)。前者为后者的2两倍多。后者人气相当旺,小孩在里边玩一整天都玩不够,我们一家在里边待了3个小时,依依不舍离开,约了13:00离开南昌。江西省图书馆,2021年7月28日曾参观过,并写了《江西省图书馆参观略记》(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97727.html),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原本是期待再次参观的(原打算2023年7月18日晚上去,因飞机晚点,没能去成。)。江西省科技馆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的9:00—16:30,16:00后停止入馆。周一至周五,江西省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早上8点30分到晚上9点,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开放时间是早上8点30分到晚上5点30分。科技馆与图书馆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不同,但上述两个馆确实做得很好的。江西省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算是很长的,我知道某省省馆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09:00-17:30开馆,每周一闭馆”,相比之下长很多。江西省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80.5小时,另有7*24小时图书馆。
赣图微信公众号中的图文信息质量很高,图文并茂、数据翔实、文笔动人。受到主流媒体的青睐,产生了更好地图书馆营销效果。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作为一名有所“图谋”的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学始终保持关注与思考,单单是2023年(截至8月6日)实地参观考察过的各类型图书馆有10余家(深圳5家,南京3家,无锡1家、徐州1家,吉安1家、连云港1家)。赣图,干得真好!这是出乎意料的。
赣图新馆是2020年9月27日开放的。“总投资近10亿元,设计藏书量1000万册,阅览座位6000个,日最大接待能力2万人次”“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2021年7月28日,我实地参观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转了,我很惊讶!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是江西人,我真没想到赣图建设得这么好!那时,同一级别的图书馆(新馆),我实际去过了多家(包括天津市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等),我觉得在若干方面,赣图做得真不赖!作为经济相对不那么强的中部省份,难能可贵!新馆开放运行至今快满3年的时候,“7月30日,省图单日入馆人数突破历史极值,达20410人。”,该馆设计的“日最大接待能力2万人次”,实际上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成绩的取得,背后是不容易的,背后是需要付出的。我注意到:2021年7月,该馆的开放时间是“开放时间为9:00-17:00(每周五闭馆)”(也就是周开放时间为48小时),现在是80.5小时!“截至7月底,江西省图书馆2023年累计接待读者已逾160万”,2023年7月为48万人次,2023年1-6月,平均每月为18.67人次(每天为6200人次)。服务时间、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质量……样样好才是真的好,用户(读者)是用脚投票的。
赣图真能干!点赞、致敬!期待明天会更好!
延伸阅读:
(1)去省图“坐馆”,江西人的避暑新方式.https://mp.weixin.qq.com/s/BtPflJlEAf7JMa18kYE7tg
江西发布 2023-08-05 08:20
在一众火热的城市旅游方式中,“去图书馆避暑”默默刷起了存在感,江西省图书馆也在这个暑期不动声色地,成为了江西市民身边的“室内避暑山庄”,7月共接待48万人次到馆避暑纳凉,体验阅读和休憩后的心静自然凉。每日早晨8:30,距正式开馆还有半小时,江西省图书馆门口阴凉处便已经排起了两条长龙,等待第一时间入馆,坐拥10万平米的奢华“客厅、书房”。实时数据系统显示,每天开馆一小时,就有约3800名读者进馆。7月30日,省图单日入馆人数突破历史极值,达20410人。截至7月底,江西省图书馆2023年累计接待读者已逾160万。
精选留言选取数条:
心语 来自广东
好事儿。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确实是个好去处。
Ding SH 来自江西
21、22年及23年一季度,咱可是省图的常客,一去就要坐上约10小时,最后考证通过。去多了,就会发现爱读书的人总是爱读书,爱学习的人真的不少,各种升学考试、考证、自学人,与蜗居在家打游戏、睡懒觉、吃夜宵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省图是个好去处,就是停车费有点贵[呲牙],祝福越办越好!!
金融老人.胡 来自江西
每周都带娃去,绝对避暑胜地,但是要早起,因为9点半以后基本就没位置了,这里也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带娃去的朋友管好自己的小朋友,图书馆不是游乐场,太小的娃真的不适合往那带,旁边有科技馆,提前预约带去那吧,另外也希望图书馆加强一下管理,图书馆空调很足很安静,但毕竟不是养生馆,那些占用资源去睡一天的是不是过分了,尤其楼上需要预约的卡座包厢,每次去看都以为进了足疗的休息室,呼噜声震天,对于个别人长期占用公共资源不干正事的行为还是希望要有预约机制上的限制。
三百千 来自江西
在暑假,图书馆确实是一个好去处。既可以避暑纳凉,又可以增长知识[强][强]
洪飞 来自江西
省图书馆如此全方位为读者服务!大点赞!
(图谋注:截至2023年8月6日8:52,阅读人次为2.6万次。)
(2)去省图“坐馆”,48万南昌人的避暑新方式.https://mp.weixin.qq.com/s/2WkvDgLXOWMcZTpSQcbn1w
江西省图书馆 2023-08-04 18:20
适合放假出行的暑期,不少人选择背起大包小包,寻找“诗和远方”。在一众火热的城市旅游方式中,“去图书馆避暑”默默刷起了存在感,江西省图书馆也在这个暑期不动声色地,成为了南昌市民身边的“室内避暑山庄”,7月共接待48万人次到馆避暑纳凉,体验阅读和休憩后的心静自然凉。7月30日,省图单日入馆人数突破历史极值,达20410人。这些到馆的读者里,有不少是来图书馆长期固定打卡的读者,以馆为家,在图书馆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是图书馆里名副其实的“坐家”。
图谋注:截至2023年8月6日8:59,阅读人次为1.4万。“江西发布”是在该文基础上发布,稍作修改,比如标题修改为《去省图“坐馆”,江西人的避暑新方式》,更“贴切”,且更“大气”。接待48万人次到馆并不等于“48万南昌人”,有的读者可能是常客,可能经常去或一天去几次。
(3)新时代新篇章 百年“赣图”再起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891878330724901&wfr=spider&for=pc
中国江西网 2020-09-26 15:54
2020年9月27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凤凰洲赣江北大道666号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二层平台,来自南昌市各单位的1000名朗读爱好者将用齐声朗诵的方式,庆祝江西省图书馆(下简称为“赣图”)新馆开放。
如今的江西省图书馆,是江西省规模最大、藏书最多、体系最完备的综合性省级图书馆。总投资近10亿元,设计藏书量1000万册,阅览座位6000个,日最大接待能力2万人次。
新江西省图书馆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在设计上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玻璃幕墙与中庭四周设置了大量阅览空间,服务大厅屋顶安装的是三银玻璃,这种材质的玻璃在增加采光的同时能减少太阳辐射,降低了室内的空调冷负荷,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又能使景观视线和阅读体验得到最大优化。
(本版文图由江西省图书馆新馆提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