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7日,圕人堂群交流涉及高校图书馆尴尬处境二例,稍事梳理。
其一,高校图书馆工作“存在感”(从文献需求满足视角),每况愈下。
实践中有5种情形文献需求难获取:(1)老旧文献(尤其是非正式出版物);(2)灰色文献或问题文献(比如近年有关方面对出版市场进行整治,“下架”了大量文献);(3)部分特种文献(专利、标准、学位论文(有的涉密、有的限定在特定范围访问)、科技报告等);(4)小语种文献;(5)文献线索有误的文献(比如题名、作者等信息是存在错误的)。时下,从学者到普通民众有一种较具代表性的体验是“查资料,真方便,不用再去图书馆。”。偶尔因为特殊需求,抱一线希望辗转找上图书馆,可是需求满足率不高,留下的印象是“我找不到的,找图书馆也没有用。”。打擦边球的服务,对于中小型馆,甚至是大型馆,实际是大受欢迎的。个别馆发声明表示不欢迎,更多的是撇清关系,实际上此类服务已经通过种种形式直通终端用户(有的是个人或二级机构直接联系,图书馆方面不了解亦不知情。)。其深层次的原因,一个是高校馆之间存在“数字鸿沟”(资源与服务差距巨大),一个是高校馆人力资源投入受限(许多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环境下,图书馆人的工作通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践中,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说,我很长时间没用图书馆。对于科研骨干群体,他们也会这么说,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用了不知道,另一种是确实没用(自身感兴趣的资源与服务,有自己的渠道解决,有的是名正言顺的,有的是“投机取巧”的。)。有成员说“据我所知,学生用知网可是办卡的。”办卡的情形也是多种多样。有一种是因为不知道所在机构已经购买了相关资源与服务,有一种是因为自身购买的资源与服务有限(购买之后,使用权限更大,花钱是心甘情愿的)。有一句说法叫“免费的是最贵的”,总体上是这样,但局部看不见得。举个例子,我的需求就是一篇文献,我免费获得了,至于谁代我付费,我不了解也不关心。
其二,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无所适从。
有成员提问:“我想咨询一下大家,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图书指标要求,生均80册,年进书量3册,是每年都需要满足的条件吗?现有的评估文件里面没有谈到图书指标,这就是问题,我们也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按照传统的这个图书指标执行?”广东小肥羊老师提供的参考信息:“我们学校准备申请参加明年的本科教学教育水平评估,现在评估里面涉及到图书馆的主要就是两个数字:生均纸质图书册数和电子图书册数。现在评估,不是看定值,而是看你对自己的定位。比如你的定位是建设一流大学,你就要跟一流大学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纸质图书看生均,电子图书看总量。并且是要看连续好多年的,你突击的话也会对评估有负面影响。”自由的行者说:“2021年4月16日,教育部法规司发了一个征求意见的函件,其中就有图书方面的指标,但至今为止,没看到正式文件发出来。没有下文,所以现在大家还得按照原来的文件执行。但应该是个大趋势,教育部2021年教发1号文件,就有图书册数要求,其中规定了图书册数,但是没说怎么折算。估计就是在等这个正式文件出来。”
这些年各自的校情馆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合并办学、办学层次升级、办学规模扩大等等。此外还有办馆条件亦大不同,有部分馆,建筑面积大幅提升、馆藏数量大幅提升、人力资源队伍大幅缩减。还有为数不少的馆,一方面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一方面是“书多为患“(现有馆舍空间根本容不下)。假如进一步考察各个馆如何解决馆藏存储问题,会是非常有趣的,真的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当前高校馆还有个尴尬的问题,基本上家家户户馆藏号称数十万册、数百万册甚至更多,但是每年的流通量的数字真的是“小数字“。当前好些馆的年度报告,“避谈”流通量。各高校师生数量通常为几千几万或更多,达不到人均借阅1册次/年的为数不少。关于图书馆馆藏(含数字资源)的若干政策文件,这些文件都有其专门的适用范围的。因此具体实践中会出现“懵圈”的情况。要立足自身实际,参照相关政策文件,综合研判,谨慎抉择。否则,可能真的是“误会了”“跑偏了”“做错了”。
期望本文的梳理有助于直面问题、正视问题,并着手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有效缓解尴尬处境。
延伸阅读:
(1)王启云.闲话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与文献资源建设.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36886.html
这篇博文及文后评论,有着较高参考价值。重要文件,有相关线索。
(2)圕人堂建群8年半,成员的交流与分享过程中产生的较有价值的信息,圕人堂进行了“抢救性保护“,通过《圕人堂周讯》、圕人堂知识库(http://lib.nbt.edu.cn/tuan/
)等形式方便检索与利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