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志
学术不端万害无一利,本不存在任何赢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术不端为何屡禁不止,我以为这是“利益分配”机制在中作怪。如果将学术不端也能视为一种具有一定“市场”的“负产品”,那其附加值的分配必然遵循现代知识产品的规律。
——学术制度安排者和“售假者”是学术不端最大的“赢家”。我仔细研究后以为,学术不端的“附加值”分配完全符合“微笑曲线”规律。“微笑曲线”式价值分配率,是我国台湾著名IT企业家施振荣提出的。他认为,现代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链中,在前端的创新-研发-设计环节,以及后端的物流-行销-品牌环节中,其产品附加值的分配权重达到80—90%,而在产品的生产环节获得的附加值仅为5%—15%。如,一只芭比娃娃在中国工厂的出厂价仅1美元,而在美国沃尔马的零售价为9.9美元,国外企业依靠设计与创意、品牌与销售赢得的利润远远高过中国的生产厂家。
同样不难看到,在学术不端这种“负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链中,在前端的学术制度设计环节,以及后端的销售环节,具有很高的门槛(垄断性),并非任何学者可入,这样其既得利益的分配权重自然就高,应该也会达到80—90%吧。稍加留意不难看出,在学术不端“负产品”的“附加值分配”中,学术不端产品“设计者”往往可以获得额外的部门或团队权力扩张、新的工作业绩(升迁的资本)、更加便捷的寻租或“钓鱼”机会等;学术不端产品“销售者”往往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出场费、评审费、封口费、咨询费等)、更多的“隐蔽”信息(不能公开的秘密,可以成为要挟别人的资本)、额外的分赃机会(“自留地”)、更广的人脉关系(利益集团)、更多的“出场”机会等。
——学术不端的生产者是学术不端行为主体中的“弱势群体”。而在学术不端的生产环节,由于具有低门槛、开放性,几乎可以“家家点灯、户户冒烟”(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样了),而且“产品”拙劣,技术含量又低,几乎任何学者只要昧着学术良心都可为(网上叫卖论文、论文“写手”也“物美价廉”),自然其获得的“附加值”就不会高,而且风险会很大,只能处在是学术不端“产业链”的底端,属于“弱势群体”,就如同我国农业、制造业一样,估计其收益权重也就在5%—15%。而且学术不端“生产者”(如论文造假者)的成本(不只是指经济上)极高、风险极大,时常“血本全无”。他们大多是“广种薄收”,偶尔小有收获,如愿以偿,也是蝇头小利,多数时候他们所收获的是“别人的白眼”、自己良心的自责、终身的不安,甚至是后悔的眼泪......这些年来因学术不端被处理的人,基本都是属于学术不端生产环节这样的一些“弱势群体”,看来学术不端产品生产者属于“软柿子”系列。至今为此,我还没有看到一个学术不端产品“设计者”、“销售者”被制裁的案例。
——根治学术不端关键须斩断“利益链”。学术不端行为祸国殃民,深恨痛绝。要根除我国的学术不端,根本在切断学术不端的“利益链”,让学术不端无利可图,无处可依,无处可销,自然就会无人可为。不制住学术不端行为的“设计者”和“销售者”这群最大既得利益者,就不可能真正铲除学术不端行为生存的土壤和市场。我以为,治理学术不端仅仅从生产环节展开,这没有真正治本,没有铲草除根,一旦时机成熟,它定会复生。
根治学术不端要从完善学术制度着手。现行的学术制度安排不完善,是学术不端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且这些制度中的“官本位”、“部门本位”、“极端功利”、“短期行为”的因素,是导致学术不端的深层根源。要根治学术不端就须在现行学术制度中去“官味”、淡“功利”,强化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在制度设计时,要增加与学术共同体的互动,切实改变对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等的考核标准,扩大社会监督,放弃部门利益,杜绝一切形式的学术权力寻租。
根治学术不端要从学术共同体自身做起。学术不端的蔓延,学术共同体难咎其责。事实上,我国学术共同体的自律缺失,使其成为我国现行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孵化器和放行者。其深层的根源在于我国目前学术共同体本身缺乏自律、自立,再加上一些学人缺乏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致使越来越多的同行评议、评审、选拔等如同虚设,客观上充当了学术不端“附加值”分配合法化的“帮凶”,成为学术不端“通行证”的授予者。要根治学术不端必须要学术共同体真正担负起学术“守夜人”和最后把关者的职责,千方百计杜绝同行评议、评审、选拔等成为少数人操控、分赃的赌场,避免参与同行评议者成为利益的相关者、受益者,要真正让学术同行评议认真起来、严格起来、科学起来、公正起来、公平起来、公信起来,让学术不端在学术共同体中无法“过关”、无法获得合法的“通行证”、无法“流通”开来。
根治学术不端要从我们每一位做起。要在全社会塑造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观,要扩大学术诚信者的合理收益,提高学术不端者的违规“成本”,让学术不端“示范者”无利可图,以致不被成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而成为警示的“反面教材”。根治学术不端,须从每一位学者做起,践行科学道德,守住道德底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